悲情紅顏——
古代四大美女的下落之謎
(轉自:凱風網浙江頻道)
供稿:湖一亭 編輯:湖一亭 李元
導語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她們有著傾國傾城之貌,在歷史的大事件中她們曲折動人、救國救民的傳奇故事,也被古代民間廣為傳頌。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然而,自古紅顏薄命,歷史只記錄其光鮮的一面,那么,這四大美女的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凱風網浙江頻道 供稿:湖一亭 編輯:湖一亭 李元
西施以身許國,
榮歸故里歸去成謎
西施浣紗圖
西施位于四大美女之首,也是自古以來美麗女子的代言人。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因為天生麗質,貌美絕世,所以人們不喊她的名姓,只把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稱作西施。那么,她究竟有多美呢?相傳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因此便有了“沉魚之貌”的美譽。
以身許國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三年以后,勾踐釋歸后,臥薪嘗膽以謀復國。針對夫差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出了“滅吳九策”,其中一條便是用美人計。
影視作品中西施及鄭旦的劇照
后來,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在全國勘察相貌出眾的美女。當他來到諸暨時,在鸕鶿灣村遇到了美女鄭旦。哪知,鄭旦卻告訴他,在苧蘿村的西施比她更美麗。果然,范蠡見到西施后大喜,心生愛慕的他便把西施發展成自己的愛人。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雙雙帶回會稽,準備獻給吳王夫差。
可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于是,越王聽從建議,又花了三年時間培訓西施、鄭旦等8名美女歌舞、步履、禮儀等。在這批美女中,唯西施最為出眾。她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村姑成功轉型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最后,這批美女皆身著華麗的宮裝,被進獻給夫差。
吳王夫差果然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筑大池,池中設青龍舟,終日與美女們嬉戲。得知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便專門為她筑“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期間,令人惋惜的是鄭旦之死,入宮一年后,鄭旦“郁郁不得志,經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黃茅山”。
【詳細】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憑借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于滅吳復國。最后,吳王夫差拔劍自裁,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吳越戰爭。
歸去成謎
西施榮歸故里,可是回來以后又怎么樣呢?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據唐朝版《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民間傳說也認為,西施和范蠡本來是情侶,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后,范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他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歸隱江湖,不知所終。
【詳細】西施和范蠡泛舟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最早見于記載的是《墨子·親士》記載說:“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此外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把西施擄回了越國,第一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哪知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江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留之?”并且,至今在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人們稱之為沉江后的“西施舌”,這是閩菜中最佳的一道神品。
閩菜“西施舌”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斗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西施到底是隨范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只能由后人自己評說了。
昭君出塞垂千古,
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于公元前52 年出生于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王昭君天生麗質,有著“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美譽,絕世才貌,也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
影視作品中的王昭君造型
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容貌出眾的王昭君成為了南郡首選。公元前36年仲春,16歲的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3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成了一名宮女。
據傳,那時由于宮女俱多,日理萬機的皇帝沒時間挑選,一般是讓畫師們畫像,然后再從中選取。而王昭君進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為此毛延壽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還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于是,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詳細】昭君出塞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話說,漢元帝派人到后宮傳話,宮女們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的勁頭頓時就都沒了,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
呼韓邪臨辭大會,19歲芳齡的王昭君豐滿靚飾出場,元帝見后大驚,不知后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余里。
昭君出塞圖
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扇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有了“落雁” 的美稱。
憂郁而終
昭君出塞后,在匈奴期間,她勸呼韓邪單于明廷綱,清君側,修明法度,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受到了匈奴人民的愛戴。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影視中的昭君和呼韓邪單于
漢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老邁的呼韓邪去世,這年王昭君24歲。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風俗,她要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王昭君不同意,“上書求歸”,然而,“成帝敕令從胡俗”,結果她只得順從。后來,她又生了兩個女兒,她的兒子又無辜被殺,所以度日如年,以淚洗面,這位絕代佳人最終憂郁而死,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據說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
對于王昭君去世年齡,歷來說法不一。不僅漢書《匈奴傳》沒有王昭君病危、病故的確切信息,就連唐代《王昭君變文》史料中,也無從考究。一種說法是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死后,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另一種說法是昭君死后,漢哀帝曾派使者楊少前往吊祭。據此推斷,王昭君可能死于51歲左右。
王昭君雖然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不過其后期生活卻過得很是凄涼。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做《王昭君》兩首唐詩,感嘆其憂寡不幸:“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貂蟬甘愿獻身連環計,
一縷幽怨無人知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無史料記載僅存在于小說戲劇中的美女。貂蟬曾登場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民間傳說其為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其人本姓霍,無名,自幼才貌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名)。后來,因遭十常侍之亂,貂蟬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成為府中歌女。
貂蟬拜月圖
關于貂蟬,京劇《鳳儀亭》也有記載,說東漢末年,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剛開即凋;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
獻身連環計
《三國演義》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畫,影響頗大。據該書記載,靈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亂時,董卓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隨即掌控朝中大權,禍亂朝綱,殘忍暴戾,百姓深受其害。司徒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便設下連環計。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但二人都是好色之人。根據這一弱點,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從此以后,貂蟬周旋于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于秋波,報董卓于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詳細】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并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荒亂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借勢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之后,貂蟬為呂布之妾。
死因之謎
影視作品中的貂蟬造型
曾經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蟬義舉的羅貫中,對貂蟬“長安兵變”后的描述,始終著墨不多。最后一次提到貂蟬的時候,還是跟呂布一起在白門樓被曹操圍困時。后來,呂布兵敗身死就沒有了下文。一身嬌艷的貂蟬充當了連環計中的工具,寫就了一段歷史,也帶給了后世一個美好的形象,然而她的歷史價值被榨干之后,卻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拋棄,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問她的下落,繼而任意虛構故事,以致其結局形成了“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詳細】一種“慘死”版本,說是白門樓呂布殞命后,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暫時降曹之后,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 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后,感其膽識,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后,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后遂自盡而亡。
貂蟬自盡
另外,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去引誘。貂蟬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挑逗,關羽心如磐石,為了自己不受魅惑,殺死了貂蟬。
然而,民間也有“善終”版本的說法,說貂蟬最后出家為尼,以佚名方式寫下雜劇《錦云堂暗定連環計》,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后在尼姑庵里壽終正寢。也有人說在呂布殺死董卓后,貂蟬認為自己的使命完成了,因此她選擇了隱居,在木耳村終老一生。
國色天香楊玉環,
皇帝專寵卻正果難修
楊玉環于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其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李瑁與楊玉環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盛大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唐玄宗十八子)對楊玉環一見鐘情,碰撞出愛的火花。這是名副其實的神女和高富帥的天作之合。隨后,兩個人當年就閃婚結合在一起了,據說婚后也是甜美異常。
貴妃得寵
唐玄宗李隆基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一次偶然的相見,唐玄宗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茶飯不思。好在唐時的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并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
影視作品中的楊玉環造型
好不容易熬過五年,唐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玉環迎回宮里,并正式冊封為“貴妃”。 楊玉環不僅有著傾城傾國之美,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比起古代女子弱不禁風的病態之美,楊玉環顯然用活力四射的青春牢牢吸引住了唐玄宗的眼球。
唐玄宗與楊玉環圖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為了博得美人的歡心,這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也是使出了渾身解術。據說每逢荔枝季節,唐玄宗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常有差官和馬匹會被累死。此外,據《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貴妃雖曾因妒而兩次觸怒皇帝被送出宮門,但最終,唐玄宗還是難以割舍,又兩次將其請回后宮。
正果難修
對于以“三千寵愛在一身”有楊玉環,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世人,那就是唐玄宗既然這么迷戀楊貴妃,為什么沒封她做皇后呢?
楊玉環畫像
對于這個問題,史學家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唐朝雖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但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這樣的老婆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也有人認為,如果唐玄宗封楊玉環為皇后,勢必讓將兒子李瑁心中的怒氣激發出來,有可能發生政變。此外,也有人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楊貴妃雖跟隨唐玄宗多年,但一直沒有子嗣,這成了她立皇后的一大障礙。
【詳細】楊玉環被唐玄宗賜縊死
令人惋惜的是,有傾國傾城之美的楊玉環不僅沒有修成皇后的正果,并且其結局也很凄慘。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發起,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時,為首的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劍射死了楊國忠。唐玄宗本欲赦免貴妃無罪,無奈軍士們皆認為她乃禍國紅顏,不誅難慰軍心,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此外,在一些唐詩中,也有說楊貴妃也可能死于亂軍之中的描述。可憐這位受寵皇恩的“絕代佳人”,其結局也只不過是皇帝保命的殉葬品。
【詳細】歡迎光臨木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