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地處長江口,是我國第三大島和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東西長約70多公里,南北寬約13-18公里,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島上約有90%的陸地面積海拔高度在5米以下。
崇明島是一座沙島,所謂的沙島,就是由泥沙堆積形成的島嶼。大約從2000 多年前開始,長江口的南北兩側與河心區因泥沙淤積,開始出現輻射狀的長條沙灘與沙洲。這些沙洲與沙灘逐漸連結,使得河口內開始出現河槽,然后長江又繼續往河槽外堆積長條狀的沙灘與沙洲。周而復始,直到在公元 618年(唐武德元年)時,崇明島開始露出水面。若由此時算起,崇明島的誕生,迄今已有將近1400年的歷史。崇明島有一個美麗的稱號,叫“東海瀛洲”,這個名稱的由來和遠古傳說有關。相傳東海之中有一瀛洲仙境,是神仙們的居處,但這個仙島飄忽不定。秦始皇和漢武帝先后都曾經派人到東海上四處尋找,但都沒有結果。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崇明島就是瀛洲仙境,賜封崇明島為 “東海瀛洲”,從此,崇明島有了古瀛洲的美名。1300多年來,崇明島的形狀一直在變化,但它從未停止“生長”,直到今天,它還在以每年百余米的速度向東海推進。崇明島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結果,其增長速度直接反映了長江含沙量的變化。1998年以前,崇明島東灘的增長速度較快,而1998年后卻有所減緩。這和長江上游的工程調節了長江的含沙量有關。從1980年代到2020年代前后,崇明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持續“長大”。根據GoogleEarth歷史衛星圖像來看,崇明島向東、向北於漲的趨勢十分明顯。上述的古瀛洲傳說,其來有自受到長江輸沙變動的影響,崇明島的位置、面積與形狀,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20 世紀50年代,崇明島的面積僅有 600 多平方公里。
隨著泥沙的淤積,到了2020年年已達1200多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以 150米左右的速度向東海擴張,每年增加的土地面積大約有5平方公里。與70年相比,面積增加了一倍左右。
崇明島明顯有往北靠近的趨勢,島嶼北側的長江水道與大陸之間最寬處僅1.5公里在右,而日水淺,河道中有沙洲浮現。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北側水道逐新淤積,崇明島將停止其漂移的特性,而成為陸地的一部分。
崇明島30年海陸變遷示意,袁童鞋自制,衛片底圖來源于GoogleEarth有人認為,崇明島的快速增長未必是好事,照這樣下去,它會完全與長江北岸連為一體,甚至堵塞長江航道。過去,崇明島完全屬于上海市,如今崇明島北側有一部分土地屬于南通市海門區和啟東市,是不屬于上海管轄的崇明島的一部分。而北支航道越變越窄,逐漸失去航運功能。
也有人認為,崇明島的快速增長是好事,不斷增大的長江三角洲是上海市、南通市未來稀缺的后備土地資源。而在不久的將來,從上海中心城區出發,將可以通過沿江高鐵途徑太倉而抵達崇明。而崇明也將通過沿江通道,與同屬一個方言區的啟東、海門獲得更加緊密的聯系。
沿江高鐵規劃示意圖,圖片來源于南京發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