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理論由來已久,可以說是我們祖先最早認識世界二重性的源頭,無論是我國古老的神話故事或是出土的早期遺址等,也都有關于陰陽的體現,甚至早期出土的壁畫中,人們對于伏羲和女媧二神的崇拜,奉為一陽神一月神的意義也如此。
當我們的祖先已經可以認識對于白天黑夜、冷暖交替、穿夏秋冬等基礎變化感知時,也就對這種陰陽二重性有了認識??梢哉f對于陰陽的認識是我們祖先與生俱來很早便有的客觀感受認識,而四象也有陰陽而生。
在我們出土的大量殷商甲骨中,我們甚至發現的數字卦,這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佐證,證明殷商時期對于天文星象,方位劃分,時節分立,計時計日,年月規律,數字應用,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其中尤其以出土的易卦卜甲,更是讓我們認識到古人至少在殷商時期,就對于卦,數,陰陽的有了足夠的認識和了解。
在其中一組數字卦中,出現了阜九和阜六的記載。而阜在早期表示大的意思。例如毛《傳》:阜,大也。杜預《集解》:阜,大也。韋昭《注》:阜,大也。因此甲骨文中,阜六阜九就是大六大九的意思。
而我們知道商周時期,大衍筮法比較流行,后世《周易》中,所言陽爻為九,陰爻為六,統駭陰陽,是故卦爻陰者用六,陽者用九。因而也叫六九之學。而阜六,阜九也與此相當。
而易有四象,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在大衍筮法中,其成卦方式中,六七八九分別代表了這些。而在古時,大通老,少通小。因而阜六阜九,也即是老陰老陽的意思。這也是為什么易卦中用六和用九表示諸爻的原因。
這種筮卜方式至少說明了對于陰陽和四象的認識,起碼不晚于殷商時代,再往前更古老的年代也猶未可知,畢竟早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認識了北極星并可以觀象授時,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陰陽紀念以及數字的應用甚至筮卜,其起源更為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