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國 ”和“絲路”
很久以前,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把中國叫作賽里斯國(Serice),就是
絲綢之國的意思。他們為什么稱中國為“絲綢之國”呢?因為中國盛產蠶絲,
中國人能用絲織成十分精美漂亮的物品。這些絲和絲織品經過輾轉販運,運
到了西方人手里。他們十分喜愛,視為珍寶。于是,就把中國稱為絲國,把
中國人稱為賽里斯人。
這些絲和絲織品是政府的使者和民間商人通過一條名叫絲綢之路的商道
運到西方去的。那個時候,經常可以看到一列列長長的駱駝商隊在遼闊的沙
漠和草原土緩緩行進,懸在駱駝頸子上的駝鈴一搖一擺,發出悅耳響亮的聲
音。那情那景,就像唐朝詩人張籍描寫的那樣:“無數鈴聲遙過磧(q ),
應馱百練到安西。”
絲綢之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一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叫名馬厄斯?梯家奴斯的馬其頓商人,派人
去了解通向東方商路的情況。他從地中海東邊敘利亞的安條克城出發,在海
俄拉俄城渡過幼發拉底河,經過米底的埃克巴坦納到達里海南面安息的古都
百牢門。然后,穿過木鹿城、大夏,到達麥德山脈的石塔。他看到來自地中
海東岸各地的商人就在那個石塔附近交換他們的貨物。他還了解到,沿著這
條商路繼續往東,越過帕米爾高原,就進到了中國境內。
但在這之前很久的時間里,還沒有人能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內陸,
中國人也沒有走通西去帕米爾高原的路程。那里的環境實在太惡劣了。有白
雪皚皚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際的大漠荒磧,還有鹽堿沼澤點綴其間。行走
在荒漠之中,有時突然狂風大起,飛沙走石迎面襲來,轉眼之間,就會把人
弄得昏頭轉向。據記載,中國漢朝的軍隊征戰西域,有時就因為沿途的沙漠
戈壁而不得不退兵。
不過,再大的困難也有人去征服它。前面說到過,中華古族大月氏人,
就曾越過帕米爾高原,在中亞建立了貴霜帝國。他們是游牧部族,過慣了漂
泊沙漠和草原的生活,具有驃悍的體魄,頑強堅韌和吃苦耐勞的性格,他們
集體遷徒,先到伊犁河,然后才越過帕米爾高原遷到中亞。從這以南的地方
西去中亞的路,還是沒有人走通。
那時,這一帶叫西域。匈奴人趕走了大月氏人以后,控制了這塊地方,
還打算把這里當作據點,二手賣號平臺進攻西漢王朝。公元前 138 年,西漢抓到一個匈奴
人,從他的口供中得知大月氏人遭匈奴人攻擊,被迫西遷。大月氏人對匈奴
恨之入骨,時刻想回來報仇雪恨,只因勢單力薄,這個愿望沒有實現。為了
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西漢武帝在京城長安張掛招賢榜,懸賞如募愿意出
使西域的人,準備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有個名叫張騫的人勇敢應募出使。
張騫帶著 100 多人,從長安出發。到西域去,必須經過匈奴空制的地區。
走到中途,他們被匈奴扣留了,一關就是 10 年。后來,乘機逃出,克服了重
重困難,越過了帕米爾高原,經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不料,這時大月
氏已占有大夏故地,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不愿東歸。張騫沒有達到目的,
只好東返。途中,又被匈奴抓住,關了一年,才逃出匈奴,回到長安。同去
的 100 多人,只剩下他和向導堂邑父兩個人。
沒過幾年,張騫再次奉命出使西域,打算聯絡烏孫,斬斷匈奴的右臂。
這次出使隊伍十分龐大,隨員有 300 多人,帶著大量金幣、絲帛和牛羊。張
騫一行到達烏孫時,正遇上他們國家內亂,烏孫無意東歸。于是,張騫派副
使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張賽副使到達安息
時,安息國王派大將率領 2 萬騎兵到東部邊境上迎接。張騫一行離開中亞回
國時,安息向漢武帝贈送了駝鳥蛋、黎軒眩人(羅馬雜技藝人)。其他國家
也都派遣使節、商人攜帶禮物隨同張騫到漢朝答謝和觀光游覽。
從此,漢朝同西域和中亞各國的來往十分頻繁。許多使者和商人踏著張
騫的足跡,穿梭行進在沙漠和高原上。漸漸地,從中國的長安出發,到中亞、
西亞形成了兩條路線。一條是沿昆侖山北麓,經敦煌、鄯善、于闐、莎車等
地,越過帕米爾高原,到大月氏、安息等地。一條是沿天山南麓,經敦煌、
高昌、龜(qiú)茲(Ci)、疏勒等地,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康居等
地。這兩條西行線路在木鹿城(今馬里)會合,然后向西經過里海南部,越
過幼發拉底河,抵達地中海東岸。由地中海東岸可轉達羅馬等歐洲各地。那
個時候,中國的絲和絲織后,就是經過這兩條線路轉運到中亞、西亞和歐洲,
所以這條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這條商道打通之后,時常遭到一些部族和小國的控制和威脅。為了保護
商路暢通,西漢武帝在絲路東部沿途一些地方設立哨所。后來,東漢皇帝派
班超經營西域,清除干擾絲路通暢的障礙。班超還派副使甘英出大秦(國馬
帝國)。當時傳聞大秦在安息西面,甘央到達條支。條支在安息西南,靠近
波斯灣。甘英雖然沒有到達大秦,但走通了從中國到波斯灣的路。那時候,
大秦也一直想同中國直接交往,后來派人從海道到了中國。中國人從大秦使
者那里了解到了更多的西方情況。
中國的絲織品經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和西方,使那里流行起衣
著絲綢的時尚。許多王侯后妃和貴族婦女以能穿上中國絲綢為時髦,以用絲
綢做帷幕簾帳為高貴。在西羅馬的中心羅馬城和東羅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
從皇帝、元老院議員到權貴之家都以穿上中國絲綢為榮耀。西方各地廟宇也
跟著趕時髦,大量使用絲綢裝飾。基督教會的法衣、祭服、掛幕、祭壇裝飾
普遍采用絲綢。公元 3 世紀的一位羅馬作家描述說,絲國人制造寶貴的花綢,
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樣鮮艷,它的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后來,人們在絲綢之
路沿線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漢朝的絲織品,那就是當年絲綢貿易的遺跡。
除了絲織品之外,中國的鐵器、漆器、鎳、玉器、杏桃、甘蔗等也由絲
路轉輸到中亞細亞直到羅馬。
西方各地的商人也把西方的產品通過絲路傳到了中國。像葡萄、首蓿、
芝麻、蠶豆、石榴、核桃、黃瓜等等,都是從中亞細亞傳入中國的。那時的
中亞細亞成為東西方商品貨物聚散的一個中心,各地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
有。各國的商人為了各自的買賣,時常發生爭執和戰斗。安息商人曾千方百
計地阻止羅馬商人同中國商人直接買賣貨物,獨自充當商品中轉入的角色。
貴霜帝國建立后,貴霜商人和安息商人為了爭當中間商,經常發生爭斗。
絲綢之路從東到西長達七千多公里,是世界古代最長的一條陸路商道。
它像一座橋梁,連接了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強國:漢朝中國、貴霜帝國、安息
帝國、羅馬帝國。東西方經濟文化通過這座橋梁得到相互交流。產生在印度
的佛教,就是通過絲路傳到中國的。
絲路除東西于線之外,還有支線通往印度。到了中國的三國時期,從中
國內陸通往中亞、西亞的線路又多了一條新道,那就是治天山北麓和伊犁河
西行,經過中亞,到達地中海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