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讀書節,你會讀書嗎?
——第11周給老師們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昨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朋友圈里到處都在讀書,仿佛我們國人都特別愛讀書似的。
據官方消息,2021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0本。這樣的讀書量,是非常低的,與許多國家沒法比。
看到這個數字,我又突然想起我們的老師。我們的閱讀量能夠達到人均的數字嗎?這個問題不想就罷,一想的確挺可怕。說實話,除了教科書之外,我們又有多少老師在讀書呢?至少我自己就是曾經不讀書的老師。剛畢業的頭幾年還好,每到暑假都會讀一讀諸如《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小說。后來的幾年,幾乎就沒有碰到書了。不怕說出來讓人笑話,一年真的是沒有完成4.76本的量。
那時,我根本不知道還有個什么4.23世界讀書日。其實,也不奇怪。畢竟是1995年開始才有的讀書日,不知道也可以理解。據我的工作經驗來看,我對“4.23”的認識也還算是早的,有些老師是到近幾年才知道有這么一個節日的。
這幾年,對于這個節日是越來越重視了。各種讀書活動紛至沓來,突然有一種不讀書就落伍之感。哈哈,尤其是在讀書日這一天。
我的讀書生活是從女兒出生之后,才算是真正的開始。而這之后的讀書,才完全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我是怎樣才擁有這樣的好習慣呢?
首先是來自圖書館的力量。那時,我是每周必去圖書館。圖書館幽靜的環境和溫暖的讀書場景,會讓我一整天都想待在那里。圖書館還有很多讀書活動,會讓我有很多啟發和收獲。去圖書館,成了我那段時間的最重要的休閑去處。
如果你很想讓自己成為讀書人,又苦于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你不妨去圖書館,或許它也能像改變我一樣地去改變你。
其次是親子閱讀的力量。女兒的出生,是我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事件。從她一周歲開始,我就開始每天給她讀故事,一直讀到八歲為止,從不間斷。我給自己安排了一張家庭讀書作息表,這張表格會讓我們的親子閱讀成為自然。
每當忘記了,她會準時提醒:爸爸,“爸爸故事”時間到了。
哈哈哈,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讀書人,又苦于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你不妨去生個女兒,或許她也能像改變我一樣地去改變你。
再者是專注教育閱讀。慢慢地,我開始從親子閱讀轉向了教育閱讀,或者是專業閱讀。一本本教育專著這時才進入到我的視野,魏老師的《教師閱讀地圖》那時進入到我的閱讀范圍。可惜的是,那時并沒有如此重視這本書的力量。不過,這些教育書籍的進入,讓我對教育的認知開始不一樣,開始思考平日里的教育生活。
久而久之,就從閱讀中認識到了很多教育大咖。于是,我開始聽他們的講座,讀他們的書。
最后是參加讀書會活動。人總是喜歡群居,以此來抗拒孤獨。一個人讀書沒有意思,很容易失去動力。那就一群人一起讀書,可以彼此賦能。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和氣來”讀書會,與一群人一起讀經典。每天晚上,總是從大聲朗讀開始,然后聽老師講解。這樣的時光特別純粹,特別享受。
因為讀經典,不是為了背誦而是為了生活,為了更有質量的生活。所以,參加讀書會一起讀經典,最大的意義在于讓我學會享受安靜,學會向內追求。
真的,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讀書人,又苦于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你不妨去參加一個讀書會,或許它也能像改變我一樣地去改變你。
我就是這樣讓自己愛上閱讀的,而且越讀我越從中獲取更多的力量。就算是沒有讀書節,我也會照樣閱讀。如今工作上的事情要比之前多太多了,因此圖書館基本就沒有去了。就算是要去,多數時候也已經是從讀者轉變成了分享者。
這就是閱讀的力量。
老師們,如果我們的閱讀量還達不到4.76本,那是誰在替我們讀書?一個以教別人讀書為生的人,自己卻是不讀書的人,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為了讓自己更加配得上這份職業,我們不能只是在讀書日這一天才讀書,而應該是每天都要讀一點書,那才是我們的生活。
一個教書人的生活!
祝各位老師愛上閱讀!
與大家同行 周國平
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