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開始新系列——“佛像的故鄉(xiāng)-犍陀羅佛教藝術展”。
看到這個展覽挺偶然。上個月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本來是沖著著名的梁莊王墓出土文物和曾侯乙去的,沒想到省博正好在辦“佛像的故鄉(xiāng)-犍陀羅佛教藝術展”,這就順便飽了眼福,不敢私藏,趕緊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犍陀羅的佛像藝術非常有名,國內(nèi)外各博物館多有收藏,可惜分布的很分散,每個博物館只藏有數(shù)件,每每感覺不夠過癮,這次湖北省博的展出就相對集中,一個大系列看下來非常酣暢~
接下來幾周時間,我們“喜歡博物館”會分幾期把這個展覽介紹給你,希望你喜歡~
犍陀羅是在公元2、3世紀時古印度的一個古國,具體位置在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兩國之間。這個位置在當時是中亞、南亞和東亞之間的交通要道。
佛世時代的古印度16國地圖
釋迦摩尼創(chuàng)立佛教后,在這一地區(qū)得到傳播發(fā)展,到公元2—3世紀達到鼎盛。而就在那一時期,亞歷山大大帝完成了遠征,希臘-羅馬文化對這一地區(qū)產(chǎn)生深刻影響。
具體是大約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帝國后,先在今天阿富汗的北部地區(qū)建立了巴克特里亞殖民地,命令自己的士兵與當?shù)嘏酝ɑ椋@就產(chǎn)生了之后的印度-希臘王國,而該王國民后來又南下在犍陀羅地區(qū)定居。
犍陀羅佛教藝術就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fā)展起來。它最大的特征是融合與多元。佛教喜歡把佛陀神化、人格化,這恰好符合了希臘、羅馬文化“神人同型”的造像傳統(tǒng)。于是犍陀羅藝術家使用了很多希臘、羅馬造像的技術和審美,將佛陀和佛教中圣人用雕塑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造像融合了多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宗教元素,欣賞時常常給人驚艷之感,這和混血兒看上去特別好看是一個道理~
人們總是喜歡熟悉中的意外。
犍陀羅佛教藝術也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直接源頭,從新疆、敦煌、大同等地的早期佛教石窟中都能看到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影響,所以我們一般認為犍陀羅是佛教藝術的故鄉(xiāng)。
接下來就先請你欣賞三件犍陀羅佛像,先有個大概的感受。
公元三世紀 佛陀頭像
湖北省博物展出
你一定發(fā)現(xiàn)了,本件佛陀頭像的頭發(fā)是希臘式的波浪狀,一看就有西洋味~佛陀的臉型也有濃濃的希臘感覺,鼻梁高聳,眼睛微閉,面容慈祥。
有趣的地方是佛陀的耳朵較長,這和希臘雕塑就不一樣,所以這應該是受印度本土佛像風格的影響。這就是融合。
公元3-4世紀
佛陀坐像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
這是一件釋迦摩尼的坐像,佛祖結禪定印趺坐。
本件傳出自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交界地區(qū)的蘭迪 卡塔爾,臉部雕刻非常精美,端莊秀麗,嘴角微翹,像是含著一絲淡淡的微笑。衣紋飄逸流暢,是一件精品。
犍陀羅佛像的衣紋很有特色,往往流暢而貼身,能表現(xiàn)佛的骨肉,這也是羅馬-希臘雕塑的獨特手法。
另外,這是一件灰泥佛像。所謂灰泥技法是在先制作木胎,之后在木胎上纏繞繩子,再抹上灰泥造型。這樣的造像效果會很準確、細膩,比起石像會輕很多,搬運較方便。這種技法在當時應該很流行,因為在犍陀羅地區(qū)常有制作灰泥塑像的刮刀出土。
公元2-3世紀
佛陀立像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
同樣是受古希臘羅馬風格影響的波浪發(fā)型。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佛的左腳稍稍往前踏出,這種造型也是受到古希臘雕塑的影響而來。
本件出土地傳為塔科特 巴依,該地的土壤含有大量鐵元素,附著在佛像上使佛像外觀呈現(xiàn)出紅色。塔科特 巴依是犍陀羅的中心地帶,高水準的工匠云集于此,所以此地出土的犍陀羅頂峰期佛像最多。
我自己覺得佛像的欣賞相對簡單,美與否不用多說,大家眼睛雪亮,用心感受即可。今天這第一期你一定對犍陀羅有了個初步的印象。而之后我會用幾期陸續(xù)介紹佛像以及它們講述的佛的故事。希望你會喜歡~
今天先介紹到這,祝你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