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義橋位于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三里鎮呂山若坑自然村,當地人稱大拱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由涇川云嶺陳鎧、陳鉅兄弟出資修建;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陳鎧公九世孫陳淰繁重修。
馬義橋構筑于河床的巖石上,全用優質麻石壘砌。雙拱、三墩,跨度20余米,橋面寬約5米,鋪設著整齊的石階,兩邊有石護欄。橋身高大,顯現坡度,橫跨山間的孤峰河上,恰似長龍臥波,蔚為壯觀。
進入南陵縣三里鎮呂山村后,河面上平跨著新、老兩座合樂橋。新橋是由鋼筋混凝土澆注而成的公路橋,一橋橫跨涇、南兩縣,連接云嶺與三里,橋面中側豎立著國務院設立的涇縣、南陵兩縣的第2號界碑。下游100米處,在兩棵古老的水樺樹間,靜靜地平躺著另一座古老的合樂橋。據民國版縣志記載,橋名應為“鐵鑪橋”,由清代沈倫一募建。一九六三年,橋墩被洪水沖垮部分后重修,四十多年來一直安全使用至今。古鐵鑪橋由四墩三孔構成,每孔橋面用三塊約5米長、30公分見方的條石平鋪而成,無攔桿,橋墩由條石壘砌而成,迎水面呈三角形以減少洪水對橋身的推力,背面呈方形,壘橋墩的石條上鉆有方孔和溝槽,用特制的“冂”形鐵釘固定。由于河床在此處比較低,稍遠便不容易發現這里還有座橋,走進一看,特別是從下游往上看,甚是宏偉高大,步行其上,道有些心悸。發洪水時,才能真正感受到建橋人的匠心獨具,是一座不可多見的方孔石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