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醫,人人自醫
《黃帝內經》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span>
外感致病,尚可責之于天地,內傷致病,卻只能歸咎于自身!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是人類面對不同狀況時的正常反應。然而,就像自然之氣不及或太過會引發六淫邪氣一樣,如果精神刺激超越了人自身的調節能力,便可發生疾病。因此,六淫引發的是外感病,而七情引發的是內傷病。
情志無影無形,歸根結底就是一股氣,氣亂病始,人體氣機亂了,各種問題就接踵而至。情志致病,根本原因是情志影響了臟腑氣機,臟腑功能紊亂了,人體氣血不和了,陰陽的平衡被打破了。
氣機的運行,和情志關系密切,具體是這樣的: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喜則氣緩。很好理解,怒發沖冠,就是氣往上走了;害怕到尿褲子了,就是氣往下走了;悲傷到無力呼吸,就是氣消耗太過了;思慮過度,茶飯不思,就是氣機郁結在脾胃了;太過開心,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就有不思進取之隱患。
而五臟的健康,也與情志息息相關,具體是這樣的: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因為五臟對應五志,所對應的情志出了問題,必然影響本臟的正常工作。比如林黛玉,整日里悲悲切切,傷害最大的就是肺,其次思慮過度,也傷害了脾胃,飲食方面也很不好。
我們看看七情內傷的臨床表現,以及與五臟功能失調的臨床表現之間的相似之處:
喜傷,可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甚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脈緩;(與心氣虛、心血虛的癥狀極為相似)
怒傷,則見頭暈或脹痛,面紅目赤,口苦,胸悶,善嘆息,急躁易怒,兩脅脹滿或竄痛,或呃逆,嘔吐,腹脹,泄瀉,脈弦;甚則嘔血,昏厥;(與肝氣郁結、肝氣犯胃的癥狀極為相似)
思傷,可見頭暈目眩,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夢,食少,消瘦,腹脹便溏,舌淡,脈緩;(與脾氣虛、心脾兩虛的癥狀極為相似)
憂傷,則情志抑郁,悶悶不樂,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脈澀;(與脾氣虛、心脾兩虛的癥狀極為相似)
悲傷,見面色慘淡,時時吁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脈弱;(與肺氣虛的癥狀極為相似)
恐傷,少腹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與腎氣虧虛的癥狀極為相似)
驚傷,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與心腎不交的癥狀極為相似)
因此,中醫上將七情合并為五志:喜、怒、思、悲、恐,分別對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下面我們展開分析一下,便于理解:
首先,受七情傷寒最深的,當屬心!因為心主大神,五臟各有其神,但五臟之神,均歸心神所管。古籍云:“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然七情之傷,雖分五臟而必歸本于心?!?/span>
心神,與睡眠息息相關,因此,情志問題引發的心神不安,最容易導致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
其次,肝主情志疏泄,性格剛烈,稍有不順,就會情緒不穩。疏泄功能太強,則怒火上沖,血壓高的,輕則頭暈腦脹,重則血管爆裂;疏泄功能太弱,則郁郁寡歡,將怒氣都壓制在內,長此以往肝氣郁結,兩脅脹滿或竄痛,從甲狀腺結節到乳腺結節到子宮肌瘤到卵巢囊腫,一系列肝經循行路線上的郁結問題都會出現。
肝氣不舒還會橫逆犯脾胃,引發一系列消化功能方面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肝氣犯胃型胃痛,這種胃痛,跟情緒關系非常大。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氣飽了!”“氣到胃疼!”都屬于肝氣犯胃。至于為什么肝這么喜歡欺負胃,我們在后面的臟腑辯證會詳細講的。
然后,關于驚恐傷腎,我覺得有一點特別要提出來: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不長個、或者七八歲以后還尿床等情況,多與此有關。家長或學校,無意間給孩子造成了恐慌心理,可以是長期緩慢的刺激,也可以是一次強烈的刺激,傷害到了孩子的腎氣,腎氣的固攝作用、以及腎精的主生長發育功能,都被削弱或者遏制了,而家長卻茫然不知,到處尋醫問藥。
恐,不僅僅是恐懼,還有恐慌心理,比如很多人怕病、怕死,這種心理狀況,就會持續性傷害到腎的功能,導致無病者得病,有病者病更甚。這就是為什么本來還算正常的一個人,聽到醫院的重大疾病的診斷后,很快病入膏肓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種情形,比較隱私的一個問題,很多夫妻的房事之所以出現問題,與某時某地某種特殊的情況下,驚恐之情影響到了腎功能的發揮,或者因為長期腎功能問題得不到解決,心理上的恐慌一直存在,自此成為疾患。這種情況尋醫問藥效果并不很好,心病還須心藥醫,在中醫里有治療情志病的特殊方法,以情治情。比如,大家熟知的范進中舉,范進因喜傷心,出現了神志不清的情況,他平時最懼怕的岳父,用一巴掌打醒了他,這里就是用了水克火的原理:心屬火,腎屬水,心主喜,腎主恐,用恐懼克制了狂喜。那么,延伸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用土克水的原理來解決以上恐傷腎的問題,脾屬土,主思,讓一個人集中思想在某個事物上,或者思念某人某事,就可以抵消他在這方面的恐懼。這是一個思路,究竟如何操作,在于個人的悟性,和醫者的協助。
了解各種情志如何致病,如何調治,對于其他疾病,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和輔助作用。有的人,情緒紛繁復雜,波動又大,對于這種人,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都要先調心,心一日不靜,病一日不愈,身一日無養。很多時候,明明是對癥下藥,卻收效甚微,就要考慮情志問題,調神為先。這就是為什么《黃帝內經》開篇不是講如何治病,而是講如何調神!
好了,了解了這些七情內傷的方方面面,我們是不是要內省一下自己?情緒夠簡單嗎?應對情緒刺激的能力夠嗎?身體有沒有一些問題,是跟我們的情志有關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讓我們管理好情緒,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