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被稱為人類第二大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5億的抑郁癥患者。
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干預等治療手段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治療抑郁癥。
但由于認知不足、病恥心等諸多因素,目前我國僅有2%的人群接受過系統的治療。因此,了解抑郁癥,提高抑郁癥的早期識別與干預,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01
抑郁癥的臨床表現
抑郁癥,是一種可以早診斷、早干預、早治療的全人群疾病。了解抑郁癥的早期征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有效治愈抑郁癥的關鍵所在。
早期識別抑郁癥非常關鍵,以下四點早期征兆需要引起重視,如果這些癥狀持續兩周以上,且影響了您的正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建議及時就醫,及早干預。
一段時間總也高興不起來,而這種憂傷不只表現在表情上,也可能表現在動作和姿態上;
可能會體現對社會交往的厭倦、冷淡,對周圍的事物都開始失去興趣;
認知功能受到損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創造力下降等;
伴有一些沒有明確原因的長期失眠、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身體總覺得很疲憊。
02
抑郁癥的發病與診斷
抑郁癥是一種由多發因素共同影響的神經性疾病,熟知發病誘因、明晰診斷標準,才能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治療。
# 抑郁癥的發病因素
抑郁癥的發病因素目前多將其歸為遺傳、心理、神經生化等因素。
遺傳因素:抑郁癥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父母、兄弟姐妹患有抑郁癥的,自身抑郁癥患病率是普通人的2倍;
心理因素:生活中的一些人生挫折,如失去親人、家庭破裂、嚴重疾病和情感受挫等,長時間處于負面情緒中會增加抑郁癥的患病幾率;
神經生化因素:多指因神經遞質異常而導致的疾病誘因。神經遞質作為人體內主要負責傳遞神經信號的物質,缺失或功能低下,都會引發抑郁癥的發生。
此外,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著神經遞質的合成與代謝,從而影響我們的情緒。腸道菌群一旦失衡,可能會增加機體的患病風險,導致焦慮、抑郁、沖動等行為,誘發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 抑郁癥的診斷方式
當出現心境低落、興趣喪失、活力減退等情緒狀態時,我們首先要學會正視抑郁情緒。
抑郁情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而非是一種病態的疾病,可以通過聊天、運動、轉移注意力等方式進行自我調節。
如果抑郁情緒持續時間較長,并伴隨著自我否定、食欲下降、睡眠問題,或者甚至有自殺想法時,需要立刻前往醫院,醫生會綜合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數據,科學評估抑郁癥度(輕度、中度、重度抑郁),給出專業的診療方案。
03
抑郁癥的治療手段
目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抑郁癥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目前常見手段主要分為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干預以及營養補充劑/保健品調理四類。
#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常使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NDRI),以及褪黑素能抗抑郁、多模式抗抑郁藥物、三環類抗抑郁藥物等。當抗抑郁藥物治療應答不佳時,也會聯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抗焦慮藥及苯二氮卓類藥進行增效治療。
內容整理自: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3年3月第32卷第3期《抑郁癥治療與管理的專家推薦意見(2022年)》
藥物治療手段多適用于中、重度抑郁癥患者緩解抑郁癥狀,或與其他治療手段聯合使用。但藥物治療也因見效時間長、治愈率低、副作用大(易造成肝功能、神經系統損傷等)、易產生抗藥等弊端存在一定治療局限。
# 物理治療
臨床上針對抑郁癥常見的物理治療包括改良電抽搐治療(ECT/MECT)、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等。此外,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深部腦刺激(DBS)、磁抽搐治療(MST)等物理治療技術也逐漸開展。
物理治療是一種直接或間接刺激大腦的治療方法,其效果和反應因人而異,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通常會將物理治療作為較為嚴重的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手段。
內容整理自: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3年3月第32卷第3期《抑郁癥治療與管理的專家推薦意見(2022年)》
# 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多適用于輕度抑郁患者的干預治療,或是中、重度抑郁患者的輔助與康復治療。
目前常見的心理干預手段有認知行為治療(CBT)、人際心理治療(IPT)、心理動力學療法接納與承諾療法(ACT)、正念療法,以及價值取向短程療法(VBT)等。
心理干預是一個有效的心理疏導途徑,但因診療費用高、療程長、效果不確定性高等因素,致使心理干預手段尚未達到預期效果。
# 其他干預手段
隨著對抑郁癥治療的深入探索,光照療法、電針加艾灸療法等對診療手段也在臨床上逐漸開展,但因其缺乏高質量臨床證據,目前尚未大力推廣。
但已有研究證明,通過服用某些非處方(OTC)的膳食補充制劑,可以緩解輕/中度、無自殺傾向患者的抑郁情緒,還可以為機體提供必要的營養成分。
如茶氨酸、兒茶素、維生素B族、維生素D、鎂元素、鋅元素、硒元素、鐵元素、花青素、可可、ω-3脂肪酸等。適當攝入有益于促進腸道菌群的代謝增殖,影響神經遞質活性,從而進一步改善情緒、提高診療效果。
小結:
抑郁癥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世界范圍內的疾病,但只有少數患者接受了系統治療。因此,了解抑郁癥的早期征兆、熟悉診療流程,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極大地提高治愈率。
此外,隨著對抑郁癥發病機制的深入探索,科學家們發現腸道菌群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腸道菌群檢測,我們可以有效評估機體的健康狀況和潛在的疾病風險,這將為抑郁癥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的依據。
抑郁癥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加速抑郁癥發病機制的研究,篩選出腸道菌群治療抑郁癥更有效的干預靶點,為抑郁癥患者提供低依賴性、低副作用的干預手段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未來,治未病將成為干預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思路,加速功能性食品研發,為抑郁癥患者提供膳食調理方案將是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