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蘇州相門
走出蘇大的時候,天空還飄著雨,幸喜并不很大。于是,我們也不取車,直接穿過馬路,對面正是相門城墻文化休閑景區。
相門,原名匠門,曾經是各種手工工匠聚居的地方。據說吳王闔閭曾命鑄劍大師干將在這里設爐鑄劍,所以又名干將門。后來說著說著,匠門、將門就成了相門。我恍然了,怪不得這條馬路叫干將路呢,原來有這樣的來歷。嗯,難怪相門還有一個名稱叫“將門”呢,原來并不是紀念哪位將軍,而是紀念干將啊!
相門在宋朝初年被填塞,民國時期重建,解放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被拆除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相門,是2012年重建的,所以雖然規模看著是大的,可是很新。
新建的城墻南起相門橋堍,北至耦園,仿照的是清朝式樣,總長度達650米,有城墻、城樓、水陸城門、水關橋等,沿著運河一路往北走,很納悶這座城門的意義所在。
畢竟,蘇州的古城門還有盤門在,這座新鮮出爐的城墻,怎么也沒法跟盤門相比啊!只能感慨,如今的蘇州真是財大氣粗,有錢就是任性。
1980年,在相門橋西南正對城內第二橫河的地方,發現古水門遺址,出土了水門青石門臼及城門水下部分木構件,經測定,是漢代的遺物,可見這座城門的歷史真的是相當久遠的。
城墻上爬山虎長得十分茂密,幾已攀至城墻的頂部。而城墻根下,則是五門大炮,不知道它們是不是當年攻城的“兇器”,但想來不會保存得這么完好,多半只是道具而已。
走到半途,雨下得綿密了起來,臺風掃尾的后果。看到城墻的門洞,我們正欣喜著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呢,誰知道走過去一看,門洞里是水。只能一路疾奔,從城墻的最北端繞過去,才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城墻的西面其實是休閑區域,有很多店鋪,甚至還有一家書店開著。只是我們并不想買書,所以也不好意思進去躲雨,只能在一旁并不開門的店鋪門口坐著發呆。
苦坐無趣,盡管雨越下越大,可我實在按捺不住,還是打著雨傘登上了城門。站在城墻上,向東可以看到雨中的運河。因為天氣不作美,風大雨驟,所以運河里并沒有游船駛過,未免少了一段風景。向西則是白墻黛瓦的民居,在陰雨天氣里格外的端莊。
走到城墻才知道我們剛剛只顧著看運河,不小心就走過了頭。城墻的主體建筑應該是在城墻的南部,一幢高大的二層樓宇就建在城墻上,高大肅穆。能夠想像得出來,到了晚上,燈光打起來的時候,這里應該會更漂亮。
這一段的建筑確實夠氣派,很多人在檐下躲雨,原來這里是一座茶樓。我頓時有點幻滅的感覺,在城墻上建一座茶樓,有什么說頭還是僅僅純粹的生意經?坐在這里能看到運河,視野倒還算不錯。
我總覺得既稱將門,總該有把干將劍的放大模型什么的。誰知道沿著城墻找了一圈,愣是沒找到劍的影子,未免有點失望。不應景啊!
走下城墻,沿著護城內河有幾組雕塑,表現的是舊時蘇州城里居民的老行當和日常生活。而規模宏大的城墻并沒有浪費多少空間,打造的兩層樓有很多休閑的店鋪,比如藝術館、視聽館等等。
不知道這座城墻是不是按照原來相門的規模建起來的,畢竟人家好歹也是伍子胥當年建造的闔閭大城八門之一,又是少見的水陸城門。如今蘇州保存完好的水陸城門,也只有盤門那一座了。
沿著商業街走到頭,再往北去,可通往耦園。
其實我倒覺得相門休閑廣場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蘇州城墻博物館。蘇州的城墻雖然不如西安,但博物館里也有一些珍品,也不乏是個了解蘇州的好地方。可惜我們到得有些晚了,博物館四點閉館,我們只能望門興嘆。
自駕游:蘇州相門
8月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