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生產技術管理(露天部分)
穿孔:
1、穿孔作業滿足爆破作業對其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并為爆破作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2.穿孔作業應符合 下列規定
a 炮孔中的偏差不得超過設計的0.5米。
b 炮孔方向和深度應盡量保持在一直線上。
c 最后一排孔位應量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d炮孔中巖碴應盡量清除干凈。
e 炮孔要有一定的超深大于1米,以免爆破后留下巖根、巖墻。
3、邊坡預裂孔,嚴格按設計境界線布孔,孔間距不超過1米,孔不超深。
4、改變孔網參數,必須進行試驗和技術經濟論證,并經礦山總工程師批準。
5、穿孔作業前,必須對作業地點的安全情況進行檢查,并消除隱患。穿第一排孔時,鉆機作業應垂直臺階坡頂線設置;只有在特殊情況下(靠幫并段)才準平行設置,但其鉆孔中心距坡頂線不應小于3米。
6、穿孔作業必須按設計施工,并嚴格驗收。對不合格的炮孔應及時處理,成孔后應妥加保護。
7、當采用重新穿孔方法處理拒爆深孔時,新孔距離拒爆孔口不得小于孔徑的10倍,新孔方向與拒爆孔方向必須平行。
爆破:
1、爆破作業必須遵守《爆破安全規程》有關規定。
2、爆破作業、應符合下列要求:
(1)、正常工作面一次爆破量不應小于7天的鏟裝作業量。
(2)、大塊率應控制在5%以下。
(3)、爆堆應規整,適于鏟裝要求。
(4)、臺階應保持規整不留根底,鏟裝后幫齊底平。
(5)、應保持邊坡不受破壞,予裂爆破線裝藥量1.1Kg/M,超前起爆。
3、爆破作業必須按審批的爆破設計進行,爆破設計必須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1)、爆區范圍及其爆破的礦巖量;
(2)、炮孔(藥室)數量及其參數;
(3)、每個炮孔(藥室)裝藥量及總的裝藥量;
(4)、裝藥結構及填塞方法;
(5)、起爆方法及起爆網絡系統;
(7)、安全措施。
4、選取合理的爆破順序及參數,提高爆破效率。
5、炮孔經驗收合格和現場清理后,才能進行裝藥爆破,炮孔的裝藥品種和數量必須符合設計規定。
6、爆破前,在爆破危險區警戒線與各大小交通處應設置崗哨。
7、爆破過程中必須發布預告、起爆和解除警戒信號,每次信號都必須有明確規定。
8、露天爆破禁止在黃昏或夜晚進行。霧天爆破必須經礦山總工程師批準。
9、每次爆破后,爆破員必須在規定時間后,才能進入爆區檢查,只有確定爆區安全并發出解除警報后,方準人員進入。如發現拒爆,應及時樹立明顯標志,并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后再進行處理。
10、為確保邊坡的穩定性,在臨近最終邊坡爆破時,應采用控制爆破,禁止峒室爆破。
礦巖鏟裝:
1、礦巖鏟裝作業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嚴格按照采剝技術計劃,定點鏟裝,按線推進。
(2)、礦巖必須分裝、分運
(3)、運輸容器的大塊率系數不小于0.85。
(4)、不合格的大塊礦石,禁止裝車。
(5)、工作面應保持坡面整齊、底板平整。
2、在最終邊坡部進行鏟裝時,應嚴格按給出的邊界線鏟裝,其凸凹誤差不應超過1米。
3、鏟裝作業必須在設備完好狀態下進行。
4、鏟裝作業中止后,應將工作面清理干凈。
5、鏟裝設備通過的道路,應予平整、加固。確保設備安全通行。
6、中硬以上的礦巖,必須先用爆破方法進行松碎后方可鏟裝。
7、鏟裝時應保持工作面平整,不留采掘殘余和未爆破好的巖根:采掘臺階標高正、負誤差不得超過設計標高的1米。
8、裝載礦巖時,嚴格鏟斗從車輛駕駛室上超過,也不得高卸、偏裝。
9、為提高挖掘機的效率,應相應的配備推土機或前裝機等,進行工作面的輔助作業。
10、鏟裝時應清除爆堆中的鐵件,以免給選取礦生產造成危害。
礦巖運輸:
1、自卸汽車進入裝載地點時,應按鏟裝設備司機指定的地點定位,并盡可能組載空車、重車環形運輸線。
2、除開采臺階上的道路外,其他所有道路旁均應設置排水溝,并保持暢通。
3、在道路的急彎、陡坡等行車危險地段,應設置擋車墻(墩)等安全設施,并按規定樹立明顯的行車警示標志。
4、在固定線、半固定線,卸礦點及排土場均應設置固定的照明裝置。
5、自卸汽車在嚴寒季節運行時,應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
6、路面應經常灑水或噴灑除塵液。
7、公路運輸坑線在大暴雨后路面應及時進行維修。
8、自卸汽車運輸,采用溜井(溜槽)放礦的多臺階作業礦山,各臺階的卸礦平臺一般設在溜槽兩側在各卸礦平臺靠近溜槽(井)卸礦處應設置牢固車擋,其高度不小于輪胎直徑的2/5。
9、溜井應按設格篩盡可能配備二次破碎設施。
10、溜井降段必須經總工程師日學習批準的單體設計。
邊坡管理:
1、臨近邊坡的爆破,必須采用控制爆破和減震措施。
2、臺階終了時,其邊坡按設計進行清理修整。
3、雨季之前,應對采場外部截水溝和平臺上的水溝全面進行檢查、疏通、加固。
4、非工作幫上的浮石,安全平臺和清掃平臺上積聚的巖土,如影響深部安全作業時,應及時清理,暴雨、冰凍之后,要及時檢查清掃。
5、表土層邊坡,應種樹植草,固結坡面,防止雨水沖刷。
6、為確定邊坡是否滑動,應定期以水準測量進行警戒觀測。
7、采場邊坡出現滑坡征兆時,應及時監測和加強預報工作,盡可能采取錨桿、錨索,防滑樁等加固措施,預防滑坡,當預防不了時,應根據預報及時將人員、設備撤離。
礦山地質技術管理
1、根據礦床的成礦條件,有計劃地對礦體邊部、深部和外圍進行找礦勘探,不斷增加礦山保有儲量;加強礦區生產勘探,提高對已知礦體的勘探程度,提供生產所需的工業礦量。
2、應做好日常地質編錄,取樣等基礎工作,不斷補充和完善礦山地質資料,為采剝生產提供正確地質依據。
3、應定期計算并分析地質儲量和生產礦量的保有情況;對礦產資源的合理開采;綜合利用和采剝工程質量進行監督,以及礦石損失、貧化管理。
一、礦山勘探
㈠礦山勘探工作的劃分及其要求
1、礦山勘探按工作目的和范圍劃分為地質勘探、基建勘探和生產勘探三類。
2、礦山地質勘探是對經過詳查階段,證實具有工業價值并擬近期開采利用的礦床進行的勘探工作,或為已建礦山擴大生產能力而進行的礦區找礦勘探工作。一般按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委員會制定的有關規范,探求各級儲量,提交作為礦山建設或擴建依據的地質勘探報告。其主要要求是:
①、圍繞生產礦區開展地質勘探,查清礦床分布范圍,尋找盲礦體,為礦山的近期和長遠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②、對前階段地質工作未達到工業儲量控制程度的礦體、礦段進行詳細勘探或補充勘探,求取工業儲量,為礦山的擴建或延伸開拓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
③、進一步查明礦床中的有用伴生礦產,探明其性質、分布和質量,作出工業利用評價,為礦山制定產品方案提供地質依據;
④、結合礦山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查清礦床(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條件,及其對礦床開采的影響,作出技術分析和評價;
⑤、進一步開展礦床成礦地質研究,總結礦山地質勘探工作方法和經驗,指導礦區地質勘探工作。
3、礦山基建勘探是在新建或擴建階段出現下列問題時所進行的勘探工作:
①、B級儲量在數量和質量上不能滿足開采設計的要求或未分布在首采地段;
②、首采地段內的平行小礦體(特別是上盤)或主礦體上端邊界不清;
③、須分采分選的各礦石類型界限及其數量未予探明;
④、須分采的氧化礦界不清;
⑤、基建范圍內規模較大的斷層、破碎帶、巖脈的分布及其破壞程度尚未查清;
⑥、較大礦體的邊界未能圈定。
4、礦山生產勘探是為保證礦山均衡正常生產、提高礦床勘探程度、增加工業儲量和為深入研究礦床(體)地質特征所進行的探礦工作。其主要內容是:
①、采用一定的探礦手段或利用部分生產工程,正確圈定礦體邊界;
②、進一步查明礦產質量及礦石類型、品級的分布,準確圈定礦體的氧化帶、混合帶、原生帶,必要時圈定出富礦帶和貧礦帶;
③、按階段(臺階)、礦塊重新計算礦石儲量,提高儲量級別;
④、詳細查清近期開采地段的礦床水文地質和開采技術條件、以及礦石加工技術條件;
⑤、尋找在地質勘探時漏掉的存在于主礦體上下盤或邊部、分枝、平行再現等盲礦或小礦體;
⑥、深化礦床地質綜合研究,總結成礦規律,指導找礦勘探工作。
㈡、勘探手段與工程布置
1、根據礦床賦存的地質條件、勘探工作的不同階段以及礦床開采方式,正確選用鉆探、槽探、坑探、淺井、物化探等勘探手段。在保證勘探工程技術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勘探手段的經濟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勘探工程的投資效果。
2、勘探工程的布置應遵循下列原則:
①、勘探工程布置應由已知,由中心到邊緣,由疏到密,由淺入深;
②、從礦床地質條件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手段和工程間距,對主礦體的端部、頂底盤邊界和地質構造復雜部位應適當加密控制;
③、勘探工程在空間上要盡量保持上下對應,構成完整的剖面系統,并盡可能垂直礦體或礦化帶總的平均走向;
④、勘探工程要盡可能與礦山采剝工程布局相適應,不同開采方式和采礦方法對地質資料精度的不同要求,應區別對待;
⑤;實行“探采結合”,探礦坑道盡量與開拓采準工程布置相適應,在不能利用采剝工程代替探礦工程時,應盡量采用坑內鉆探,以減少坑道的掘進量,保證探礦工程適當超前;
⑥、工程布置要考慮施工方便。
3、勘探工程的布置應根據礦床的產狀、形態特征、地形變化特點等,采用勘探線、勘探網,或水平勘探等形式。
4、勘探工程的間距應根據礦床地質的復雜程度、探礦手段和工程種類、預期探明儲量級別的要求及采礦方法等,應用類比法、探采資料對比法、稀空法或統計計算等進行研究,提出適合本礦區的勘探工程間距方案,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執行。
5、確定勘探工程間距應遵循下列原則:
①、根據礦床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要求不漏掉有工業價值的礦體、
②、保證相鄰剖面所獲得的地質資料可以互相聯系與對比,礦體連接無多解性;
③、主要礦體與次要礦體、淺部與深部、重點探礦地段與外圍概略了解地段的工程間距應區別對待;
④、密切結合礦山生產實際,實行探結合。㈣
㈢、施工技術管理
1、礦山地質部門必須切實貫徹執行有關規定,加強探礦工程施工的地質技術管理工作,確保工程質量。
2、所有探礦工程必須按批準的設計施工。施工前設計人員應向施工單位進行技術交底。
3、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要加強質量管理,地質人員應及收集、整理地質資料,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
4、探礦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⑴、鉆探
①、鉆孔巖芯采取率不得低于65%,礦芯按可采層計算,分層采取率不得低于75%;
②、鉆孔傾角允許彎曲每百米垂直孔不得超過2度,斜孔不得超過3度,隨孔深遞增計算;
③、鉆孔方位角允許偏差,由地質與鉆探部門根據孔深、地層條件和礦床類型等具體確定;
④、孔深誤差不得超過1%;
⑤、巖芯保管、簡易水文觀測及各項原始記錄應符合常規要求。
⑵、槽(井)探工程至少要深入基巖0.3米。
二、地質編錄
㈠、原始地質編錄
1、礦山原始地質編錄是礦山綜合地質編錄和進行綜合地質研究的依據,是重要的基礎工作。礦山必須建立統一的編錄方法、格式和標準。
2、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圖表、文字、標本和照片四類。
①、圖表資料:各種素描圖、登記簿、記錄簿、表格、圖解以及其他有關的圖表。
②、文字描述:野外手冊、日志以及對于不能描繪成圖的地質特點和細節問題的文字描述。
③、標本:礦石、巖石、礦物、化石、構造、圍巖蝕變、地層等方面的典型標本,薄片、光片、重砂、巖粉、試樣以及模型。
④、照片:特殊地質現象的照片資料。
3、露天采場原始編錄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按爆區或臺階進行采場工作面地質編錄,多品級礦 型組成的厚大礦體,作垂直縱投影及平面圖;對于緩傾斜 礦體作工作面的水平投影及剖面圖;為峒室爆破所開挖的坑道、峒室也要進行編錄;
②、巖溶、斷裂位置,陷落區,礦體(層)、主要層位界線,礦體(層)產狀和取樣位置均應實測繪于圖上。
4、鉆孔原始地質編錄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鉆孔采用柱狀圖格式進行編錄;
②、編錄前應將巖芯與原始記錄進行校對,對有關數據(包括孔號、孔口座標、設計方位及傾角,鉆孔孔徑、開停工日期,孔深丈量,鉆孔彎曲測量,偏曲距改算,標本、體重、采樣位置及分析成果)認真編錄和填寫;
③、鉆孔的定位和收孔,必須由測量人員用儀器測定,保證位置準確;
④、按回次仔細觀察巖(礦)芯,對巖性、礦石類型、礦物成份、礦化強度、圍巖蝕變、按觸關系等進行編錄,重要地質現象應作詳細描述;
⑤、巖芯采取率只計算分層采取率,礦體及其頂底5米內的圍巖則計算回次采取率,分層深度計算數字一律采取整數。
㈡、地質綜合資料編制
1礦山地質綜合資料是礦山地質工作的主要成果,是指導礦山生產、勘探,進行礦床地質研究的基礎,也是編制礦山采剝技術計劃,進行礦山近期和長遠規劃的重要依據。
2、編制礦山地質綜合資料,應全面系統整理已有地質成果,結合礦山生產獲得的大量原始資料,經過分析歸納,進行綜合編制。在編制過程中,應盡量采用新技術、新方法(計算機)。
3、礦山應有專門機構或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礦山地質綜合研究工作,以保證礦山地質綜合資料編制工作的順利進行。
4、礦山地質綜合資料應能全面反映區域地質發展規律、礦床產狀、規模與成礦地質條件、礦石自然類型和工業類型以及礦床地質、經濟評價等綜合研究成果。
㈢、編錄質量要求
1、編錄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原始編錄應建立自檢、互檢、抽查制度,綜合編錄必須對采用的原始資料先行審核,再編制各種所需的地質資料;
②、工程原始編錄長度以測量成果為準;
③、編錄內容要齊全,各種地質現象在圖上(原始和綜合圖)的誤差不得超過1毫米;
④、綜合圖的內框線和座標方格網誤差不超過0.2毫米,各種地質現象的符號必須統一,數字一律朝北書寫,圖面要求整潔、清晰.
2、編制地質綜合圖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圖幅規格;②、圖件要求。
㈣、地質資料
1、生產礦山應建立健全下列圖件:
①、區域性圖件;
②、礦區性圖件;
③、地質綜合性圖件:露天開采礦山礦區綜合地質平面圖,勘探線剖面圖,臺階地質平面圖,礦層頂(底)板等高線圖,礦床(礦體)剝采比等值線圖,邊坡工程地質平面圖和剖面圖,基巖等高線圖,鉆孔取樣分布圖,儲量計算圖及其他專用圖。
④、綜合研究性圖件。
2、生產礦山應具備下列表格資料:
①、取樣、化驗結果登記表;
②、探礦工程完成量統計表;
③、儲量計算表;
④、儲量平衡表;
⑤、生產礦量統計表;
⑥、礦石損失、貧化統計表;
⑦、礦巖各種物理測定登記表;
⑧、采場檔案卡片;
⑨、其他。
3、生產礦山應具備下列文字資料:
①、勘探設計說明書及提交地質資料的說明書;
②、年度地質工作總結;
③、礦量報銷的地質資料;
④、勘探工作總結;
⑤、各種專題報告;
⑥、各種專題研究成果;
⑦、其他。
四、取樣
㈠、勘探工程的取樣應符合下列規定:
1、槽探取樣:在槽壁(底)原巖上取樣。
2、淺井取樣:根據礦體產狀和礦化均勻程度,在一壁或兩壁取樣。
3、鉆孔巖芯取樣:一般以每回次巖芯長度為單樣長,有明顯礦巖界線的要分取。小口徑鉆取全芯,大口徑鉆用劈芯法取一半,在礦體全厚取樣,并超出2~4米。圍巖內間隔取樣。
㈡、露天礦山開采取樣應符合下列規定:
1、大中型露天采場在開采臺階上利用炮孔采取巖粉作為試樣。取樣孔的間距取決于礦石與廢石的接觸情況、礦化均勻程度炮孔間距。地質情況復雜時每個孔都要全孔取樣,取樣間距6~7米。地質情況簡單時可隔孔取樣,取樣間距12~15米,樣孔分段取樣,分段樣長1~2米。
2、中小型露天采場利用鑿巖機打眼時,采取鑿巖礦粉作為試樣,取樣間隔為10~20米,在采樣線上連續取樣,每個試樣長2~4米,每1~2個臺階取樣一次。
3、在中小型礦山也可采用臺階刻槽法或揀塊法取樣。
4、工作臺面爆堆取樣:每爆破一次用揀塊法取一次樣,當礦化均勻時每隔10米布置取樣線,線上再布若干取樣點,按每條線的取樣點合并為一個樣品。
礦山測量技術管理
一、礦山測量是礦山生產建設中一項重要基礎技術工作,是正確指導生產,監督資源合理開采,進行科學管理,實現礦山生產技術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礦山必須加強測量工作及其業務技術管理,配備足夠的人員、設備和儀器。
二、礦山測量工作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1、建立足夠精度的礦區基本控制網及建立滿足露采生產所需的測量控制系統;
2、測繪礦區地形圖及礦界;
3、進行地上、地下各種工程的施工、竣工測量;
4、填繪反映礦山生產現狀的各種采剝工程圖和專用圖;
5、驗收采剝工程量和質量;
6、開展巖層移動、地壓、邊坡滑動及建(構)筑物變形等的觀測研究。
三、采剝驗收測量
1、各種驗收測量必須有專用的記錄簿和實測平面圖及剖面圖,根據計算成果建立專用管理臺帳。
2、礦巖驗收測量應包括下列內容:
①、采剝區域的巖土剝離工程量;
②、礦石的采出量、廢石量、礦石損失量;
③、分臺階的各次爆破量,分電鏟的作業量;
④、采剝場地的零散巖石堆及貯礦堆的臨時儲存量;
⑤、爆堆結存礦石和巖石量;
⑥、所有貯礦地段的礦堆、礦槽、礦場等的貯礦結存量;
⑦、礦石的運出量、排土(石)場的廢石量等。
3、礦、巖量驗收測量可按單次爆區結算,或按旬月、月采剝計劃進度結算。
為消除驗收測量中的誤差積累,一般應按季、或半年度進行一次驗收測量總算,從而達到總量的平衡。
4、計算采剝礦、巖量時,圖面上的面積量算一般求積儀法,有條件時可采用光電求積法等先進方法。
5、圖上的面積測定,必須獨立量測兩次,兩次量測的面積較差不得超過測定值的0.5%,符合要求時取其平均測定結果。
6、計算體積時,應根據測量對象的形體采用合理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
7、計算采出礦、巖量時所采用的參數值,如礦、巖種類、級別、體重及松散系數,應經過多次測定。
8、礦、巖的驗收量,其允許誤差應符合下表:
驗收量的允許誤差
驗收量 | 1萬噸以下 | 1~5萬噸 | 5~10萬噸 | 10~20萬噸 | 20萬噸以上 |
允許誤差不大于(%) | 5 | 4 | 3 | 2 | 1 |
9、每年度或半年對礦、巖采出量,必須按圖紙作一次復核性的總計算,總算結果與按月計算累計數相差,應符合下表:
總算量與累計相差不應大于(%) | 5萬噸以下 | 5~10萬噸 | 10~50萬噸 | 50~100萬噸 | 100萬噸以上 |
3.5 | 3 | 2.5 | 2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