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原創 圖 來自網絡
該干什么的時候干什么
這幾天來同學,聚餐、游覽相談甚歡,話題當然離不開從前。想當年在一起的時候還都是風華正茂的小青年,看如今鬢生華發,兒女們的年紀都比我們那時大很多了。女同學陸續到了退休年齡,男同學也多數升級當了爺爺、姥爺,我屬于慢半拍的,別說孫子,兒媳婦剛有著落。雖說現在30多歲沒結婚的大有人在,但讓同學們一問、聽同學們一說,還真有點著急了。
人生就像四季,春種、夏管、秋收、冬儲,該干什么的時候就要干什么,如果不能把握大好時節,任由時光匆匆流逝,把想做的事只停留在“想”字上、在該做什么的時候沒有去做,那到頭來恐怕就只有空悲嘆、徒傷悲的份兒了。
人這一生,從孩童時代的頑皮、學生時期的求知,到年輕時的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再到中年時的打拼積淀、任重道遠,最后至晚年回歸淡泊與平靜……只要不出意外、沒什么特殊情況,基本都是這樣,一步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落,這是一條絕大多數人都要走的路,也是一種規律性的東西。身邊很多人的經歷告訴我們,該干什么的時候沒干什么往往可能與大好的機會失之交臂,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尷尬和困擾,甚至還可能造成終生遺憾,正所謂,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比方說學習,什么時候入托、什么時候上學,什么時候升中學、大學,從年齡上基本都差不多。如果人家都是六七歲入學,而你偏偏晚好幾年,那就不僅從智力上、生理上,而且從心理上都會有很多差異,就是你本身感覺比同學大那么多也會不自覺產生自卑感。試想,在那樣的一種環境下、懷著那樣的心情,又怎么能學習得踏實、學習得好呢?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大齡未婚青年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前些年網絡沒普及,通訊也不如現在發達,就常有父母替兒女相親的報道。至今還有印象的是一對重慶的老夫妻,可以說是為女兒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開始是托親靠友、廣泛撒網給女兒介紹男朋友;后來是在一些婚介所登記資料,有合適的先由父母把關;再后來干脆把個人情況詳細寫、印在紙上,像發傳單一樣到處發。
可幾年過去了,女兒從二十七八的大齡變成了三十多歲的“圣女”,還是沒找到可心的另一半。其實他們女兒的條件相當好,要個頭有個頭,要模樣有模樣,工作也不錯,在一所大學任教,就因為當初父母嚴要求,只允許一味地學習、學習,耽誤了談婚論嫁的最佳年齡段。到后來年歲相當的都已為人夫、父,比自己小的吧,別說處不到一塊兒,就是自己樂意人家也未必樂意啊;比自己大的除了離異就是喪偶,稀里糊涂把自己嫁出去又心有不甘。類似的情況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是個例,身邊的朋友、同事、親戚家的孩子,三十左右歲的不在少數,尤其女孩子三十好幾還沒結婚的似乎占比更大,而且越是一線城市、越是發達地區越多。
重慶那對老夫妻接受采訪時曾說,當年只想著讓女兒好好學習,考了大學考研究生,讀了碩士讀博士,女兒也乖巧聽話,很少跟異性來往,更沒談過戀愛。等工作了就到了大齡的行列,把婚戀提到日程上來時才發覺,可以選擇的范圍已經很小很小了,加之女兒所處環境也很難接觸更多的異性,為了女兒的幸福,也為了了卻父母的一樁心事,老兩口就只能那么不辭辛勞地奔走于各種各樣的相親活動了。
我在教育孩子方面信奉一切順其自然,不會刻意為孩子設計人生道路,也不會過多限制孩子的行為,我一直鼓勵他們該干什么的時候就要干什么,包括初戀,雖然大多數初戀難以修成正果,雖然初戀勢必會影響到學習,但沒有初戀的學生時代是不完美的,以后回憶起來也多少是個遺憾。盡管我的教育理念是不干涉兒子的自由成長,兒子也確實該經歷的都經歷了,但一不小心,還是步入了大齡青年行列,究其原因除了讀到博士的求學生涯過長,還有其他多重因素。好在兒子在他而立之年終于尋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而且兩人相親相愛、兩家相處融洽,用不了多久我就該真正地當婆婆了。
傳統模式下,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長大了又被要求先立業后成家,學習期間如果戀愛會被認為不務正業,再以前更會被看做大逆不道、傷風敗俗。當然了,少數孩子,才不聽你那一套,該怎樣還怎樣,搞得家長很傷透腦筋但又無可奈何,這樣的孩子往往被定義為“不聽話、不懂事”;乖乖女、乖乖兒按耐住自己對異性、對新鮮事物的好感和好奇,艱苦而又孤獨地跋涉在知識和事業的路上,一路高歌猛進,登上一個又一個頂峰。等認為一切都功成名就了,想再過回同齡人曾經的生活,卻發現早已是人非斯人、時過境遷了。
沒切身經歷的人不會理解,其實那種曲高和寡的滋味也不好受,雖然是“瓊樓玉宇”,但畢竟“高處不勝寒”啊。你想想,三十多歲的人再談戀愛跟二十歲時能一樣嗎?他們經歷了很多、成熟了很多,對事物的看法改變了很多,眼光和標準自然也大相徑庭。此時的他們對談情說愛多了一些現實和平靜,少了很多激情與浪漫,心態上更多的是奔著目的而去,為結婚而戀愛,也就很難品味到花季戀愛的美妙。
所以該干什么的時候就干什么吧,苦也好甜也罷,坎坷也好平坦也罷,哭哭笑笑的那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歷練、一種成長、一種享受、一種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