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原創 圖 來自網絡。在此致謝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正月十五鬧元宵,大街小巷真熱鬧。大紅燈籠高高掛,扭秧歌來踩高蹺。”這是元宵節熱鬧場景的真實寫照。
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元夕、燈節,時間為農歷正月十五。古人稱正月為元月、“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元宵”。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比較認可的說法是:漢武帝有個寵臣叫東方朔,為人善良、聰慧。有一年春節后,東方朔去后花園為皇上折梅花,遇見一個美麗的宮女哭哭啼啼要自殺。原來宮女叫“元宵”,自從入宮后就再也沒見過父母,思親心切,又覺得不能盡孝,就想一死了之。
為了卻宮女心愿,東方朔就想了個辦法,讓漢武帝在長安城舉行燈會,允許百姓進城逛燈,命宮女“元宵”做湯圓上供火神君。這一天全城的百姓都來了,其中也有“元宵”的父母,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燈籠,以為是女兒做的,就高喊著“元宵!元宵!”終于一家人得以相見,共享團圓。這一天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從此正月十五吃湯圓、掛燈籠的習俗就保留下來,湯圓也被人們稱作元宵。
俗話說,不出十五總是年,元宵節作為整個春節的收尾,節慶活動歷來都很隆重。各地元宵節習俗不同,歸納起來大致有鬧元宵、鬧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舞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扭大秧歌等。這些習俗都離不開一個字“鬧”,尤其元宵燈會上,月光輝映著燈光,鑼鼓聲、叫賣聲、歡笑聲、鞭炮聲不絕于耳,怎一個“鬧”字了得!
如今,雖然很多傳統項目不那么被重視了,這兩年的疫情更讓人難以“鬧”得起來,但很多農村還是要扭秧歌、踩高蹺、舞獅子的。前年正月十五沿環長城旅游公路去玩,在董家口西面的城子峪村就看見一個頗具規模的秧歌隊,老老少少化著妝、穿著戲服,扭得那叫一個帶勁!聽旁邊看熱鬧的人說,城子峪的秧歌和高蹺從大年三十開始,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八呢。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由來已久。元宵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最早叫“浮元子”,現在一般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多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果仁、棗泥等為餡,糯米粉為皮,外觀呈圓形,只不過北方是“滾”出來的、南方是“包”出來的。現在的元宵餡料更是多種多樣,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元宵的吃法也很多,可湯煮、油炸、蒸食等,吃起來黏黏糯糯、香香甜甜,又有著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的美好寓意。
“正月里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元宵節也稱燈節,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的習俗,又稱“送燈盞”,原系一項祭神祈福活動。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有的朝代,比如唐朝還把元宵張燈定為法定之事。元宵燈會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了,稱“試燈”,十五日夜才為“正燈”。燈節有長有短,最短的漢代,只一天時間,最長的是明代,自正月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燈。
每年正月十五,各地都有豐富多彩的燈會活動,在專門的區域內,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人們攜家帶口、成群結隊而來,逛燈、賞燈、鬧燈,把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推向最高潮。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元宵燈會場景;
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詩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氣氛。還有詩人范成大的“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指“走馬燈”。
大詞人辛棄疾更是留下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頌元宵盛況之詞千古傳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