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糊是書畫裝裱過程中重要的黏合材料,也是書畫裝裱優劣及成敗的關鍵。書畫裱件出現的蟲蛀、霉變、瓦患、翹曲、中空、重皮,無不與漿糊的調制水平、使用技巧有關。因此,歷代裝裱家和收藏家,都對制糊、養糊、調糊和用糊極為關注。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裝褙裱軸》一章中強調:“凡煮糊,必去筋,稀緩得所,攪之不停,自然調熟,余往往入少細研薰陸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泵魅酥芗坞性凇堆b志》“用糊”一節強調,“裱之于糊,猶墨之于膠,
墨以膠成,表以糊就,膠用善,則靈液清虛;糊用佳,則卷舒溫適,調用之宜,妍媸賴”。由此可知,我國書畫裝裱早在唐代就對用糊有了比較明確的技術規則,并對去筋、濃稀度、操作、火候、防腐、防蟲等都有具體要求和一套規范的工藝規程,把漿糊使用適當與否視為裱件質量優劣的關鍵。因此做為一個書畫裝裱師,善于用糊,包括制糊、養糊和調糊等內容是必須要掌握的技巧。裝裱用糊,由于地區不同,用料不同,制作方法也各異。大體上說,有粉漿與面漿之分。
一.粉漿的制作
▼(一)洗制小粉素
又稱洗粉,就是將面粉中的麥皮和所含的面筋等雜質提出,留下淀粉,以備制糊的過程。北方地區因為天氣干燥,如果不提取面筋,會使漿糊膠性太強,凝固力過大,且易發酵、發霉、發漲,從而使裱件反卷、招蟲并出現霉點。將面筋提出來后,即可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洗制小粉的方法:用富強粉1公斤放入盆內,加適量的水,揉成面團,不能太軟或過硬(比包餃子所用的面團稍軟一點為宜),太軟在洗粉的過程中面團容易零碎,不成一體,而過硬又不宜洗粉。面團要反復多揉幾遍,面團和好后,可蓋上濕毛巾稍等片刻,約15分鐘左右,稱之為“醒面”這樣可以使面粉顆粒得以充分溶解,面粉成分有了凝結的過程,洗起來比較順利。將醒好的面團放入盛清水的面盆中,用雙手慢慢抓洗。注意不要將面團抓碎,邊抓邊捏和,以免面筋遺落在粉水中使面團始終保持一個整體。面團在水中抓洗,淀粉便溶于水中,將洗出的淀粉水倒入細籮中,并用手在
細籮底部旋幾遍,使淀粉水過濾到另一盆中,再將清水倒入盛面團的盆內繼續抓洗。如此反復幾次,直至淀粉洗盡,剩下的只是面筋為止。也可以將面團放入較薄的白布內扎緊,浸入冷水盆中揉洗,漸漸揉出白汁。將揉出的白汁倒入另一缸內沉淀,然后在原來盆中加清水繼續漂洗,至使布包內揉不出白汁為止。再將布包內的面筋取出,將布包洗凈晾干,以備下次用。然后,在洗出的淀粉水里加2錢明礬,幫助沉淀,12小時后倒掉黃水,換上清水,反復幾次,直至淀粉浸水變清,說明淀粉筋性已失,即可作為制糊原料。如果暫不需要制漿,淀粉可用水浸或曬干保存,水浸可隔些日子換水一次,防止淀粉發酵變質,冬季則應防凍,稱之為“水浸法”。也可以將淀粉取出曬干。為了保持清潔,應在粉子上面罩蓋一層紗布,以防蚊蠅停落。刮風天塵土多,不宜置晾。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因捂蓋或潮熱而出現霉變。晾干的粉子,存入容器里,防其受潮。
▼(二)制糊
又稱制漿,現在多采用水沖法和鍋熬法這兩種方法。
※1.水沖法
將洗好的淀粉,去掉浮水,用漿棒攪勻,使之成為粥狀,就是術語中所說的“漿頭”。如果是干性小粉,可按5:1的比例用水搭配。為確保制糊質量,在將水與粉混合攪成粥狀后。隨后用3500毫升左右的沸水用水壺邊沖邊用漿捧按順時針向一個方向攪拌,直至漿糊由薄變稠并呈乳黃色,停止沖水,繼續快速不停的按一個方向進行攪拌,直至攪拌均勻,漿糊出現小氣泡,漿面光亮,用漿棒挑起漿能夠拉絲為止。新沖制的漿糊不能當時使用,隔日使用最為理想,因為那時淀粉的分子得到充分的溶解。
沖制漿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一般認為裝裱所用的漿糊以九成熟為最理想,太熟(過火),漿糊有一層鳥光,亦失去黏性;不熟(欠火),漿糊沒有光澤,也拉不起漿絲,會影響漿糊的黏度。如果沖制的過稠和過熟,其漿性太大,往往含有小疙瘩,會影響使用。沖制漿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節和地區而異。在氣溫較高的季節和南方地區,漿糊可沖制的稍熟一點,因較稀和欠火候的漿糊更容易發酵;而在氣溫較低的季節和北方,漿糊可沖制的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按順時針方向不斷攪拌)
(直至攪棒可以直立與漿糊中)
一般干稀程度,大約每公斤面團用3500毫升水為宜。
※2.鍋煮法
取淀粉1公斤,按水沖法拌好漿頭,使淀粉溶解,注意不要出現死疙瘩,逐漸加清水,不斷攪動,制成漿頭。用鐵鍋或其他缸盛水2800-3500毫升左右,放置火爐上煮開。水開后先放明礬10克融化,再將搗好的漿頭慢慢倒入鍋內加熱,隨倒隨攪動。至呈透明狀,由稀變稠略呈輕微黃色且能拉起漿絲即為熟漿。另外,還有借用蒸氣熱力吹熟漿的蒸氣沖法。上述兩種制漿方法,以水沖法最為方便,一般多采用水沖法。
▼(三)漿糊的保養
漿糊沖制好以后,應澆上一層清水,以漫過漿糊為宜,此為“養漿”。在夏天也可割成塊狀,一塊塊放在冷水中保存,這樣不至于結硬皮。為保持久儲不壞,要注意天天換水。夏季天熱易發變質,可每天換二次或多次水,也可放入電冰箱儲存。冬季要保溫防凍,因為漿糊一旦結冰,即失黏性,不能再用。
為了保證裱件質量,對漿糊保養要注意清潔衛生,不得有雜物混入,取用時要用干凈的竹啟子從上面劈取一層切取,不可用手亂掏。
▼(四)漿糊的調配方法及水量的比例
書畫裝裱用的漿糊,需要根據各道工序的不同需要,調成稠稀不同的漿糊方可使用。為此,我國古代裝裱家對漿糊的選用和調制十分重視?!堆b潢志》謂:“糊用佳,則卷舒溫適,調用之宜,妍媸攸賴?!币鉃闈{糊用的恰到好處,書畫裱好之后,不論卷攏或展開,都會平滑爽直。漿糊的調和運用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裱件的優劣。
調配方法:取熟漿糊放入盆內,用木棒搗碎至無塊時,加少量的水再搗,并攪拌使水和漿糊完
全融合,再加水攪拌。不要一次倒入很多水,以至于攪拌不勻出現疙瘩,不好使用。根據不同工序的不同需要加適量的水,調配出稠稀不同的漿糊以備使用:
漿糊配比表
此圖列舉的數字僅供參考,在工作中要看托裱件是生紙還是熟紙,是生絹還是礬絹,根據托裱件的厚薄及吸水性能去調配適當的漿水。比如,托畫心或托染鑲料;如果用質地厚實的紙和絹及礬性足的熟絹熟紙,用漿則需稠些。如果畫心質地薄而松,如高麗紙、棉連紙、一般生宣紙以及托手卷、上覆褙,漿水則要稀些。不論是托料紙、托心還是覆褙,漿糊的稠稀度一定要調制適中,過稠和過稀都會帶來不良的后果。那么調制的漿糊以什么為標準呢?以漿水為例(0.5公斤漿糊+2400毫升清水)是直觀漿糊的稠稀度,用排筆在盆內攪勻漿水,因為調制后的漿水容易沉淀,用時要先以排筆攪勻,在提起排筆時,流下的漿水,以形成一種簾狀似半透明的薄粉皮為最佳;二是用手指試一下刷在宣紙上的漿糊是否有一定的黏度;三是憑排筆刷在宣紙上運行時的感覺,以不滯不滑為好。
調制漿糊時,要注意隨用隨調。在氣溫較高的季節里,一旦過夜,便容易發酵變質,失去黏性。冬天過夜的稀漿糊則會明顯變稠,使用時不可憑直觀現象摻水,而應檢驗其在使用時的感覺,適量摻水使用。
由于粉漿沒有麩皮,雜質少,黏性適中,加之剔除了面筋中所含蛋白質成分以及葡萄糖成分,不但潔凈適用,還減少了蟲蛀機會,適用于北方地區和新畫裝裱。
二.面漿的制作
直接用面粉制作的漿糊,稱之為“面漿”。
▼(一)面粉的選擇
以精粉為佳,因其麩皮少,所制漿糊無雜質。富強粉也可,其他等級的面粉,須經細籮篩,去其皮,否則,所制漿糊呈黃色,用其托綾、絹料會呈現出若干小斑點。面粉受潮之后,便失去了應有的黏性,不宜選用。
▼(二)面漿的制作
將1公斤精粉放入飯鍋,加入少量的清水,攪拌使面粉充分溶解。
可以逐漸的往里加水,不斷攪動,最后打成稀粥狀,俗稱搗“漿頭”。直接放在爐子上加熱,火不要太大,用慢火加熱,不停的攪動,漿頭逐漸開始變稠,按順時針方向快速攪動,一直攪到漿糊變稠、微黃發亮、能拔絲為止,然后用清水養起來備用。
(熬至漿糊粘稠,微黃發亮)
這種制漿方法簡單易行,免去了洗粉等許多麻煩。但是,面漿未去筋,黏度大,攪動時需要多用氣力才能攪勻。面漿也可以使用粉漿的沖制方法制成。
漿糊的保養與粉漿相同,熟漿的調配與同等的粉漿略稀一些,因為面漿黏度大、性暴,比較適于陰雨的南方地區和舊畫揭裱。另外,黏合個別質地厚、面積大的畫件,也有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