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天笑著和我們分手”——這是第一次。
在漢陽區一餐館門前,5歲的小天天被媽媽牽著左手,笑盈盈地向我們揮著右手告別。
這兩三年,家住漢陽的小天天,每次與青山的家人分別,沒有一次是心甘情愿地跟著爸爸媽媽回自己家的。如果要順利分手,要么我們事先悄悄躲開,要么她哭得像個淚人似的被強制抱走。
竟然有一次,小天天的爸媽和爺爺,來接已經在我們家玩了將近兩周的她,小家伙仍然不肯走。她的辦法是,撲到我的懷里,兩只小胳膊手筘住我的脖子,在我的耳旁,喃喃哀求我把她留下。
生性不喜歡逗弄小孩的我,讓一個家族里的孫輩如此繞膝,對于上了年紀的我來說,還是很受用的。但養育過孩子的我們知道,幾歲的幼童,習慣性地不肯跟爸媽回自己的家,這不是一件挺好玩、多有趣的事,說其中潛伏著孩子成長的風險,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自此,我們再不主動邀請小天天來我們家住,也勸止其他長輩為了分享天倫之樂,過分寵愛小天天。并鄭重提醒父母,在孩子幼童期,沒有特殊困難,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把孩子帶在身邊,并要實施有效陪伴。尤其是工作日幾乎由外婆外公帶的小天天,當爸媽的一定不要當甩手家長。這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自己小家庭負責。
“在青山,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啦!”“這兒(指我們家)才是我的家。我是青山的孩子。”“媽媽,等你過生日那天,我要到你們家去吃蛋糕。”天天這些脫口而出的雅語,分明提醒我們,她不太清楚,哪一個家,才是她的家?
這種情況,在電視劇《人世間》里有兩個相當典型的案例。
兩歲的玥玥因故被人從父母身邊帶回到東北奶奶家。幾年后,父母回東北探親,帶她睡覺時,她竟然要爸媽將自己抱到外婆家通鋪炕上。大一點了,她自己半夜里從爸媽床上悄悄爬起來,又和表哥表弟們擠在一個炕上。要不是一部跨越50年的年代劇,這個小家的親子關系怕是難以緩過氣來。
老革命馬守常和曲秀貞夫婦晚年,唯一的兒子不僅遠離父母在其它城市工作,而且不親近爸媽,不大在意爸媽的冷暖和憂樂。可悲的是,這小夫妻因自己的經濟犯罪,在父母離開人世時不能盡人倫之孝,還牽連老人蒙羞,被世人冷落。原因,戰爭年代,因眾所周知的原因,父母不能陪伴孩子。長大了,來不及了。
“感情都是處出來的”,親子關系也是這樣。現實生活和文藝作品都揭示出同一個道理。
過去無法陪伴孩子的后果,在物質貧乏、教育落后和普遍多子女的年代并沒引起人們的重視。時代不同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越發清晰地顯示出來。但是,“只生不養”,在許多父輩和祖輩中形成了認知上的共識和行動上的默契。特別是有了二、三胎政策后,有的老人夸下海口:“你們管生,我們包帶”。“雙獨夫妻”的孩子,雙方父母都都爭著搶著主持“招孫”工作,親情競相噴發,過猶不及,這些外圍的“全力以赴”,很難不會成為嬰幼兒和青少年成長的一種隱患。
這一次,我們到漢陽扁擔山掃墓,再次見到小天天的爸媽,我們關切:外婆家和爸媽家這兩個家,小天天更傾向哪個家——“孩子還是更愿意跟爸媽在一起。”我們先前的擔心,此刻釋然了。
中餐席間,小天天還是表現出特別親近我,仍然是抱著我的脖子,請求我們帶她來青山玩,保證“只住一個晚上“。求了我,又去求她最為依戀的姑奶奶。
孩子媽媽見狀,把小天天拉到身邊,給她講道理:“后天就要上幼兒園了,要上班的爸媽沒有時間來青山接你。等放小長假了,我們再送你到青山去玩。好不好?”
與以往不達目的不罷休不一樣,小天天聽了媽媽的話,沒再堅持。于是就出現了她笑盈盈地向兩輛啟動的車招手告別的情景。
“小天天”成長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