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輕員工在甲部門因不適應主管過分嚴苛的要求,調到乙部門。當聽說乙部門主管也有認真較勁風格時,該員工像過敏一樣立即升騰起焦慮情緒,感到又難呆下去。這不是對外界和環境感知的敏銳,這其實一種認知偏激。
認知偏激,即評價、應付自己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人或事,表現出焦慮性厭惡或恨怨而產生的認知偏差。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例如一名學生寫錯一個英語單詞,老師罰他將所有單詞全部重抄10遍。領罰的學生心中淤積了不滿。接下來,當老師發出任何教學方面的指令和決定,該生便產生當初罰寫單詞的反感情緒,隨即產生此種情緒推動下的單向思維。這種思維肯定不會是積極正面的思維結果,而是斷然否定的思維結果。不論老師采取的教學行為是多么科學、多么高效,該生都會在消極情緒中檢索出種種不合理、沒意義、甚至有害的理由、證據或依據。這個思維過程就是一種偏激認知過程。輕的可視為偏激性格,重的就可能是心理障礙。
一名高一新生拒絕上物理老師的課,原來是初中時與物理老師有牴牾;一名大學女生干部嫉妒同一團隊也很優秀的女生,原來是幼小時與表妹有過在外公家爭寵的不良記憶;一女孩一直抱怨爸媽重男輕女,原來是后來的弟弟無形成為家庭的重心;一防范婆婆過多干涉小夫妻生活的媳婦,原來是做姑娘時受夠了媽媽事無巨細、大包大攬的全方位嚴格管束。與那位在新部門“怕草繩”的員工一樣,與那位全盤拒絕老師的學生一樣,曾經的遭遇,形成了大腦中的潛意識,一旦遇到自以為是的“宿敵”,焦慮情緒像過敏一樣上升,失去理性,負面單向思維隨即而至。
其實,后來面臨的人和事未必就是那樣可怕和可惡,而很有可能完全不是當事人的想象,結果可能是化友為敵,顛倒是非,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走過萬水千山,逢過千奇百怪,如果接受過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教育和培訓的人,一般都不會讓認知產生過激偏差,會歷史地、全面地、發展地、辯證地看人看事,尤其會自我反省,不至于一條路走到黑。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許多認知偏差和偏激,都不是價值觀問題,而是個性和性格問題。運用心理咨詢的技術干預,或者接受心理疏導方面的培訓,運用心理調適技術,如運動、深呼吸等,自己對自己實施干預,自行設計對認知進行反思和調控的智慧程序,用積極思維取代消極思維成為自覺,就可以解決認知偏激問題,克服多疑、小心眼、杞人憂天,為莫須有的小事困擾的焦慮情緒,讓心情陽光爽朗起,獲得健康人生。
心理咨詢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