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閩文化的源流

閩文化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其過程是極為復雜的。從總體上看,它的形成與以下幾個方面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古越文化的遺風—

古越族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福建的土著居民是越族的一個分支,稱為閩越人。對于閩越的內涵,有認為是族名,有認為是國名,也有認為即是族名也是國名。而對于閩越人的界定,目前也有許多看法,有代表的如:有認為閩和越不是同一民族,閩是福建的土著,越是由會稽南來的客族;有認為閩越是一個民族,而不是由閩和越兩種文化合成;

有認為閩越是古代越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大部分地區;有認為閩越是南方少數民族(總稱“百越”)在秦漢時期的稱呼;有認為閩越是戰國初年敗于楚國(于越族)的一部分王室貴胄和臣民,退入浙南及福建地區,與當地的土著人的結合。但無論閩越是由什么成分構成,其古越族成分是大家公認的。

從時間上看,幾乎可以認為閩越人是生活在春秋戰國至漢武帝時代的福建土著先民。一般認為,閩越人體質強壯,身體較矮,面短,須發少,鼻型廣,眼睛圓大,有雙重眼瞼。這與中原漢人還是不大一樣的。

閩越文化,即閩越人創造的文化。閩越文化的內容,只能從一些史籍的零星記載和考古發現中獲得。雖然閩越文化在漢以后已逐漸融于來自北方的漢文化之中,但其特有的文化也對福建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還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閩越文化中的蛇崇拜,至今仍在某些區域存在著。閩越人以蛇為圖騰,《說文解字》云:“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這里的“蛇種”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閩”字的造字是從蟲,門聲。“蟲”字通“蛇”解,即家門供奉蛇的氏族。閩越人以蛇為圖騰,是因為祖先生活在濕溫的丘陵山區,溪谷江河縱橫交錯,許多蛇類繁衍滋生,其中,對閩越人的生命和生產造成極大的威脅。

《太平廣記》引《宣室志》云:“泉州之南,有山焉,竣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測,周十余畝。中有蛟螭常為人患,人有誤近,或牛馬就而飲者,輒為吞食,泉人苦之有年矣”。因此人們在近山的巖石上畫蛇形以祈求神靈的保護,并建廟供奉,希望能借助于祈禱來祈求好的結果。

這種崇拜延續至今,到今天福建還有不少地方保留著蛇王廟,如閩西長汀縣西門外的蛇王宮、長汀縣平原里西邊的蛇騰寺、福清和莆田等地的蛇王廟等。越人崇拜蛇在不少史書中都有記載,如《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等。一些在閩地出土的春秋末期的陶器,可發現有蛇形的印。福建冶山西北麓錢塘巷北省建行大樓工地,閩越遺址出土的板瓦內戮印有蛇的象形文字。

古青銅器上的蛇紋

閩越文化中的蛇崇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許多古書記載了蛇顯靈的神異,如《八閩通志·祀廟·閩縣》。第二,流傳著許多與蛇有關的故事。這類故事大多講蛇會給人帶來幸福,故事中的蛇神不僅神力無邊,還可成為揚善除惡的化身。有代表性的如《蛇郎君》等書。第三,一些崇蛇的習俗保留至今。

有代表性的南平樟湖坂崇蛇習俗極為隆重,每年六月下旬村民四處捕蛇,至七月七日,組成浩浩蕩蕩的迎蛇隊伍,旗幡拓展,鼓樂開道,幾百人跟隨蛇王菩薩輿駕,每人手里都拿著蛇,或掛在脖子上,或挎在肩上,最后將蛇送到蛇王廟前的閩江放生。平和縣三平寺與漳浦交界一帶的村民,一直把蛇尊為“侍者公”,把蛇當作“神明”加以頂禮膜拜。蛇與人同床共眠更是司空見慣。

第四,一些區域至今還保存著一些與蛇有關的巖畫。如位于漳浦大薈山的巖畫中,有一巖畫為一長游蛇形,上有四個圓窩穴。華安草仔山巖畫有一長蛇代表母蛇,短者和半橢圓形代表幼蛇和蛇蛋。華安蕉林花崗石刻、詔安溪口村等巖畫中,都發現有蛇的生活場景圖案。

第五,以蛇形裝飾人體。閔越人“紋身”的習俗與蛇有關:“男女周年,即文其身,不然,則上世祖宗不認為子孫也”。高誘注《淮南子》、明代顧嶠《海槎余錄》、清施鴻保《閩雜記》、許叔重《說文》等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第六,有的地方長期保存有崇拜蛇的蛇王廟,有的地方至今還對蛇有敬畏心理。

閩越文化對鬼神的崇拜,長期左右著福建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閩越人認為難以預測和把握的現象是鬼神在起作用,于是希望鬼神能保佑自己。史料中有些多閩越人崇鬼神的記載,如《史記·封禪書》等。

據考古專家在武夷山城村閩越遺址考察,發現其北崗宗廟遺址旁坐落的一近長方形的壇,正是閩越人祭祀祖先以及“天神上帝百鬼”的祭壇。閩越人信鬼神重巫祝之風對福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福建長期的鬼神崇拜之風盛行,巫祝大行其道。歷史上許多典籍均有記載。

如《宋史·地理志》稱福建:“信鬼神祠,重浮屠之風”。《圖經》稱福建人“病者好巫”。《學記》稱:“邑人貴巫尚鬼”。《閩書》稱古田、閩清等縣“篤于事鬼”。還有《福州府志》、《惠安縣志》、《惠安局記》、《長泰縣志》、《平和縣志》、《武平縣志》均有“病不服藥而崇鬼”的記載。

近人胡樸安在其《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閩人信鬼風俗記》中,對閩人崇鬼神重巫師的習俗有過生動的描述,他認為:“中國人迷信鬼神,崇拜偶像,各地皆有此風不足為奇。惟閩人佞鬼,想入非非,又出尋常意料之外者,其種種動作,皆是令人絕倒”。

根據書中描述,閩人信鬼風俗如:(1)將神道分等級高級神道出門乘轎,中級以下則步行于街路之中;長爺以為下等階段層,但閩人諂事長爺,因此閩人生子,往往拜長爺為干爺。(2)閩省賽會,神與神相遇時,低一級神要向高一級神請安、問候,神不能言語,借箱頭言語。有時香頭竟借神權發威報仇。

(3)普度時,必沿門募集經費。雖至貧者,也要設法籌款。因有諺:“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4)出海時,必有隆重儀式。如神道用乾坤袋拘捕疫鬼收入桶中,道中如有人觸此桶,比于疫。

(5)花會以鬼卜來定孤注。(6)有賣鬼卜為業者。閩人家家有神像,多或二十余尊少亦七八尊,皆供于廳堂。(7)閩人有病,必以打狡為最要之事。找狡者為赤身褲,辮發披亂,在病前自表其附身神道之尊號,向病家問訊。崇鬼神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不少福建人認為“頭上三尺有神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閩南有贖魂、引魄之風,有巫婆替病家叫魂,凡有病人,往往通過自詡能溝通神與人之間對話的乩(音積jī 扶乩,舊時迷信的人占卜問疑。  —編者注)腳來除病。還有通過巫婆尋找已逝親人的“找神”、“觀三姑”等風氣。

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自1990年開始對泉州舊城廂的鋪鏡廟宇、祀神進行調查,編印的《泉州市區寺廟錄》中,有各種寺廟600余座,祀神200余尊。在較為偏遠的地區,崇鬼信神巫祝之風更盛,如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在《壽寧待志》中載:“俗信巫不信醫,每病必召巫師迎神,鄰人竟以鑼鼓相助,謂之打尪(音汪 wānɡ 跛,腳瘸之意。  — 編者注),猶云驅崇”。至今,壽寧這種“召巫師迎神”的風俗仍然盛行。有的內容已經成為一個群體性祈福消災儀式,其內容之復雜,形式之多樣,已非原始早期的簡單動作可比。

巖畫中的蛇形象

閩越文化對福建藝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今天殘存的閩越時期舞蹈的一些遺跡來看,舞姿豐富多彩。如華安仙字潭的五組石刻,有專家認為與舞蹈有關。第一組似為舞蹈者構成的群體場面,舞者大多平抬雙臂,肘部微垂,兩腿叉開蹲下。第二組左邊是個舞蹈者,正在歡騰躍進,右邊是三個舞人。第三組也是表現舞蹈,舞姿相類似,其中兩名男性有尾飾,右側是一個較小的舞人。第四組只有一個舞人,舞姿與上相同。

第五組(之一)上是一名舞者和一個人的畫像,下部也是一個舞者。五組(之二)為一個舞者。閩南最有代表性的舞蹈為“拍胸舞”,口唱民調,雙手拍擊自身即可起舞。拍胸人拍得興起時,真是如疾如醉,得意忘形,觀者無不為之感染。當地男子大多會跳,至少也會拍兩下。

“拍胸舞”種類繁多,主要有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舉行“踩街”活動時的《踩街拍胸》,慶賀紅動中自娛的《拍胸樂》,買一一套口飯吃的《乞丐拍胸》,喝酒時即興起舞的《酒后拍胸》。據專家考察,《拍胸舞》源于閩越祭禮舞蹈,只是因早期“拍胸舞”大多出現在迎神賽會和喪儀表演中,這與閩越人的祭祀有關。

演出者頭飾的形狀和制作方法,“是將一條紅布與稻草混合編在一起,于前頭鉸出一條長長的、向上、向下、向前翹起,似蛇頭一樣的尖頂,且又必使所雜入的紅布條恰好在蛇頭中間露出,似蛇之吐信,其蛇形狀更趨逼真”。這與閩越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的特點相吻合。流傳于建陽一帶的《求雨》,為村民祈天求雨時所跳的一種祭祀舞蹈。由四人用竹竿撐開三丈長土織青布,稱為“青龍”;中間為舞蹈人員;后面仍是四人用竹竿撐開白土布,稱為“白龍”。有專家認為,“這些舞蹈都可能是古閩越族人民的傳世之作”。

閩越文化對福建音樂的影響,可追溯到越人斗龍舟的習俗。據《越絕書》云,越王句(音勾 gōu)踐于五月五日操練水師,后終于滅吳,所以五月五日的龍舟競賽與此有關。越人之俗傳入福建后,龍舟競渡在福建長盛不衰。由此產生了龍舟競渡時所唱的《龍船歌》、《獻江歌》、《辭江歌》等。

據專家考察,流傳于閩江下游多縣的《采蓮歌》,并非下湖采蓮,“采蓮二字來自泉州市方言的筅塵(方言音為cǐng tún),意為拂去塵埃。當地民間借“采蓮”以寄托驅邪除惡,保庇平安。采蓮過程中除唱采蓮歌外,并唱《唆羅連》。據考證,'唆羅連’的由來系舟船百越語中叫'須慮’……端午節原系古越族圖騰祭祀的節日,除供大量祭品外,還劃龍舟競賽以娛神。比賽時,群呼“須慮來呀”,這就是'唆羅連’的由來”。

閩越崇鬼神的習俗,除了對福建民風產生深遠影響以外,對福建民間音樂也有影響。如流行于建甌市每年五月初五的驅儺(音挪 nuó 舊指引神賽會。  — 編者注)行動,為閩越之遺風。正如明嘉靖年間(1522 - 1566)印的《建寧府志·社俗》載:“端午……城市有送神者,尤古之儺也”。其過程所唱舟歌之《歌頭》、《歌尾》,雄壯有力。

民文化中的習俗,至今過多或少還遺存于福建民間。雖經多種文化的融合、碰撞,閩越文化的鮮明特點逐漸褪去,但若認真考辨,還是可尋找

其內在傳承。如閩南古俗男嬰到周歲時,要在男嬰左額處留下頭發,以便將來結小發髻,并在左耳掛上雞心形銀耳環,一直至結婚時,才能剃下頭上的左髻辮及取下左耳環。此俗至民國而漸馳。有學者認為,由此“可以推知古閩越人之遺俗,如做十六歲亦屬古閩越人'成丁禮’之遺留一樣,穿耳釘而戴耳環”。

武夷山地區是懸棺葬的發源地

閩越人有懸棺葬的習俗,閩贛武夷山地區是懸棺葬的發源地,這種喪葬以親緣為紐帶,其習俗被長期保存,因為任何民族對葬式都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福建武夷山一帶閩越人的懸棺葬至少始于春秋戰國時代,但這些懸棺并不是每具均有骨骸,有些空棺是為同族死者準備的,這是因為血緣氏族社會的族葬要將同族葬在一起。

這種葬俗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流行。如武夷山脈松溪縣花橋鄉獅子崖險峻陡峭,其山崖裂隙中有深達100多米的:萬棺洞,歷代存放在那里的棺柩達百具,層層疊疊架在洞里,下層年代古遠者已陸續腐朽,上層的棺柩則有些是當世放進的。

考古工作者拍攝的懸棺情景

今閩南惠東尚有出嫁的新娘住娘家的習俗。即惠東婦女在婚后三天就要回娘家長住,只有逢年過節及農忙時才到夫家住幾日,一年總共時間不過六七天,而這幾天到夫家也是要天黑后才到,且頭戴黑布下垂遮面,到熄燈后才取下頭布。所以有的甚至結婚多年的夫妻互相還不認識。如有的女子與自己丈夫好一些或者多去夫家一兩次,女伴就會譏笑她,或羞與之為伍。

惠東婦女必須在娘家住到懷孕生孩子時,才能回到夫家安定住下。住娘家有兩三年的,甚至還有十幾二十年的。當地人稱長住娘家的媳婦為“不欠債的”,稱住夫家的為“欠債的”。雖然專家認為造成這種風俗的原因有多種,但都與閩越文化有關,或是閩越人的獨特文化現象。雖然閩越人在漢代以后漸為中原人漢人所融合,但在某些地區因某些特殊歷史原因及社會條件,某一民族消失了但其某一習俗仍可扎根于新的民族中,此俗當屬此例。

另有人認為當時漢武帝派兵攻入閩越地,閩越男人或被殺死,或被遷江淮,漢兵遂取閩越女為妻,因被迫而非出自愿,只好頭巾罩面,而不愿讓其認出真面目,甚至集體自殺以示不屈。因父母被殺,本身又被擄,“男死女不降”,長住娘家不入夫家,被迫進夫家也不肯親近。如果“不忍不降”,就被姐妹同伴笑其無骨氣。這是延續兩千年長住娘家風俗之緣由。

漢畫像磚 蛇身人首的伏羲、女媧圖

閩越文化的流播,使福建存有許多與閩越王有關的祠廟。據明代黃仲昭《八閩通志·祠廟》載,在福州府有代表性的如福州善溪沖濟廣應靈顯孚佑王廟,祀閩越王郢第三子,世稱白馬三郎。福州府城南武烈英護鎮閩王廟,祀閩越王無諸。福州福城南的閩越王祖廟,祀閩越王。

此外,外地上有不少祠廟為閩越王的行祠。這些祀廟經歷代維修加封,香火興盛。《八閩通志》中還有不少關于興建靈異的記載,如記“武烈擁護鎮閩王廟”的歷史時稱:漢高祖五年(前202)時,封無諸為閩越王,即在此地立廟;漢武帝時,閩越國亡祀廢。

唐大中十年(856)始建祠;五代唐長興元年(930)復追封為閩粵王(案:王審知已于925年去世,此記有誤),宋因之,號顯對武勇王,廟左右二王,相傳為王二將,熙寧(1068 - 1077)中,民兵出戌熙河,二王觀云端,大戰獲捷。政和(1111 -1117)間,復戌桂府,征蠻之際,二王復現,降大雹黃蜂以退蠻兵。宣和二年(1120)提刑俞向自建康領兵南下御敵,黃蜂數萬隨舟蔽江,居民認為神兵之助,大建新祠宅,建楹之日,有青紅二小蛇蜿蜒幾間多日。

六年(1124),被封為鎮閩王,二王左封靈應侯、右封顯應侯,建炎四年(1130),王加封“武列”,靈應侯封為“廣惠”,顯應侯封為“嘉澤”。紹興三十一年(1161),膠西之役,舟師禱告于神,戰以克捷,王加封“英護”,夫人封“賛(音贊 zàn贊的繁體,舊時文體的一種,如“像賛”、“小賛”。  — 編者注)靈”,左侯加“協威”,右侯加“翊忠”。

明代洪武十年(1377),布政使葉茂率僚佐禱雨祠下,即獲嘉應,因具其靈跡達于中書,下禮官議,從神故封,稱曰“漢閩越王之神”。由以上可知,此廟因多次顯靈,故多次加封,甚至其左右二將也被加封。

距今人考察,目前仍有許多與閩越王有關的廟宇,如據1990年亭記,在福州郊區主祀閩越王無諸及無諸三子白馬三郎的廟宇就有23座。這幾年還在陸續增加。凡供奉閩越王的宮廟,在正月初八的晚上要進行“鬧宮”。這時各家各戶將經過裝點的素菜葷食端來拜祭大王,整個晚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還兼唱演戲,緬懷閩越王的豐功偉績。

正月初九將大王塑像抬上轎,請出宮,舉行環鄉游迎活動,游迎隊伍人數多達數百人。他們每經過鄉民家門,這家人便燃放鞭炮,表示歡迎、敬仰之情,同時祈盼大王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這樣游迎數日,遍及本鄉及臨而后回宮。

經過多種文化的長期碰撞融合,閩越人逐漸和來自中原的漢人交融,但也有因特殊環境、特殊條件而多少保持了閩越人的特點,較有代表性的如疍(音但 dàn過去廣東、廣西、福建內河和沿海一帶的水上居民。多以船為家,從事漁業運輸業。— 編者注)民、高山族、畬(音賒shē我國少數民族名。  — 編者注)族。

至今還習慣生活在水上的疍民

先說疍民。疍民即水上居民,他們以舟為家,隨處漂泊。疍民也稱游艇子、白水郎、泊水、蜓、?蛋。福州疍民,被稱為曲蹄、科題等。疍民的來源,有蠻夷互說、閩越說、漢族說等,考其各個方面,疍民與閩越文化關系密切,或就是閩越人的后代:第一,從圖騰崇拜上看,疍民與閩越人有相同處,疍民與閩越人都以蛇為圖騰,《峒溪纖志》稱:“其人(指疍民)皆蛇種,故祭祀皆祭蛇神”。

《興寧縣志》載:疍民“所奉蛋家宮肖神像旁為蛇,每五月五日享神而載之竟渡以為禮”。《天下郡利病書》引《潮州志》稱:疍民“以南蠻為蛇種,觀其疍家神官像可知”。《赤雅》稱:“?人神宮,畫蛇以祭,自云龍種”。

第二,從生活習俗上看,民和閩越人都喜歡依水而居,習與水斗,善于用舟,有“文身斷發”的習慣。《廣東新語》稱:“疍家昔稱為龍戶者,以其入水,輒繡面文身”。

第三,從民間傳說看,疍民為當時的閩越人,后漢人南遷,土著閩越人多被殺害,存于的便下海潛逃,在水中討生活,不敢上岸,便成為疍民,而未逃走的婦女被漢人占為妻奴。每逢春節時,在水中討生活的疍民上岸賀年討齋時,岸上已成為漢人婦的閩越人,便把裹有金銀的粿贈給親人,并在粿的皮面上滇紅為記。年代一久,親疏難分,粿里便不再裹金銀,但疍民春節上討齋的習慣延續至今。

再說高山族,高山族與閩越人的關系,主要從其蛇圖騰與文身習俗中可以看出。在一些高山族中常以祖堂為首,掛設蛇相,祭祀時,即將于祖堂中央。所以有專家學者認為:“作為百越族后裔的高山族,保留蛇圖騰崇拜的材料是最豐富的”。高山族的文身習俗也很普遍,“其文身以幾何圖形為主,也有人頭狀、蛇形紋等,這些都和蛇有關”。

福建大田良堡:畬族的“布達拉宮”

最后再說畬族。畬族與閩越人的關系,目前存在不同看法。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今天的畬族就是古閩越族的后裔,其原因是“閩越族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被替代,也不是同時發生的。例如,閩北、閩東是中原移民入閩的首達地區。漢武帝遷移閩越人以處江淮,應首指閩北、閩東地區的閩越人,故他們由統治地位轉為少數民族的時間較早,三國時建安郡的門立是其標志。

至于閩南、閩西的閩越人,則至唐初設郡才完成淪為少數民族地位。……轉入少數民族的閩越族被稱為'蠻僚’、'峒蠻’,而不再稱為閩越人了。至宋代,普遍稱之為'畬民’”。另一種觀點認為福建畬族是外來的,并非由越族形成,其原因:“一、越族崇拜蛇鳥圖騰與畬族崇拜'盤瓠’圖騰不同;

二、在閩東,畬族歷史只能追溯到明代中葉,在漳浦、龍海一帶也只能追溯到唐代前后,而這些地方都早有土著遺物— 石錛和印紋陶的發現……從器物紋飾看,它顯然不屬于畬族,故福建畬族是外來的,與土著居民 — 閩越長期居住在福建不同,應該嚴加區別”。

福建霞浦半月里畬族祠廟

畬族居住地是否不會有蛇圖騰?有學者考察了華安蛇形石刻的草仔山后指出:“蛇形石刻的草籽山附近有三畬尖山,以前是畬族的居住地,現在只有少數村莊,以前風尚是椎髻左衽,刀耕火種,歡喜山居,遷徙不定。

《龍溪縣志》(乾隆版)記:'窮山之有藍雷之族焉,不知所始,如藍雷,無土著,隨山遷徙而種谷,三年土瘠輒棄去,去則種竹償之,無征稅,無服役,以故俗呼之曰'客’,兩家自為婚娶,朔望衣冠揖,然不讀書,語言不通,不與世往來’。按畬民自稱'山客’,閩南話'畬’與'蛇’同音。蛇形石刻是他們的祖先所刻。

根據有關文獻,一般圖騰柱、圖騰木片石塊都是安置在村口,或山洞口,目的在于招呼同宗,警告外族或便于祭祀。這蛇形石刻正好設置與村口,呈135度仰角,百步以外一目了然。而這石刻大有使人入目和善的感覺。母蛇腹部粗大,正昂首照顧它的后代,蛇身和蛇蛋接觸部分,肌肉有明顯收縮感,表示正在撫摩里面有幼蛇顫動的蛇蛋,充分表現盼望子孫后代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母蛇腹上方則是蛋殼。上方的幼蛇,頭特別大,身呈形,是幼蛇剛出生的特點。逼真活現,栩栩如生”。

— 中原文化的傳入 —

中原文化傳入閩地的方式,主要以多次大量移民為主要途徑。歷史上中原移民進入閩地有代表性的如:

東漢末年人口南遷。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設福建為冶縣(今福州),屬會稽郡。東漢時期,光武帝建武二年(26)在福州設“侯官都尉”,作為駐在福建地區的邊防軍指揮機構。到獻帝建安年間,福建人口漸有增加,增設了南平、漢興(今浦城)、建平(今建陽)、建安(今建瓴)4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原冶縣也于建安元年(196)改名侯官縣。

這時期,由于黃巾和董卓之亂,中原出現了人民南遷的第一次高潮,有大量中原人遷入閩北,導致閩北人口的增加和設縣,除前述南平、漢興、建平、建安4縣外,還與三國吳永安三年(260)設昭武縣(今昭武市)和將樂縣。這時福建復設郡為建安郡,同屬福建各縣。

西晉末年八姓入閩。晉惠帝時由于賈后亂政,發生了“八王之亂”,混戰達16年之久,天災連年不斷,瘟疫流行,導致匈奴、羯族等入侵中原,永嘉四年(310)晉都洛陽為羯族首領劉濯攻陷,縱兵焚掠,官民及士大夫大量南逃,史稱“永嘉南渡”,福建出現了中原人遷入的高潮。

中原遷入者主要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等8姓,這8姓多為中州的簪纓世胄,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在攜眷南逃時,都帶著自己的宗族、部曲、賓客等,大大增加了福建地方人口數字,使福建人口增加了1倍以上。

唐代陳遠光開發漳州。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于唐總章二年(669)率府兵3600多人進入漳州,年僅13歲的陳光遠也隨父進漳,21歲時承襲父職,定居漳州。當時入閩居民有58姓7600人,均留住在福建漳州地區,并大力開發漳州,使漳州改變了昔日滿目榛狉(音批 pī 野獸蠢動的樣子。如“鹿豕狉狉”。  — 編者注)的荒涼狀況,促進了地方社會的迅速發展,因而陳遠光被尊稱為“開漳圣王”。

唐末五代王審知治閩。唐僖宗光啟元年(885),黃巢義軍王緒占河南光州,光州固始人王審知與兄王潮、王審邽(音歸guī 地名,在陜西省渭南縣。  —編者注)帶固始5000鄉民從義軍入閩。王審知因治閩業績顯著,被尊稱為“開閩王”。

北宋南遷。宋室南渡前后,北方百姓為避戰亂,再次出現南遷浪潮,大批人扶老攜幼入閩,致使福建人口激增。

除了這幾次大規模入閩外,在歷朝歷代,都有中原人士陸續入閩定居。這四次大移民和陸續進入的大量移民,都不同程度地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加快了福建的開發和進步。他們在新的自然地理環境中,適應自然地理條件謀生存發展,形成了“福佬人”和“客家人”大同小異的溫暖習俗和謀生、發展的手段和途徑。而原先的閩族人也漸漸為遷來的中原先進文化所融合而同化。

此外,名士南下和閩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帶來了中原文化。另,唐中期后,閩人開始中進士第,由此紛紛北上,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如力學開創者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等都在北方中原一帶,不少閩人投其門下,深受影其響。他們返回閩地后大力傳播理學,后被朱熹改造發揚為“閩學”。

由于中原移民大量進入福建,所以閩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些“活化石”,對漢語古音的構擬,古籍的訓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閩方言中仍完整地保留著中古漢語的入聲,當寫舊體詩詞分不清哪些字是仄聲,用閩方言一讀,音節短促不能拉長尾聲的便是入聲,入聲屬于仄聲。再如詞匯,許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詞匯,一直被閩方言繼續沿用下來,只是讀音發生變化而已。如“筷子”叫“箸”,“兒子”叫“囝(音檢jiǎn)”,“蛋”叫“卵”,“鍋”叫“鼎”,“夜晚”叫“冥”,“剪子”叫“鉸”,“脫”叫“褪”,“曬”叫“暴”,“跑”叫“走”等等。

— 宗教文化的傳播 —

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五大宗教在福建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影響。

佛教在三國時期傳入福建,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福建佛教無論寺廟數和僧尼數,都居全國漢族地區前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可查到的有著作留下的高僧約百人,著作近350部。各種佛教宗派都不同程度地在福建傳播過,影響最大、最為流行的是禪宗。唐代馬祖道一禪師入建陽,是閩地禪宗的開端。福建寺院刻經歷史悠久。

宋代福州東禪等覺寺所刻《崇寧藏》和開元寺所刻《毗盧藏》,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部寺刻大藏經。福建僧教育興盛,聞名遐邇的閩南佛學院歷史悠久,在中國佛教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福建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廟有14座,約占全國漢族地區重點寺廟的10%,分別是: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禪寺(長慶寺)、金雞山地藏寺、瑞峰林陽寺、閩侯雪峰崇圣寺、福清黃蘗山萬福寺(黃蘗寺)、廈門南普陀寺、寧德支提山華藏寺、莆田南山廣化寺、莆田梅峰光孝寺、莆田囊山慈壽寺、泉州開元寺、晉江龍山寺、漳州南山寺。

福建媽祖廟

道教傳入福建的時間約在東漢時期。西漢時,浦城子期山、福州九仙山、南平衍仙山等都有道士在修煉。唐代是福建出現了壇廟和職業道士。福州著名的道士有:張林、符契元等人。福建道派繁多,唐宋元時期流行于福建的重要道派有十余種,從道教職能上看,宋代福建有煉養派和符箓派;明清主要為全真道和正一道。

道教在福建的興盛和發展,與閩越遺風有關。由于生存條件惡劣,早期閩越人普遍信巫好祀,這種媚鬼崇神恐妖的心理,不斷被沿襲,福建的道教極具包容性,道教的福建的傳播過程中,汲取了佛教、儒教和民間宗教(民間信仰)中的許多內容,是的道教理論混為一談、寺觀合融,在打蘸拜懺等表演活動中雜混。

早期道教與臺灣道教同源同流,福建南部移民入臺灣開發,將家鄉宮廟香火帶入臺灣,所供奉的神靈為兩地共有。道教與名山有關,武夷山被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霍童山被稱為其第一洞天,閩東的太姥山、閩南的清源山、福州的于山等,都與道教關系密切。福建現存著名的道觀由福州的九仙觀、裴仙宮、福清石竹山道觀、泉州元妙觀、武夷山桃源洞道觀、莆田東岳觀等。

莆田媽祖閣供奉的媽祖神像

天主教在元代傳入福建泉州,是全國天主教最早傳播的省份之一。公元1313年,泉州成立了刺桐教區,為當時全國僅有的兩個教區之一,負責包括杭州、揚州等通商口岸在內的東南教務。現存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的元代十字架墓碑石中,有5方是元代泉州天主教方濟各會傳教士墓葬的遺物。

天主教在福建的傳播,一方面使不少士大夫受洗入教,另一方面也導致一些士大夫的反對和責難,使福建成為中西方文化沖撞的觴濫。1696年正式成立天主教福建教區,與此同時,創辦了許多學校、修道院、醫院、仁慈堂等,出版了許多中文書刊,其中大多為宗教類。

福建天主教現有教堂400多座,全省教會劃分為福州、廈門、閩東、閩北4個教區,教堂有福州泛船浦天主堂,長樂城關天主堂,廈門鼓浪嶼天主堂,漳州東坂后天主堂、龍海嶺東天主堂,福安城關天主堂、穆陽天主堂,寧都三德奧天主堂、城管天主堂,嵐口天主堂,昭武東門天主堂,建瓴臘子坪天主堂,上杭城關天主堂等。

基督教傳入福建的時間大約在1840年前后。1842年2月,歸正會傳教士雅裨理率先到福建廈門傳教,其后又8個差會進入福建傳教,先后形成的宗派有14個,其中由西差會傳入的有8個;由中國基督教徒自己創設后傳入福建的有3個。

1848年,門建立第一座新街禮拜堂,新中國成立前被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稱為“中華第一堂”。基督教還創辦了各類社會慈善機構,以此輔助傳教。基督教創辦了大量報刊,出版大量書籍,并促進了閩南白字話的產生。閩南白字話在中國拼音文字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為創制漢語拼音、解決漢語拼音文字的同音詞問題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基督教在福建開辦了許多學校,以其創辦的時間早、數量多、對平民敞開大門、種類多的特點在福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培養出一批有水平的學生。較有影響的基督教堂有福州花巷堂、鋪前堂、天安堂、蒼霞堂,福清城關堂、莆田城關堂,南平梅山堂,晉江安海金升堂,泉州南街禮拜堂、廈門三一堂、新區堂、新街堂等。

伊斯蘭教在唐代就傳入了泉州,當時有不少阿拉波斯穆斯林商人進入泉州,以后又部分定居下來。宋代,許多海外來的穆斯林在當地娶妻生子,代代相傳。穆斯林為了滿足自己過宗教生活的需要,開始建造清真寺。元代時,泉州成為世界貿易大港,穆斯林在泉州有很大發展。

福建穆斯林來源廣泛,除了宋元時代從海上絲綢之路直接進入以外,還有由北方南下經商的,外省來福建任職的,受聘為阿訇、投親、居官等種種原因從全國各地來的。福建保存了大量有關伊斯蘭教傳播的文字記錄,如文獻記資料、宗族家譜、石刻文字等,是研究中國穆斯林的第一手資料。目前保留的伊斯蘭建筑,極具文物價值。具有代表性的有:泉州清凈寺、福清清真寺、晉江陳埭(音帶dài 土壩。)清真寺、邵武清真寺、廈門清真寺等。

摩尼教施工員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宗教,在唐代武宗會昌年間由呼祿法師傳入泉州,元代在泉州十分盛行。明代后,逐漸被其他宗教融合。元代在晉江建造的摩尼草庵是國內僅存的摩尼教遺址,庵中的摩尼光佛被首屆世界摩尼教學術討論會作為會徽圖案。

福建民間信仰也頗為興盛,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天上圣母、臨水夫人、保生大帝這三“神”。這三尊神的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漸演化為神,賦予類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護佑人們自身。民間信仰雖帶有區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對閩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媽祖信仰的升轉之路 —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媽。其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莆田湄洲島,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逝世。因生前好行善濟世,常在湄洲海面,憑著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顆菩薩心,在乘船渡波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死后人們對她懷念感戴,繼而立祠祭祀。這位地方性的民間神祗很受朝廷重視共有14次褒封。媽祖信仰的升轉之路是福建民間信仰向外擴散的典型,也顯示了宋代民間神明由巫到神的過程。

至今對媽祖的崇信已波及到了世界各地

從歷史文獻上記載看,媽祖最早的身份應為疍民群體中的巫靈者。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廖鵬飛《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將媽祖信仰從湄洲嶼傳至興化灣畔并建廟于圣墩的是“漁者”。所謂“漁者”,很可能是疍民。另外,宋紹定二年(1229),莆田紳士丁伯桂在《(錢塘)順濟圣妃廟記》也說:“神,莆田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設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或曰'龍女’”。

在古文獻中,所謂“龍種”、“龍人”、“龍戶”,皆為疍民的別稱。宋人已意識到的媽祖與疍民的關系,在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撰《天妃廟記》也有分析:“(媽祖信仰)蓋出南方好鬼之人,妄傳其事。鮫入疍戶,本無知識,輾轉相思,造為靈跡以實之”。

也就是說,疍民為俗鬼好巫的越人后裔,媽祖林氏因巫術靈驗而被他們立廟為神,并從湄洲島開始傳播于鄰近的大陸沿海,成為了地方保護神。宋徽宗詔封莆田林氏女為“湄洲神女”,后又賜“順濟”封號。

兩宋14次冊封則使其受冊封數量為全國“海神”之最,因此沿海各地的媽祖祠廟也紛紛建立,信仰圈子不斷擴展。隨著明代鄭和與王景弘七次下西洋,歷時近30年,涉滄溟10萬余里,往還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前后到達30余國,每次都要對媽祖頂禮膜拜,修廟立碑,其后明清兩季冊封使更在所乘舟船中供奉神像,逐漸形成了封舟開航之前舉行的隆重祀典,歸航后相繼著錄天后仙靈應事,因襲定例。

福建航海者的船所到之處,媽祖信仰也就隨之在當地播揚。北方沿海也出現的一些媽祖廟,也是因為歷代福建商人輾轉江湖到內陸行商時,帶過去的媽祖信仰。從這點看,內陸地區媽祖廟的分布往往也意味著福建商人的足跡所致。

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印尼、泰國等地,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華人居留地,也有媽祖廟的蹤跡。據《世界媽祖廟大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眾近2億人。可見,自宋代后,媽祖文化在傳播中形成了一個以媽祖信仰為核心的,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媽祖信仰文化圈”,成為中華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系我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走遍中國》之福建省
蕭春雷力作:閩中神靈及造神者
關于福建的幾十個冷知識,您知道幾個?
古越國史
古代“百越人”(閩越)溯源
秦朝統一了六國,為何唯獨滅不了閩越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登封市| 湟中县| 桐乡市| 红河县| 滨海县| 定日县| 赣榆县| 宣城市| 三门峡市| 兴仁县| 新源县| 星座| 静海县| 海兴县| 阳高县| 德兴市| 福州市| 广灵县| 攀枝花市| 札达县| 巴中市| 浦城县| 睢宁县| 江西省| 平罗县| 奎屯市| 伊春市| 富源县| 淮安市| 宁河县| 浪卡子县| 高雄县| 闻喜县| 富阳市| 德安县| 延寿县| 徐汇区| 阜阳市| 黄浦区|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