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的陽光下,梧桐樹枝崢嶸,路面樹影斑駁,一位騎自行車的紅衣女子穿越思南路,給這條原以聽覺藝術的音樂家命名的路增添了視覺的色彩……
不得不承認法國人的浪漫和辦事浸透到骨子里的“較真”。不知是哪位作家或名人說過:在當年上海的租界中,唯獨法國人把法租界當他們的首都巴黎一樣來規劃整治的。
1914年,在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擴張的當年,公董局修筑了這條馬路。為紀念在1912年8月13日去世的法國著名音樂家 Massenet而命名為Massenet,Rue(馬斯南路)。
這位音樂家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 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20世紀, 人們總是尊他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他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動領域在于歌劇,特別是喜劇歌劇。
這就是上海市中心的這條現在被叫做思南路的最早來歷……
思南路, 是位于上海原法租界中心(今屬盧灣區)的一條不通公共電車、汽車的幽靜道路。北到霞飛路(淮海中路),南到賈西義路(泰康路),整條馬路雖是小小窄窄,并不起眼,其情調卻是上海的眾多馬路所不能比擬的。
馬路的交匯處就像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樣精彩,稍不留神就會錯過風景。徜徉思南路那些十字路口會給你帶來不小的驚奇,不免會望進去探探究竟。上圖照片中的路口千萬可不能錯過。
思南路和皋蘭路;
思南路和香山路;
思南路和南昌路……
思南路附近的皋蘭路16號,是一座東正教的小教堂,建于1928年,名字叫“圣尼古拉斯”。它是當時漂泊在上海的俄國建筑師亞·伊·亞龍的手筆。這里林木蔥郁、環境清幽,教堂體積不大,小巧玲瓏、造型也很別致,算是一座比較典型的俄羅斯東正教建筑,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
孫中山故居位于和思南路交匯口上的香山路7號,是一幢兩層的花園住宅,樓前碧草茵茵, 三面綠樹環抱,冬青、香樟、 玉蘭營造出來的靜謐氛圍實在為路上其他地方所罕見。自1918年7月至1924年11月長達六年的時間里,孫中山先生和其夫人宋慶齡就一直居住在這里。 這里,曾鑄就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鴻篇巨著;這里, 曾接待過陳獨秀、李大釗這樣的革命先驅;這里,曾留存了孫中山這一中華偉人的氣息。
香山路也正因為這樣的一處地方而被世人時時懷念,走在香山路上,你的腳步可能會更加堅實,因為這里也曾經深印著眾多偉人的足跡。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也坐落于此。周恩來總理曾在這里工作,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使其以“周公館”的名字響徹四方。綠色的草坪、挺拔的雪松、玲瓏的噴水池,蒼翠秀麗,漫步思南路,多少年彈指一揮間,往事又來到你的眼前,似夢,似幻,聽那清風細雨訴說過往的一幕一幕……
皋蘭路1號是一所西班牙式三層獨立花園洋房。1934年1月8日, 張學良從意大利回國,到滬后與趙一荻(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
不久,張學良出任武昌行營主任,離開上海,而趙四小姐卻常來此小住,因此這一處被人稱為“張學良公館”。第三次張學良在1935年12月中旬來上海也曾住在此。
張學良在上海的日子,對改變其一生的思想、行為,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公館的北面,就是上海復興公園(當年法國公園)和 “公園97 ” 餐廳所在地。
悠悠思南路,綽約風姿生。因當年立于法國租界境內,熏陶了法蘭西的浪漫情懷,時下雖是冬季,但一到夏季,沿路蒼翠的法國梧桐鋪滿了整條街道,宛如一條綠色的走廊,密密的樹葉,清涼的風,走在小路上的碎步,也會輕盈起來,細碎的陽光斑斑點點的落下來,恍若隔世的感覺。
沿路兩邊還有不少過去年代的幽靜弄堂和鱗次櫛比的花園洋房,每當上海的 “老克勒” 談起“想當初”時,會發出一聲贊嘆:“就像思南路那樣!”
歷史已經載入畫冊,這兒眾多的名人故居也已經是昨日黃花,物是人非。現實的思南路只是上海一條僻靜的布滿林蔭,鬧中取靜散步的好地方,安靜的很,沒有虛張聲勢的繁華。
緩緩的走過此地,安寧而祥和的街景拒絕了喧嘩,洗凈了鉛華,安撫平靜了心靈。
思南路上的人極少,偶爾走過的幾個也是步履悠閑的,歐式的花園洋房退居在濃密的樹蔭下,古色古香的舊籬笆上爬滿了藤蔓枝葉,就象一幅幅景物畫,卻又充滿了動感的生命活力。
思南路41號這幢名宅,建于20世紀20年代,是一幢帶有西班牙式建筑風格的花園洋房,局部立面有伊斯蘭建筑特點:有圓頂、尖塔、螺旋形圓柱,石造花窗格,黑白相間條紋,釉面磚鑲嵌等。特別是外墻面用亮黃涂料拉毛粉飾,配上緩坡瓦頂,陶瓷筒瓦,檐下有券齒帶飾,窗口設螺旋形小柱,墻上飾有綠瓷釉面花飾。
這兒原先最早的業主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允文(寒云),他潦倒后將此宅出售,以后又數易其主,1953年成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所在處,至今有57年館史了。最近得以維修,原思南路正門前的張元濟塑像被移至靠復興中路的花園內,并在此又開設大門。館內綠蔭扶疏,環境幽雅。一改過去破舊形象。
五年前的早春,我走進思南路上這條名為“義品村”的弄堂,所見斑駁雜陳的老洋房墻體,爬滿藤蔓的圍墻和那些不修邊幅的大樹,仿佛依稀可辨當年那種屬于法國南部鄉村中產階層度假別墅的浪漫情調,遂成了老一代上海人眼里思南路上的洋房最典型代表。
盡管平心而論這里的洋房,并不是大上海老洋房里最豪華氣派的。但它們如此整齊規劃,營造得當,卻在上海的市中心造就了一片特殊氣氛,形成了上海人稱之為“上只角” 的高檔地段,以致當初的電影《小街》也把這兒作為背景搬上了銀幕。
位于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1932年梅蘭芳從北京遷居上海后就住在這里,并一直住到1938年,1942年從香港回來后繼續在此居住,直到抗戰勝利后回到北京。這里是一棟四層西班牙式花園洋房,被稱為“梅華詩屋”。
在思南路居住期間,梅蘭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戲,來激勵國人的抗日熱情。抗日戰爭爆發后,梅蘭芳罷歌罷舞,息影舞臺。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從此閉門謝客,深居簡出,多次想盡辦法拒絕日本當局及其在中國所成立的偽政權的邀請。
梅蘭芳先生曾經在上海度過了一生中很重要的階段,其中包括他廣為人知的在日偽時期 “ 蓄須明志 ” 的壯舉,以及1935年梅派表演體系的形成。
如今,思南路正在進行著徹底的改造。沿路的老洋房從里到外重新打造。這種類似早年新天地項目開發時修舊如舊的改造,如果沒有商業利益的驅動,怕誰都吃不消的。
思南路上最寶貴的資產就是那一片老洋房, 現在成為了開發商競相爭取的目標。將這些年代久遠的老洋房整舊如舊,裝修成集居住、辦公與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用房,開發商將眼光投注在舉辦世博后大批涌入上海的投資者身上, 這一注顯然押得很漂亮。
五年前散步此地,體驗的那種情調已經蕩然無存,周圍的一切都改變了,房屋依然保存著過去的老式樣,但內外已改造得十分精致漂亮,那些弄堂的過道和花園也會變得更為典雅美麗。思南路的大手筆正在譜寫城市歷史風貌保護的新篇章。
——此文寫于2010年初春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