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7.08)
這是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主動思考,舉一反三,也能為我們日常做借鑒。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到發憤求知的時候不去開導,不到欲言不能的程度不去啟發。只有在這個時候去啟發學生,效果才最好,學生才能學到屬于自己的東西。而如果老師填鴨式教學、學生死記硬背的話,往往都是耳旁風,學生記不住多少。
憤,《說文解字》曰:懣也。發憤忘食,說明求知的欲望很強烈。你若用心,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朱熹《集注》言: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這是主動思考才能有的狀態。也就是說思考是要解決問題、作出決定或取得理解,有意識、有目的。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提示一方面,卻不能推知類似的其他方面,對這樣的人,就沒必要再教了。自己都不開竅,教人如何引導。反,類推。朱熹《集注》:反者,還以相證之義。
這是誨人不倦嗎?朱熹《集注》說:
上章已言圣人誨人不倦之意,因并記此,欲學者勉于用力以為受教之地也。
人容易對知識依賴,一旦遇到不知道的或不懂的,就條件反射地尋求外援。這種情況,看似好問,其實所獲得的都是死知識,其思維能力沒有任何訓練與提升,時間久了,耽誤的是自己。
圖源:本文圖片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