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課堂教學是指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驗積極情感的魅力,在情感體驗中反思,逐步形成以內化為基礎的道德規范,過有道德的生活。而且在課堂中,也讓教師真正地與學生平等對話,尊重并滿足學生的關懷、公正的社會性體驗需求,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有效地完成《品德與生活》新課標的德育任務。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如何開展“體驗式”的課堂教學呢?網 http
.一 、凸現主體 回歸兒童生活
學生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課程資源。讓兒童從自已的世界出發,用自已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已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已的方式研究社會,是品德課的核心理念。
1、 聯系真實生活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教育不能失去與生活的聯系,教學同樣如此。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包括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態以及生活經驗。
在教學《秋游回味》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外去野外收集一些樹葉和種子,再把收集到的樹葉、種子按表格中的要求加以整理。上課時,我安排了“樹葉、種子博覽會”、“秋色大比拼”、“秋游小盤點”這三個活動。整堂課,我努力創設情景、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學習。特別是在“秋色大比拼”中,我就啟發學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樹葉、種子,我們可以用它們做些什么呢?很多孩子就進行了創作拼貼畫。在“秋游小盤點”中,我讓學生整理這次秋游活動中所有的物品:除了我們的作品和剩下的樹葉、種子,還有些什么?學生總結出了“按照夠自己吃喝的標準帶東西就行了,這樣就不會浪費”。整堂課下來,較好地完成了《秋游回味》活動課的教學目標,也較好地體現了《品德與生活》的課程理念。既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和創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注意節儉、不鋪張浪費的良好生活習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學會生活”。
從孩子們的生活出發,是老師必須認識到的。這樣的教學聯系了生活實際,孩子們的接受都非常自然。只有來自學生生活中的東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樂于接受。
2、體驗真實生活
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課堂學習由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時,上課之前,我感到我們班的學生(健全兒童)是很難體會到殘疾人的難處的,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殘疾人,他們可能還會覺得好笑。于是,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三次體驗活動,力求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活動接軌,使學生感受到殘疾人的難處。我讓學生閉著眼睛從書包里拿數學書,讓他們初步體會到作為盲人找尋東西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又讓學生體驗肢殘人拉拉鏈的感受,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特別無助,他們嘗試用嘴巴咬,卻怎么也咬不到,急得汗都出來了。體會啞語時,由于學生平時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也很少有和聾啞人交流的機會,所以在嘗試表演交流時,同伴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猜,打手勢的學生急得直跺腳,恨不得大聲地說出來。通過角色體驗,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不容易。他們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幫助。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這一道德品質會在學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步養成。
真實的體驗豐富了學生的內心感受,促進了學生道德認知的內化,引導了學生的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兒童道德生命成長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有效地實現了課程目標。
二、結合實際提升生活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了我們:人在活動中生成,在不斷的活動中獲得了發展。而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親歷各種實踐活動,才能不斷解決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自身期望之間的矛盾,逐步形成自我超越、自我創造的精神。
1、捕捉真實的生活體驗
體驗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人物、事件或事實。為了讓孩子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去發現生活的真、善、美。
教學《在爸爸媽媽關心下成長》一課之前,我啟發學生在家中觀察父母是如何關心、疼愛自己的。由于父母的愛表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夠體現父母關愛的地方很多,通過尋找,孩子們驚奇地發現了在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許多小細節中,都蘊藏著父母深深的愛。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們找到了媽媽溫暖的愛;在豐盛的餐桌旁,找到了爸爸無私的愛;在醫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媽媽真摯的愛;在家中的相冊里,找到了爸爸深沉的愛……當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張照片、一個名字、一次擁抱都凝聚著父母的愛時,才真實的感受到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愛著他們。課前如果孩子們有了這些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我們的課堂怎能不讓學生入情入境,我們的教學又怎能不扣人心弦呢?
2、尊重多元的真實感受
斯普朗革說過: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造力、價值感喚醒。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為孩子搭建心靈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孩子們能袒露自己的內心,敞開獨特的心靈,展示真實的自我。
教學《過新年》一課時,在教學中, 由于我注意調動了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巧妙地設計了“你是怎樣過春節”這一問題,為兒童搭建了一個各抒已見、展示自我、張揚個性、大膽創新的舞臺,激發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和創新意識。在學習中,孩子們個個都有話可說,大家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暢談辦年貨、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等家鄉過年的傳統風俗,感受家家團圓、戶戶歡樂、人人快樂的“年味”。同時,孩子們還坦言自已如何使用長輩給的“壓歲錢”,誕生了“環保鞭炮”、“插電源鞭炮”、“不要壓歲錢,請贈壓歲言”等一個個“金點子”,使課堂的學習活動不斷掀起高潮,始終充滿童真、童趣、童樂。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而兒童的品德源于他們對周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受。體驗是維系品德與生活的重要中介環節,沒有體驗,德育過程就不完整。因此,強化體驗是增強小學品德與生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