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并非動物學專家,本貼也非科普用,僅僅是因為喜歡做而做,部分觀點可能有紕漏和錯誤,還望大家指正,本人不勝感激。P.S.本系列所有圖片均源自互聯網收集。
網紅大概分三種,第一種是長相出眾,甭管行為再怎么“二逼”,就是能長年霸占榜首的,比如說......
第二種應該說是“網涼”原本稍微有點人氣,因為太懶,現在變得無人問津的,比如說......
第三種是因為某個突發事件瞬間爆紅的,比如說......
旱獺 Marmota
目:嚙齒目 科:松鼠科 亞科:地松鼠亞科
屬:旱獺屬 棲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區。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疑惑吧?但前幾年突然爆紅的一段視頻想必你們都看過。
什么?你說看圖片感受不到,那就看看視頻好了,真正的叫聲沒這么夸張,第二段就是原視頻,對比著看一下吧。
土撥鼠就是旱獺的俗稱,雖然這段視頻是人為配音的,但讓旱獺君瞬間就躋身一線網紅隊伍,成為著名的表情包之一。
旱獺是嚙齒目動物,水獺是食肉目動物,兩者從根上就八竿子打不著,可能中國人看到它與水獺的某些姿態有點像,才給它起名叫旱獺。
想了解水獺的可以在公眾號首頁回復水獺。雖然在中文上來講,“XX獺”才是學名,但真的很容易造成混淆。
“土撥鼠”倒是比旱獺更適合這種動物,它很擅長撥土挖洞,一般在不同季節會挖不同的洞穴,有主洞、副洞、臨時洞等多種型,可謂是“狡鼠三窟”。
旱獺挖洞形態,知道為何叫土撥鼠了吧?因為的確是用“手”在撥土。
旱獺洞穴模型,表面上看似乎平平無奇,但內部結構相當復雜,而且功能也各不相同。
當然,偶爾出現一兩只因為挖洞“挨坑”的也不是沒有......
同是嚙齒目的老鼠的確是和旱獺比較接近,不過,和它最接近的動物其實是松鼠.....
由于身材肥胖,不適合爬樹,只能在地上討生活,挖洞本領天賦異稟,所以旱獺這樣的動物也被稱為地松鼠亞科,分屬為旱獺屬,旗下共有十四種,所有的旱獺都可以稱為土撥鼠。
開個玩笑......下面才是全部的旱獺圖鑒。
旱獺(學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常稱為土撥鼠,含6個亞種。大型嚙齒動物,體長為500毫米,體重4-5千克。尾短為110毫米。在外形和生活方式上都與鼠類相似,體型粗大肥壯,頸粗吻闊,耳小眼細,四肢粗短,利爪堅硬,松尾短扁。棲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區。是陸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草、漿果、地衣、苔蘚、根和花。冬眠。因潛藏烈性病菌,又危害牧場,一向被疾控與植保部門列入監控、殺滅黑名單。無危。
灰旱獺(學名:Marmota baibacina)別名天山旱獺、阿爾泰旱獺,屬于嚙齒目、松鼠科、旱獺屬的一種大型地棲嚙齒類哺乳動物。體短身粗,毛長而松軟,體背部毛色沙黃或沙褐色。灰旱獺為穴居、群居動物,洞巢成家族型,營白晝活動,棲息于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中植被生長茂密的地方,主要分布中國新疆,是新疆天山山地的優勢鼠種。灰旱獺是一種益害兼備的獸類,它破壞植被,同牲畜爭奪飼草,又是鼠疫的自然宿主,其皮毛價值高,油、肉亦可食用。無危。
阿拉斯加旱獺(學名:Marmota broweri):大型嚙齒動物,體型粗壯,體重2.5-4千克,體長539- 652毫米。尾短為110毫米。四肢粗短,前爪發達,適于掘土。背部毛呈黃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黃色。棲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區。以牧草嫩芽、根為食。秋季啃食莖、葉。一般清明出蟄。早晚活動。出蟄后十天左右開始交配,年產1次,胎產2-9仔。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復雜,多挖在巖石坡和溝谷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獺丘。分布于阿拉斯加北部的布魯克斯山脈。無危。
蒙塔古島褐旱獺(學名:Marmota caligata):體重8-10千克,體長45-57厘米,雄性略大于雌性。尾巴的長度7-25厘米。總體大多是黑白相間,皮毛顏色各異。眼睛和整個面頰之間有一塊白色的眼罩,鼻子尖是白色的。黑腳。頭上黑色的帽冠比其他種類的土撥鼠大。每年換一次毛。這種土撥鼠有小眼睛和小而圓的毛耳朵。它們的前爪上有發育良好的爪子,前爪上有5個腳掌,后腿上有6個爪子。分布于美國和加拿大。無危。
黑頭旱獺(學名:Marmota camtschatica):體重2.0-7.5千克,體長450-510毫米,頭部的毛發長48毫米。從鼻尖至頭頂到耳后黑色。頭部兩側的黑色與眼睛相齊,在眼睛下方與灰黃色混合。一條黑線延脖子兩側至肩膀。嘴唇黑色,喉嚨橙的。耳朵橙沙色。背面至頭部附近的較淺,向尾部變得較暗。背部下方的皮毛柔軟,黑暗。在腹面上,沒有下顎毛,是黃棕色到棕紅色,也有的個體在頭部毛發底部比頭端的顏色較深。分布于俄羅斯。無危。
長尾旱獺(學名:Marmota caudata)別名紅旱獺、體軀粗壯,尾長,平均為體長的38%,故稱長尾旱獺。整個體軀和四肢幾乎是一色銹紅或一色棕黃,在新疆習慣于隨“灰旱獺”名稱而稱其為“紅旱獺”。長尾旱獺在中國僅見于新疆西部和南部,是中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為帕米爾高原特有的嚙齒類。主要棲息在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叢生的地方。多在坡地,山腳小丘附近筑洞棲居。長尾旱獺是集毛皮、肉用、藥用等多種用途于一身的經濟動物,但該物種是草原害獸,同時又是鼠疫的主要宿主。無危。
黃腹旱獺(學名:Marmota flaviventris):體重為1.6-5.2千克,雄性重量通常超過雌性。體軀肥胖,呈圓條形。頭部短而闊,略呈方形。它的上唇開裂,上門齒微向前方突出。頸粗短,頸部僅存皮褶。毛皮棕色,眼睛和鼻子之間有白色斑塊,呈紅褐色尾巴,腹毛黃色,因此而得名字。耳朵小而圓,有一個白色的口唇和黑色的鼻子。尾巴末端呈褐黑色。四肢的足背均為灰黃色。生活于草原,草甸和其他開放的棲息地,有時出現在落葉或針葉林邊緣,通常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屬于白晝活動的動物,尤以早晨和黃昏最為活躍。早上出洞的時間隨季節而異。分布于美國西部和加拿大西南部,包括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和華盛頓州的雷尼爾山。無危。
喜馬拉雅旱獺(學名:Marmota himalayana)別名哈拉、雪豬,體呈棕黃褐色,并具散在黑色斑紋,體型粗壯而肥胖,尾短。喜馬拉雅旱獺為穴居、群居動物,洞巢成家族型,是青藏高原特有種,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與中國接壤的尼泊爾等國的青藏高原邊緣山地,為該區域內鼠疫的主要儲存宿主,是青藏高原區域鼠疫預防的重點監控對象。無危。
阿爾卑斯旱獺,生活在歐洲中部和南部的山區。極擅長挖掘,會在山區建造容納整個家庭的洞穴,它們每年會有超過一半的時間休眠。雜食性,食物包括如草、糧食、昆蟲、蜘蛛和蠕蟲。無危。
門茲比爾旱獺(學名:Marmota menzbieri):體長450毫米,體重2386克。皮毛通常是黃色至灰棕色,有雜毛。鼻梁和臉頰處有黑色區域。臼齒(包括前臼齒)在頜的兩側各為5/4﹐上臼齒5枚,前后肢間無皮翼。棲息溫帶草原,從中高山草原帶到高山草甸,海拔從2000-3400米。分布于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由于棲息地破壞嚴重,門茲比爾旱獺屬于易危物種。
北美旱獺(學名:Marmota monax):共有9個亞種。體長415-675毫米,尾長100-160毫米,體重2-6千克。體粗壯,耳短且圓,毛發較多,延伸至耳部,可以覆蓋外耳道,在挖洞時防止灰塵進入耳道。腿較短但健壯,前足有四趾和拇指的痕跡,后足有五趾,足掌裸露。腳黑色。尾粗壯,短而濃密的尾巴通常是黑色到深褐色,是總長度的20-25%。主要地棲,但善于游泳、攀緣和挖洞,主要以低矮的綠色植物為食,會較笨拙地攀爬樹及灌木叢,只要發現適于曬太陽的地方,就會一直待在那里幾個小時。分布于整個北美洲。無危。
奧林匹亞旱獺(學名:Marmota olympus):體長46 - 53厘米,尾長18-25厘米,體重5-7千克。與其粗壯的身體和長而濃密的尾巴相比,頭部較小。耳朵圓潤,大眼睛,大而突出的牙齒。雄性和雌性在外觀非常相似,但雄性的體型往往比雌性大。具有強大的前肢和大爪子進行挖掘。分布于美國華盛頓奧林匹克半島。無危。
草原旱獺(學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而肥,四肢短粗,頭短而寬,頸粗,耳殼短小,背部毛色呈黃褐或淡褐色,腹部土黃色。草原旱獺為白晝活動的鼠類,警覺性高,視覺和嗅覺都很發達,具有冬眠習性,除食多種植物的綠色部分外,有時也食取昆蟲,1年繁殖1次,每次產仔4-6只,多棲息在草原地帶低山丘陵地區,分布于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無危。
溫哥華島旱獺(學名:Marmota vancouverensis):體重3.0-7千克,體長65-70厘米。有一個相當粗壯的身體,胖乎乎的粗糙的臉,耳朵小。 皮毛有光澤,通常是豐富的栗褐色,在鼻子和嘴周圍有一個乳白色的斑塊,延伸到頸部的下面。 尾巴上的毛發相當濃密,胸部和腹部常有斑駁的乳白色毛。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的溫哥華島。注:溫哥華島旱獺是旱獺中唯一極度瀕危的物種,野生數量不到100只,在加拿大地區屬于珍獸級別,和它那些數量泛濫成災的兄弟們一比,簡直就是一種諷刺。(可能是因為住在島上,被人滅了都沒地跑。)
我這還啥也沒說呢,怎么就跑了啊?現在的人都沒啥耐心嗎?
調整了一下情緒,繼續裝......
并沒有什么規定說不能養旱獺當寵物,比如下面這兩只來自美國的寵物旱獺Bing和Swarley,可謂是"鼠生贏家"。
而且有些寵物旱獺還成為了超級網紅,粉絲數量反正比我是多多了......
旱獺雖然喜歡住在地洞,但它并不像老鼠那樣性格猥瑣陰暗,相反,它的性格陽光友好,很容易就能跟人類混熟,應該說是屬于非常容易被馴化的動物。
它在嚙齒動物中的智商算是不錯的,比如中國川藏地區的土撥鼠,早就聰明到了學會靠賣萌討飯,一個個被游客喂成“土肥圓”,成為某些地區的旅游特色。
甚至為了從游客那里爭寵以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旱獺之間還會“較量”一番。
旱獺似乎也“摸準”了人類喜歡看它們“相撲”一樣的動作,有時候還會刻意上演一出好戲。
客觀來講,旱獺對人類沒什么攻擊欲望,它們寧可把同類揍個七葷八素也不會得罪送食物的人類。
而且,混跡于全世界景區的旱獺幾乎都會這種賣萌討飯的技能,只要給好吃的,隨你怎么擺弄,可以說是很有素質的“動物丐幫“。人類的食物質量好、熱量高,導致出沒于景區的旱獺幾乎都是滾瓜溜圓的胖子。
由于寵物行業的發展,現在中國也有不少人開始養旱獺做寵物了,畫風看起來又乖又萌。
講真,看起來比哈士奇什么的可老實多了......
作為鼠類來講,似乎還能看出點“通人性”的勁來,對主的情緒有一定感知。
旱獺的作息時間和人類是一樣的,都是早上精神晚上困,由于這個特點,貌似在寵物圈還挺受歡迎的,和主人的互動性也不差。
總之,旱獺給人的印象就是一臉看起來非常適合做寵物的樣子,加上“啊”鼠的走紅,喜歡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