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降鈣素原 (Procalcitonin,PCT) 是機體在全身炎癥反應,尤其是細菌感染時釋放的一種急性可溶性蛋白,是嚴重細菌感染和膿毒癥的早期診斷標志物。PCT已被廣泛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病情動態監測。但是,PCT在新生兒早期具有生理性變化的特點,不宜僅僅根據血清PCT水平來判斷新生兒是否存在感染,還需緊密結合臨床和其他實驗室指標。
+
案例經過
患兒,男,19小時33分鐘,10小時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惡心,伴嘔吐,約3-4次,為奶汁及白色粘液,量不等,伴有鼻塞、吐沫,無凝視及尖叫,無抽搐發作,生后混合喂養,奶量約5-10ml,吸吮力可,排胎便1次,已排小便。體溫36.7℃,脈搏126次/分鐘,呼吸55次/分鐘,血壓78/36mmHg,頭圍33cm,胸圍29cm,腹圍30cm,身長49cm,體重2.92。神志清,精神、反應可,全身皮膚紅潤,前囟平軟,口鼻周發紺,口中吐沫少許,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律齊,心音有力,未聞及明顯雜音。腹部稍膨隆,臍帶未脫落,無滲出,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腫大,腸鳴音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四肢肌張力正常。輔助檢查見:心電圖、血常規、肝功、腎功、白介素6(IL-6)、葡萄糖、電解質、凝血、C反應蛋白(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尿、糞常規、血氣分析等大致正常,PCT明顯升高(15.869 ng/ml)。見圖一。擬以"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新生兒感染"之診斷收住院,擬給予靜脈營養、抗感染、營養心肌等對癥支持治療。
圖一:患兒出院、入院時感染指標變化
+
案例分析
該患兒入院時PCT明顯升高,有疑似感染癥狀(鼻塞、兩肺呼吸音粗),但其它感染指標(WBC、CRP、IL-6、SAA)和體溫均正常,因此,需要明確該患兒是否存在感染?是否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
1、新生兒感染:新生兒感染由細菌、病毒或原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后,由于新生兒天然免疫能力不夠成熟,新生兒感染后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這給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困難[1]。該患兒部分指標和體征提示可能存在感染,但同時更多的證據并不支持感染。
2、PCT與新生兒感染:PCT是機體在全身炎癥反應特別是細菌感染時釋放的一種急性可溶性蛋白,是嚴重細菌感染和膿毒癥的早期診斷標志物。PCT檢測已廣泛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病情動態監測。關于PCT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其臨床應用,已有諸多資料介紹,本文不再贅述。但PCT在正常新生兒中存在生理性升高的現象。國外研究顯示,新生兒48h內生理性升高幅度可達10--21ng/ml[2],圖二;而國內文獻顯示24h內生理性升高峰值可達 8--9 ng/mL[3],圖三。
圖二:新生兒PCT參考范圍的建立與驗證[2]
圖注:正方形代表每個檢測值;粗線代表幾何平均值;虛線代表最大值和最小值。
圖三:新生兒生后PCT數值變化圖[3]
3、IL-6與新生兒感染:IL-6是一種功能廣泛的多效性細胞因子,參與炎癥損傷過程,具有抗感染、刺激炎癥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分化和加速細胞急性期蛋白合成的作用。IL-6在炎癥級聯反應中處于中心地位,當機體受到細菌或病毒產物刺激后,激活與炎癥有關的多種基因表達,產生包括IL-6在內的多種炎癥反應的因子,繼而序貫激活血循環中的多形核粒細胞、單核細胞、組織巨噬細胞、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及血小板等,啟動炎癥反應。IL-6主要增加CRP和SAA兩種急性期蛋白合成。IL-6在新生兒中無生理性升高的現象。因此,IL-6已被列為早期診斷成人和新生兒感染的有效指標[4]。
4、PCT與IL-6在新生兒感染中的比較:鑒于PCT在新生兒早期具有生理性升高的特點,而IL-6無此現象,因此,目前逐漸形成以下觀點:
(1)PCT對新生兒嚴重侵襲性細菌感染仍具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值 (87%-100%)[5],動態PCT濃度監測能夠為病情監測、抗菌藥物治療提供更為精確可靠的指導。
(2)與PCT相比,IL-6在細菌感染后升高及達峰值時間早于PCT,且不存在生理性高峰期,可早期預測感染發生,其相關性優于PCT。當新生兒IL-6水平顯著增高時,常提示機體存在感染,可作為新生兒感染早期診斷的靈敏指標[6]。
(3)專家共識建議對于新生兒感染,PCT應采用不同的截斷值[7]。見表1。
表1 新生兒及兒童不同狀態下血清降鈣素原濃度的截斷值(ug/L)[7]
5、基于以上,臨床會診時,我們檢驗科認為該患兒不應首先考慮感染,而應該在密切關注臨床表現的基礎上,監測PCT和IL-6的變化趨勢。不建議直接使用抗生素治療。入院后,該患兒癥狀減輕,體征平穩,PCT逐漸下降,IL-6水平未有升高,見圖一,因此臨床未使用抗生素,觀察4天后出院。
+
總結
與其他生物學標志物比較而言,血清 PCT對膿毒癥及細菌感染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但對于新生兒,需要考慮PCT的生理變化特點。在應用血清PCT進行新生兒感染判斷時,需緊密結合臨床和其他實驗室指標,以提高準確性。
動態監測PCT水平能為病情監測、抗菌藥物治療提供更為精確和可靠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薛辛東,杜立中,毛萌. 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8:125.
[2]Claudio Chiesa, Alessandra Panero, Naila Rossi,et al. Reliability of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Sepsis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8;26:664–72.
[3]劉云峰,童笑梅,鄭方圓,等. 早產兒生后早期血清降鈣素原生理變化規律的研究[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5(02):81-84.
[4]徐美蓮,楊長儀,陳涵強.白細胞介素-6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2,27(2):131-134.DOI:10.3969/j.issn.1673-6710.2012.02.020.
[5]Pontrelli G, De Crescenzo F,Buzzetti R,et al.Accuracy of serum procalcitonin for the diagnosis of sepsis in neonates and children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syndrome: a meta-analysis[J].BMC infect Dis.2017,17(1):302.
[6]彭蕾,朱艷萍.血清降鈣素原和白細胞介素-6及高敏C反應蛋白對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價值的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8,32(4):408-410.DOI:10.13507/j.issn.1674-3474.2018.04.030.
[7]祝益民,黃寒. 兒童感染性疾病降鈣素原應用專家共識[J]. 實用休克雜志(中英文),2019,3(01):45-51.
作者:銅川市人民醫院檢驗科 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