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出城照例擁堵,進其它城肯定也是一樣。因此,大假期間最好還是在市內游走,可是各大景點也必然是游客滔滔,本地居民最好不要去。看了二天京西風景,又去京東古剎考察了一次。市內的那些風景既然不宜,那我們去看西洋景吧。這一天,我們就去平時不常去的美術館看看。其實我們是有明確目的的,我們要去看一個英國風景畫展,就是英倫西洋景。這個畫展叫做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品展。
這個畫展上的展品都是英國泰特美術館的藏畫,主題是英國的風景畫。
畫展上最早的作品是來自揚·希勃瑞茲的,這是17世紀的佛蘭德畫家,嚴格上說不能算是英國風景畫。這次展出的是希勃瑞茲的《泰晤士河畔亨利鎮的彩虹風景》,一幅英國的風景。作于1690年,畫展上唯一早于1700年的作品。
希勃瑞茲是在安特衛普學習繪畫的,這里是荷蘭畫派的大本營,包括魯本斯和凡·戴克都曾在這里成就大業。希勃瑞茲雖然晚于那些大師的鼎盛時期,但還是受到他們的影響。他的畫有自己的個人風格,多以民間景物和人物為主,通常都會有一到多位大型村姑或者農婦在畫面上勞動,服裝顏色都是紅黃藍。晚年的時候,希勃瑞茲去到英國,畫了很多英國的風景,風格也回歸與荷蘭畫派不同的佛蘭德畫鳳,大型村姑從主角變成了配角,風景畫的視野也更開闊。上面這幅鄉間景色中,近景比較暗,以便把你的目光和注意力吸引到更開闊的遠景去,雨后的彩虹從遠處的山坡上升起,山坡上的陽光連續變化。河岸邊的小鎮在夕陽下栩栩生輝;河岸這邊的草地上有牛羊在沒有吃草;暗影里有一位紅衣女郎在采摘牛奶。這種近暗遠亮是希勃瑞茲的特點,他畫過很多這樣的英國風景,被后來的英國風景畫家學了不少。
英國在西方美術史上并不是在發展的主線上,一直到文藝復興,英國都沒有特別有名的畫家。到了18世紀,才有一個威廉·霍加斯得到歐洲美術界的廣泛認可。他擅長畫油畫和版畫,光線比較平,畫面明亮,經常一個畫面里有多個主體。霍加斯之后,出了一位喬舒亞·雷諾茲,他創建了英國的皇家藝術學院,是第一任院長,英國學院派肖像畫的代表。他們兩位的畫在泰特博物館都有收藏,因為這次展覽以風景畫為主,所以沒有看到這兩位英國美術先驅的作品。
霍加斯之后,和雷諾茲同時還有一位英國畫家,就是英國18世紀乃至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畫家庚斯博羅。庚斯博羅的肖像畫很有名,他畫了不少英國上流社會人物的肖像,收獲頗豐。他把這些收益用來滋養他真正的愛好,那就是風景畫。庚斯博羅是英國風景畫的鼻祖,而英國風景畫在西方繪畫中的地位應該說是引領潮流的。這次在畫展上看到他的幾幅有代表的作品。下面這是一幅肖像,《查琺牧師演奏大提琴》,因為庚斯博羅的肖像畫代表了英國的水平,所以在這次的風景畫展中放了一幅他的肖像畫。
庚斯博羅創作這幅畫的時期正是歐洲大陸洛可可風格流行的時候,庚斯博羅借鑒了洛可可的風格,色彩絢麗精致,畫筆流暢細膩。他肖像中的人物經常是處于動態的,就是動作的某一個瞬間。除此之外,他喜歡把肖像中的人物放在風景中,像達·芬奇的《巖間圣母》,并且影響了隨后的浪漫主義肖像畫。
下面這幅是經典庚斯博羅風格的英國風景畫,《池塘邊趕牛的少年》。
從上面這幅畫里,已經可以看到英國風景畫的一些端倪,傍晚日落時的光線,空氣散發出的色彩,還有經典的逆光效果。不過,庚斯博羅的主要成就還是在肖像畫上,他在風景畫中是一位探索者。
18世紀中,英國出了一位畫馬的專家叫喬治·斯塔布斯。他和我們的徐悲鴻很相似,擅長畫馬,但是別的也畫。徐悲鴻是畫馬的精神,主要看氣質;斯塔布斯是畫馬的體態,主要看外貌。為了畫好馬的外貌,斯塔布斯居然在鄉下做了一年多時間的馬體解剖,還出了一本《馬體解剖圖冊》。斯塔布斯最有名的一幅畫是一匹直立的馬,是賽馬即將跨越障礙的瞬間,前腿直立。那幅畫是在倫敦國立美術館,這次展出的泰特美術館收藏的《奧索與騎師約翰拉金》。
傍晚的光線照在賽馬和騎手身上燦爛輝煌,天上白云翻滾。最引人注意的是馬的尾巴,剪成了齊劉海的發式。
18世紀還有一位喜歡畫馬的畫家叫詹姆斯·西摩,他是自學成才,而且是畫古典主義的馬。看看他的《阿什道恩公園狩獵》。
和庚斯博羅同時期有另一位英國畫家,他在風景畫方面向前走得更遠,就是理查德·威爾遜。他本來也是畫肖像,后來去了一趟意大利,結果就改畫風景了。他的風格可以看到受意大利和荷蘭影響,特別那種古典主義的構圖。他善于觀察大自然,然后把他看到的自然風光描繪下來。下面這張《阿佛納斯湖和卡普里島》很少見,一般的美術書上都沒有介紹。
也是傍晚日落時的光效,整個畫面色彩非常豐富,天空中的色彩過渡,沒有云彩的干擾。畫的第一主體是落日的余輝,第二主體是岸邊高地上在霞光下的人物,拄著金箍棒的孫悟空在低頭看著他的戰果:地上躺著的死白骨精。為什么是白骨精?你看孫悟空和金箍棒的影子之間有一個白骨精的身影,可是這個白骨精影子的長度明顯和躺在地上不符,說明地上躺著的一定是個妖精。不過,高地上的光影應該是落日還沒有走到山后的效果。
威爾遜晚期的時候,英國有一位英俊少年叫做托馬斯·格爾丁,只活了26歲。他雖然英年早逝,卻是水彩畫的創始人,是格爾丁把水彩畫作成了一個正式的門類,而且他的水彩風景畫頗具大家風范。看看下面這幅《切爾西的白房子》。
這個還是庚斯博羅和威爾遜表現的日落時分,還是那個光效,地平線上出現了云,天空映射在水中。這是庚斯博羅創始、威爾遜鞏固的英國風景畫風格。
格爾丁雖然夭折,可是他的發小卻長大成了大畫家,而且那名字絕對是如雷貫耳,就是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我過去一直都是把他稱為特納,這次在畫展中見到中文說明寫作透納。透納在英國乃至世界風景畫中的地位怎么拔高都不過分,絕對是旗手。我最早看見他的畫是1981年上大學的時候期末演出得獎,獎品是一本《世界名畫》掛歷,里面就有他的《海上漁夫》,那個氣氛和色彩真是絕了,就是海明威在《老人與海》里描寫的場景。畫的作者說明就是(英)特納。其實這幅畫現在就在泰特美術館,但是在畫展上沒有看見。先看這張透納早期的《格里松山的雪崩》。
光線從左上角的云縫中向右下角射入,雪崩從右上角向左下角奔騰,所以畫面的亮線是從右上角向左下角的,這種對角線光線是典型的十八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左上角的雪是虛的,滾到山下之后是實的,表示山上的雪在運動中。右下邊是一棵被折斷的大樹,說明雪崩很恐怖唄;整個畫面的暖色調是表示雪崩很溫暖嗎?這是透納式的浪漫主義。
透納的晚期,看看這幅《威尼斯的斯齊亞沃尼大街:水節》。
透納特別在意光線在空氣中的變化,到晚期更是癡迷于描繪光線在各種介質中的傳播,包括流動的空氣、蒸汽機車的煙等等。這幅水節雖然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是可以看到透納眼中光線在水汽中的傳播。他的這些晚期作品已經融入了很多他自己理解的光線和效果,透納的這些作品成為后來印象派的靈感來源,所以有人稱透納是印象派的鼻祖。
和透納同時期的還有一位很有名的風景畫家就是約翰·康斯太勃爾,也是專攻風景。康斯太勃爾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生,學習的是在畫室里模仿歐洲風景畫,后來覺得老是拾人牙慧沒有前途,他就出去采風,描繪大自然。他最有名的是那幅《干草車》,和庚斯博羅的上面那幅《池塘邊趕牛的少年》高度相似。這次沒有展出《干草車》,因為這幅畫不在泰特美術館,而是在倫敦的國立美術館。看看這次展出的下面兩幅,《布萊頓的鏈條碼頭》和《戴德姆的水閘和磨坊》
這兩幅畫都是《干草車》之后的作品,屬于康斯太勃爾成熟期的作品,具有典型的特征。康斯太勃爾擅長描繪氣氛,曾有評論家說他的上面那幅《鏈橋》“畫面上充滿潮濕的空氣,讓人不禁想撐起雨傘”。下面的那幅《水閘和磨坊》也是一幅待完成,但是已經可以基本看到全貌,只差補上細節了。康斯太伯爾最大的特點就是“天空”,各式各樣的云一定要有,這是他的首創。他的天空對法國浪漫主義風景畫也有很大影響,德拉克洛瓦就從康斯太勃爾這里學到了如何表現天空。康斯太勃爾風景畫也是法國印象派的一個的策源。
英國風景畫從古典到浪漫發展期間,有一位法國人也介入其中,就是菲利普·盧泰爾博。他31歲左右來到英國,并且在英國形成了他的繪畫風格。他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常常描繪狂風暴雨等場景,大風大浪,還有那些災難性場景,比如下面這幅《阿爾卑斯山雪崩》。
天上肯定是黑云密布,只有一個小縫透過當午的日光,非常強烈的頂光。冰雪順著山谷奔騰而下,山谷邊上聳立著怪石峭壁。一個山石平臺上有男人在祈求上帝放他一馬,還有女人跨著馬步擺開了降龍八卦掌。畫面的左上角到右下角是一條冷色斜線,左下角的山石平臺則是一片暖色。這對比的兩組光把觀眾的注意力抓到雪崩的驚天動地,還有崩潰的男人和威武的女人。這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布光。透納的那幅雪崩是描繪的局部,而這幅雪崩的場景要宏大很多,反映出人在自然面前有多么渺小。
約翰·馬丁也是一位喜歡畫這種戲劇性大場面的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畫家。看看下面這幅《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毀滅》。
這是龐貝古城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所毀的場景,時間是公元79年,根據最新考古發現,這個時間可能會有變化。這個事件地球人都知道,可是誰也沒見過當時的景象,當事人都已經去世了。馬丁把這個事件根據想象畫了出來,火山在爆發,向上噴發出液態的大石頭,熾熱的熔巖順著山坡奔騰入海不回頭,海水翻騰著攝氏100度的大浪,這邊岸上聚滿了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人群。馬丁還有一幅《所多瑪和俄莫拉的毀滅》,也是同樣的色調,畫面布局也相似,描繪的是圣經中所述上帝放火燒毀罪惡之城所多瑪和俄莫拉的場景。
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里有一位愛爾蘭人叫弗蘭西斯·丹比,他的畫既生動又富有想象力。丹比是當時布里斯頓派的一員,這一幫子人經常傍晚一起出去寫生。這個畫派的頭子叫愛德華·貝爾德,有嚴重的自然主義傾向。丹比當然就會受到貝爾德的影響,畫面就會帶有鮮亮的色調。看看下面這幅《挪威的利恩斯峽灣:平靜》。
19世紀還有一位美國人在英國畫過畫,他叫詹姆斯·A·M·惠斯勒。他青年時期曾經在法國學畫,居然還做過安格爾的學生。他從安格爾那里學到了兩個絕招,第一個是說線條在畫里比色彩還重要;第二個是說色彩里最重要的是黑色。惠斯勒舉著這兩個招數到處行走,到過英國,還到過智利。當時的智利正處于反抗西班牙的獨立戰爭,惠斯勒還在那里政治了一下。從智利回到美國以后,他就畫了一個《夜曲》系列,全都是深更半夜,玩兒命往畫板上抹安格爾教給他的黑色。這個系列的畫都在美國底特律美術學院,但是不知道泰特美術館從什么路子弄來其中一幅,就是下面這幅《黑色和金色的夜曲—盤旋的煙火》。
19世紀的英國風景畫家里有一位托馬斯·丹尼爾,他曾經在印度住過七年,因此,除了畫英國風景,還畫東方題材。看看下面這幅《薩薩拉姆的舍爾沙陵墓》。
舍爾沙是16世紀印度歷史上“驅逐莫臥兒入侵者,領導印度穆斯林復興運動的民族領袖”,印度北部伊斯蘭蘇爾王朝的創建人,遜尼派。舍爾沙最后是在一次戰斗中陣亡,葬在家鄉薩薩拉姆。這座陵墓是莫臥兒建筑早期風格,建筑材料是紅砂巖。這種建筑風格演變到最后就是泰姬陵。這幅畫里雖然是東方題材,卻是典型的18世紀英國風景畫,有威爾遜傾向。
19世紀末英國浪漫主義畫家約翰·林內爾在風景畫上成就了一番事業,他繼承了康斯太勃爾的天空,又追隨歐洲北部文藝復興味道,特別是丟勒。林內爾的風景畫像康斯太伯爾一樣反映自然,注重于平凡的英國鄉間風光,特別是日出日落時的光線,色彩豐富,充滿詩意。看看下面這幅《日落收割歸來:末班車》。
黃昏時絢麗的晚霞。再看下面這幅《沉思》。
完全不同的色調,比康斯太勃爾的云翻滾得更厲害。
19世紀的英國還有一位擅長畫動物的畫家兼雕塑家叫埃溫德·蘭西爾,他喜歡畫大馬、猛犬和雄鹿。不過,他最有名的作品卻是一頭雄獅,這頭雄獅現在趴在倫敦國立美術館前面特拉法加廣場上納爾遜雕像柱的基座上。去過倫敦的人基本上都見過這座獅子雕像,因為特拉法加廣場是倫敦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我曾經親眼看見有英國少年排隊爬上那匹獅子,騎在獅子頭上照相,你看,英國的教育是不是也很成問題?看看下面這張蘭西爾的《山洪中的雄鹿和獵鹿犬(被圍獵的雄鹿)》。
這幅畫里左上角有一個浪漫主義光源射向右下角,可是雄鹿的臉卻是被右上角的一束無主之光照亮的,很奇妙。蘭西爾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是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畫的動物是出類拔萃。維多利亞女王把他宣到宮里給皇家大狗之流畫像,后來還給女王本人和家人畫肖像,當然每人在肖像里都經常身邊有一條狗。他最喜歡畫的那條狗后來就被稱作蘭西爾犬。
泰特美術館有一位托管人叫約翰·皮波,皮波是給人做教堂彩色玻璃窗的好手,也畫風景畫,多數是畫他工作的教堂和英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看看下面這幅《錫頓德勒沃爾城堡》。
這是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18世紀的一座古堡。暮色蒼茫中,色彩非常豐富,有些顏色來自他對古堡裝上彩色玻璃窗的幻想,他們管這個叫自然主義。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還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叫阿特金森·格里姆肖,他畫城市夜景很有心得,多數是黃昏和傍晚,但是下面這幅是月色下的城市街道,叫做《夜色下的希斯街》。
注意,右邊站著的不是端著槍的士兵,而是舉著傘的將軍太太,她穿著一件英國的國服風衣,英國人自己把它叫做Rain Coat。格里姆肖的光線是精確的現實主義,和其他畫家相比,格里姆肖對光線的色調更加專注,絕少雕琢痕跡。曾經有畫家惠斯勒說自己"一直標榜是自然主義,直到我看到格里姆肖的月色我才知道什么是自然主義"。你看那霧靄中冷冷的月光,昏暗的街燈,濕漉漉的街道,黑黢黢的人影,只有稀稀落落的窗戶透出一點暖色燈光,一片肅殺,冷色的運用到了極致。
19世紀后半葉英國非常重要的一位浪漫主義畫家就是塞繆爾·帕爾默。他的風景畫是一幅夢幻般的田園牧歌。看看下面這幅《北威爾士馬韋達奇瀑布》。
帕爾默在肯特郡的肖勒姆住過十年,這段時間里,他畫了很多田園牧歌樣的風景畫。回到倫敦后,他的風格又回歸傳統。上面這幅就是剛回到倫敦時的作品,經典的左上角向右下角的浪漫主義布光,柔和的色調,畫面下部還有二個采蘑菇的小女孩。
前面這些英國風景畫開創人物之后,有一個在英國美術史上非常重要的流派,就是拉斐爾前派。他們提倡回到拉斐爾之前的文藝復興早期藝術風格,其畫風色彩明亮,細節豐富。三個代表人物中最有才華的約翰·A·米萊斯也有一些風景畫,看看下面這幅《“月亮升起來了,但夜晚還未降臨”》,畫名出自拜倫的《哈羅爾德游記》。
昏暗的光線,單調的色彩,透出一股淡淡的憂傷,這是米萊斯風景畫的特征。但是他的人物畫卻是非常明亮的,更能看到文藝復興初期的調調,最有名的是那幅《盲女》。
20世紀初的斯坦利·斯賓塞不同于拉斐爾前派,他喜歡畫圣經里的場景,而且是把庫克姆他家的那個村子作為背景,好像圣經里的人物都是庫克姆人一樣。所以,他把他家的那個村子叫做“天堂里的村莊”。他除了畫這些圣經故事,還去鄰村外邊坐地上畫點風景,看看下面這幅《倫納德斯坦利村的田間池塘》。
斯賓塞的畫風已經開始脫離傳統英國風景畫。到了維克多·帕斯莫爾開始,出現了英國的印象派,看看這幅《靜靜的河流:泰晤士河畔的奇西克》。
河流在哪兒?那駕馬車肯定不是在河流上,這邊的自行車也肯定不是在河流上,英國人沒有那么好的輕功。那遠處停著潛水艇的地方是河流唄,這肯定是帕斯莫爾關于河水漫堤的印象。他后來覺得這個印象不太好描繪,他就把印象都給抽了,成為英國抽象派的先鋒。
菲利普·W·斯蒂爾也是英國印象派畫家,他一開始是跟著畫家爸爸學畫畫,后來考上英國民政局當公務員。我估計他是負責海難災民救濟的小頭目,經常去海灘上捶胸頓足,因此就捎帶畫了很多海灘上的畫。看看這幅《沃爾伯斯威克海灘》,這是他巔峰時期的作品。
斯蒂爾的畫面上是那種半透明的空氣和亮閃閃的光線,他以描繪光線和陰影的創新方式而聞名,成為19世紀末英國印象派的領軍人物。
印象派之后當然就是后印象派了,這次畫展里有一幅后印象派畫家羅德里克·奧康納的《黃色風景》。
奧康納是愛爾蘭畫家,在法國畫畫,也被泰特美術館算在了英國風景畫作品內,大概奧康納的愛爾蘭是北愛爾蘭。奧康納畫畫常常把一管一管的油彩在畫布上擠成一條一條的,所以顏色的邊界都是特別清晰。這幅畫很有梵高的影子。
20世紀初英國英國后印象派有一位很重要的畫家叫奧古斯都·約翰,看看他的這幅《馬蒂格的小鐵路》。
約翰最有名的還是那些人物肖像,其次才是上面這種后印象派的油畫寫生。在倫敦,他的畫常常被拿來和高更、馬蒂斯比較。
奧古斯都·約翰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學生叫詹姆斯·D·英尼斯,他畫過不少風景畫,27歲就死于一場傳染病。看看下面這幅《北威爾士阿倫尼格山》。約翰和英尼斯師徒二人曾經在阿倫尼格山一起畫了二年那里的風景。
有人說英尼斯的畫類似于法國的野獸派和德國的表現主義,他的畫比較原始,技巧也很孩子氣,喜歡畫遠處的風景。
英國早期抽象派有一位畫家保羅·納什,他在轉向抽象派之前是玩超現實主義;除了玩藝術美術之外,還玩工藝美術,刻個木頭小人之類的。納什的風景畫這次有一幅《夢中的風景》。
上面這幅畫里還能看到一點英國風景畫的痕跡,地上要有暖色,太陽要下山,天上要有云,但是都被抽象了一下。
約翰·圖納德也畫抽象派,其實他一開始是畫傳統繪畫的,第一次個展都是風景、海景和靜物什么的。隨后,他就有點見異思遷,看見別人畫抽象派,就也跟著去了。后來又投靠了超現實主義,立場十分不堅定。看看他的這幅《回收》。
圖納德的繪畫多描繪建筑和生物,上面這就是和建筑有關,還有他喜歡的海景,看上去好像是透明材料蓋的海景房。這些材料都是回收的廢品嗎?好像有黑色的手機貼膜,還有灰色的汽缸墊,穿剩下的黑色馬靴,等等。
英國的抽象派里有一位畫家叫彼得·蘭寧。泰特美術館曾經辦過他的回顧展,這次展出的有一幅《廢棄的錫礦》。
早期抽象派還能看得懂,后來特抽的畫就看不懂了,必須要有說明,比如什么顏色代表什么,然后你才能通過他們是怎么排列的,或者它們之間糾纏的程度看出來作者想表達什么。
20世紀中后期英國出現了一個倫敦畫派,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其中有一位畫家是佛洛依德的好友叫弗蘭克·奧爾巴赫。奧爾巴赫是具象主義,他試圖用繪畫來解決對世界的感知。他認為最早的宇宙是一片混沌,雜亂無序的,而藝術家則是要用繪畫來記錄這種雜亂無序是怎么變得井井有條的。下面這幅就是這個意思,《大熊座的起源》。
西方說的大熊星座包括了我們說的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最著名的星座。這幅畫里一點也看不見希臘神話關于大熊座的描述,也看不出來天體物理關于宇宙起源的描述。
抽象派繪畫在20世紀中葉成為一種潮流,可是也有跟不上這個潮流被大浪淘沙的。英國畫家約翰·明頓就是這樣,其實他的主要作品還是插圖,但也有很多風景畫,看看下面這幅《街道和鐵路橋》。
那色彩的明亮看上去更像是水彩畫而不是油畫。
為了讓觀眾看到英國風景畫的全貌,這次泰特美術館還把珍藏的一些后現代派風景畫帶來了。看看下面這幅理查德·朗的《英格蘭達特姆爾高原上兩次十二英里的直線行走》。
怎么樣?很顛覆吧?郎先生不僅有繪畫,還有雕塑,都是后現代派的。郎先生喜歡暴走,他的作品多數都是圍繞暴走主題的。郎先生獲得過四次英國透納獎提名,并且在1989年的第四次提名時獲得透納大獎,這是泰特美術館組織的英國美術界最高獎項。你別說,他上面這幅畫里畫的這些字還真是和激光打印機有一拼。
最后面一群人坐在地上,原來是一位老師在給她的小學生們上美術課。我聽到她提起表現主義。后面這幅畫是表現主義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是著名的《盜鴨子》 ”。這是后現代派畫家馬克·博伊爾的《霍蘭公園大道習作》。博伊爾以他的“大地習作”聞名,他的這些作品被稱為“圖片”而不是繪畫,多為繪畫和雕塑的混合。他隨機選取地面的某一個局部,然后用樹脂和玻璃纖維、甚至是現場的實際材料,在畫板上再現那個地面,然后拿到國際上去展覽。他是1960年代反文化(Counter-Culture)運動的成員之一,運用流體光顯進行表演,和大洋彼岸美國的嬉皮士文化遙相呼應。
這次展覽總地來說還不錯,讓我們看到了英國風景畫三百年變化的一個大概,但是說實話精品不多。我覺得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庚斯博羅的牧師演奏大提琴、威爾遜的卡普里島、康斯太勃爾的鏈橋、盧泰爾博的阿爾卑斯山雪崩、丹比的挪威峽灣、惠斯勒的煙火、林內爾的日落、格里姆肖的夜色、米萊斯的月亮升起來了、納什的夢中風景、蘭寧的錫礦。這些差不多都是英國各時期風景畫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最遺憾的是沒有幾位大師的代表作,比如透納的大海和斯塔布斯的大馬。
看完英倫西洋景,在美術館里轉了一圈,又看到幾幅中國名畫。
羅中立的《父親》
靳尚宜的《塔吉克新娘》
崔炳良的《長江水》
這幾幅畫在改革開放初可是相當轟動啊,原來原畫是在這里!前年在太廟的中央美院藏畫展還看到過靳尚宜的那幅《青年女歌手》。
每次去美術館都是收獲滿堂,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