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時代,一切都發展得太快太快,今天學的東西明天可能就過時了。
所以,我們難免會產生心浮氣躁的感覺,每天為那碎銀幾兩忙忙亂亂、慌慌張張。
但即便是如此,也好像什么都沒抓住,什么都沒收獲。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在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了戰略上的懶惰。
我們過于急功近利了,我們太渴望成功了,以至于忽視了成長的捷徑:學習。
其實,學習就像樹苗長大,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本期書單關鍵詞:【個人成長書單】,5本撫慰心靈的成長雞湯,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日積跬步、終至千里。
1《認知覺醒》
大部分普通人,信心十足、高傲地努力了很多年,才發現自己并沒有異于常人的特別之處。大部分人無非是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崗位,依然屈服于各種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大部分人都在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游戲打游戲,沒有太大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我們之所以沉溺于眼前的安逸,是因為我們的認知還未覺醒,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還模模糊糊、甚至渾然不知。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成為自己期望的樣子。當初我就是看了《認知覺醒》這本書,才下定決心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做自媒體。如果你也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想變好卻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撐,《認知覺醒》或許能讓你豁然開朗,并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人生十二法則》的作者喬丹·彼得森,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但是,在走上心理學道路之前,他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在社會底層苦苦打拼。洗碗工、加油工、鐵路工等等,幾乎每一個底層崗位,都有彼得森努力的影子。其實,學霸彼得森并沒有我們普通人的艱難奮斗歷程,在生活中,彼得森還有不為我們所知的一面。在“美版知乎”網站Quora上,彼得森是“價值與原則”“教養與教育”兩大版塊下點擊率最高的創作者。他在Quora上回答“每個人都該知道的最有價值的事是什么”這一問題,就是《人生十二法則》這本書的靈感來源。現實中,每個人都不喜歡規則的約束,但是人生十二法則卻是我們人生成長的終極指南。比如“與真心待你好的人做朋友”“和昨天的自己比,不要和今天的別人比”“批判世界之前先打掃好自己的房間”等等,都堪稱人生箴言。騰訊副總裁吳軍吳軍的書,有點像雞湯,無論是《見識》,還是《態度》和《格局》。吳軍說,人的運是一時的,有很強的隨機性;而命是終生的,起決定性作用。看似有點像宿命論,其實是像表達命運一方面受客觀環境因素影響,更重要的取決于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在《格局》這本書中,吳軍用10個字概括了獲得格局的方法: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節奏。任何一個普通人,不論起點高低,只要能認清位置、找準方向、用對方法,在把握適當的速度和節奏,一定會得到一個讓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現在,資源分布越來越不均等,信息也不再饑渴,而是已經過載。所以,提升自己的格局,認知那些遠超自己能力的力量,才是躍升的關鍵。精進不是痛苦的修行,不要因為學習或不學習而感到焦慮。潛默移化、循序漸進,時間到了,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得到自己追求的東西。所謂“精”,就是精益求精,找準自己的特長和發力點。采銅在《精進》中說,用持續精確的努力,撬動更大的可能,這便是精進。如果你感覺平平碌碌的生活很安逸,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一點危機感,建議你讀一讀采銅的這本毒雞湯。相信你一定會了解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非常重要的東西。讀完這本書,相信這些東西已經開始一點點撬動你頭腦中某些堅固或者凝結已久的結構,使它們開始松動,并發生新的可能。弗洛伊德說,人類文明的進程,就是人們對本能進行壓制的過程。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那么在水平進化中處于劣勢,就很容易被同行、同事、同學所淘汰。衛藍的《反本能》也告訴了我們戰勝本能的重要性:越能夠克制本能的生物就越高級,越能夠克制自己本能的人類就越優秀。《反本能》不僅僅是一碗雞湯,還是一碗盛滿雞肉的雞湯。不僅讀起來很爽,而且還會飽腹,更關鍵的是會讓自己更優秀。敢于去做那些見效慢而且看上去很土的辦法,可能會讓自己進步得更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