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家里是否也有一個“破壞大王”——
好好的東西非要把它弄壞,而且還明顯是故意的!
看見別的小朋友玩玩具,要么就想盡辦法得到它,要么就直接毀掉它!
稍不順意就會發(fā)脾氣,砸壞東西,甚至動手打人!
喜歡對別的小朋友動手動腳,不僅交不到朋友,還得了個“討厭鬼”的稱號!
……
如果您家孩子有其中的某些行為,那就需要您好好審視一下:難道孩子的這些行為,僅僅是因為他太調皮了嗎?或者是脾氣差?
甚至你會覺得:“孩子天天就知道搞破壞!就知道氣我!”
可是你是否曾想過,孩子的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會不會是因為你與他們的相處方式出現了問題呢?
也許孩子第一次出現“搗蛋”行為的時候,只是簡單的因為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是想要引起你的關注;或是想要嘗試和探索新鮮的事物……
但是因為不懂得怎么和小朋友相處,也不知道如何開口請求,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需要你的幫助時,你并沒有給到他們足夠的關心,所以他們只能通過一些較為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時候如果家長只會一味的責備自己的孩子,而不去深入探究到底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異常行為,并且?guī)椭⒆右煌トソ鉀Q這個問題,那抱歉,這注定會陷入一個的死循環(huán)!
今天我們請來嗨腦仁愛心團隊的老師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孩子的行為問題。
在游樂場,別的小朋友搭了一個很高的積木,他突然去推倒小朋友的積木,媽媽想拉走他卻不走,還要繼續(xù)搞破壞,只能強行拉走。
專家建議:
我們可以先在家里面給孩子進行練習,孩子和媽媽一起練習:媽媽來搭積木,孩子看著。這時孩子旁邊需要有另一位家長來預防他推倒媽媽搭的積木。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就搭兩塊,搭完之后要馬上強化孩子“小手放好,看媽媽搭積木”的行為。每天進行幾次,直到不需要有另一位家長來預防孩子,逐漸增加塔高的數量直到6塊就可以了,然后我們進行人物泛化,讓爸爸、爺爺、奶奶依次來搭積木。
如果孩子都能夠安靜地看,那我們就進行環(huán)境泛化:帶孩子去游樂場,媽媽搭積木孩子來看。如果孩子能夠很好地看,可以再讓爸爸、爺爺、奶奶來。這個時候還能很好地看,就可以嘗試帶孩子去看其他小朋友搭積木了。
注意:剛開始一定要高頻強化“小手放好”的行為,后期逐漸減少強化頻率。
6歲孩子,非常喜歡搗蛋,喜歡用手碰小朋友、摟小朋友的頭或脖子;午睡的時候喜歡把腳擱在小朋友身上;喜歡用手去推小朋友;或者突然把人家的東西推到地上,搞破壞,看著別人生氣他就高興。
小朋友天天跟老師投訴他,小朋友都討厭跟他玩,喊他“壞蛋”。孩子總是喜歡動手動腳的,引人反感而不自知。
專家建議:
從描述中能看出,孩子總喜歡用手碰小朋友等行為他,首先要確定是不是有多動或者感統障礙的存在,如果有,介入相關的干預訓練就好。如果不是,就要針對這個行為進行干預。
初步判斷,孩子的行為是求關注——
1、做到前事控制,提前給孩子強化,強化好的行為。
比如:手放腿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行強化,“你很厲害,小手放在腿上了”。
2、如果發(fā)生了不好的行為,我們不能對孩子說“你怎么又摟小朋友的頭、又推小朋友了”。
首先就要做到隔離、隔開,不給他任何的關注,包括看著孩子對他說話,然后出現好的行為時,要去強化他好的行為。比如:“你非常的棒,安靜的坐在小椅子上了”。
3、要給孩子講一些社交故事,教他怎么和小朋友互動、做游戲,教一些正確的和小朋友社交的方式。
4、找出替代行為,可以和小朋友說“我想和你一起玩”。
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他總是把玩具放在特定的地點,不讓別的小朋友碰,如果別的小朋友碰了,他就會哭,然后奪走玩具或者打別人。
怎樣可以讓孩子明白這個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讓他學會跟別的小朋友玩?
專家建議:
1、如果是刻板行為——
玩具放在特定的地點,是每次必須放在一個位置,誰也不許動嗎?如果是,這就可能是刻板行為了,家長可能需要隨時注意一下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多做些變化。
比如,今天玩具放這里,明天稍微移一下位置,明天再稍微變化一點,讓孩子慢慢接受改變。
2、如果是逃避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根據您說的情況,孩子獲得關注和自我刺激的可能性不大。逃避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可能性較大。
如果是社交的問題呢,可以先從游戲入手,練習孩子平行游戲的能力。
比如孩子玩托馬斯小火車,另一個孩子也玩托馬斯小火車。如果孩子能夠接受的話,就可以慢慢過渡到合作游戲了,就是您說的這個一起玩的問題。
前期家長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玩,設計一些孩子自己完不成的游戲。比如一列列的小火車,孩子需要你的幫助才能插在一起推著玩,這時候,孩子便不會抵觸和家長的接觸。慢慢讓孩子適應和成人合作玩玩具后,再過渡到和小朋友玩。
在這里,也建議您選一些能力比較好的小朋友,比如謙讓懂事的哥哥姐姐來陪伴他玩會更好。
這是一個進階的過程,需要一步步來、有耐心地陪伴和引導孩子,加油哦。
8歲的男孩,每次一到上課就開始各種踢凳子,掀桌子,打人。
專家建議:
如果孩子只在上課,或者上特定課程時出現以上行為,那么可能是一種逃避的表現。
首先家長應該詳細分析孩子逃避上課的原因,這些原因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課程太難?或是太簡單?與老師關系不好?還是以往上課過程中孩子有過負面經歷?
① 不適應課程
如果是課程本身的問題,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適應課程。
比如與老師溝通,適當降低在課堂上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能夠適應課堂環(huán)境,然后在課下抽出時間幫助孩子一起學習,將學習任務分解成小的單元,逐步攻克。
② 人際關系差
如果是學校里老師或是同學的關系,那么家長應該與學校任課老師進行溝通,仔細辨別是什么事件或是人引起了孩子的具體行為,然后根據具體的事件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幫助孩子疏導情緒,降低之前打人行為的出現。
③ 尋求老師家長的關注
孩子每次產生砸東西、打人的行為,都會得到老師或者家長的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