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您了解大腦嗎? 新生嬰兒在剛出生四個月時,腦部大約有2000億個神經元,可是這些腦神經元彼此間的連結非常稀疏,要隨著寶寶的成長,這些腦神經彼此間才會開始大量快速的連結。 在大約三歲左右時,80%的腦神經會建立連結。在這一時期我們的大腦不僅會進行高速發育,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對于星寶來說,這段時期正是康復的黃金期,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干預,來幫助寶寶塑造腦神經之間的聯系。 ——嗨腦仁
我兒子查出疑似孤獨癥診斷的時候才2歲3個月。現在孩子已經入園一年了,目前表現一切良好。
半年前我們去醫院又體檢了一次,醫生說寶寶現在語言發育良好,行為以及情緒問題已經穩定很多了。
記得那年,孩子突然不會說話......
我和我愛人在南方工作,孩子很少出門。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超市或者附近的公園,也沒上過早教班,小區里同齡的孩子也少,所以他每天能見到的人就是我和他媽媽。
差不多1歲的時候,寶寶會發爸爸媽媽的音了,那時我們只顧得上高興,哪里還在乎什么別的,而且寶寶身體也健康,所以我們壓根兒就沒想過他會生什么病。
但轉眼間,孩子2歲了!
語言方面沒有任何長進,其他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學習五官或者簡單的物品,而我家孩子還是只會發爸爸媽媽的音,不會說其它的。后來,我又發現寶寶對外界的回應也基本上沒有,我和孩子媽就慌了。
我趕緊上網搜索了一下寶寶的現狀,發現居然和孤獨癥的表現高度吻合,擔驚受怕之余我們馬上帶著孩子去了深圳。
診斷的過程比預期要快很多,而且從醫生的態度可以看出,基本上就是孤獨癥了。這樣的結果,讓我和我愛人焦慮萬分,怎么也想不到會在自己身上發生這樣的事情。可家里的老人反倒比較淡定,說孩子還小,也許僅是發育慢,帶回家慢慢教就好了。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一刻都不敢多耽誤。
不試試怎么知道不行......
回來之后,我開始做大量的有關孤獨癥的資料閱讀!我深知,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我比任何人都更有責任和義務來了解我孩子的病癥到底是什么?
我在網上查了許多與孤獨癥相關的文章和視頻資料,了解到孤獨癥并非是字面意思,不是說孩子感覺到孤獨,也不是因為遭受心理傷害而產生的自我封閉,而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疾病,是先天原因造成的。
而有大量的案例證明,孤獨癥寶寶只要早發現早干預,是有很大概率能夠返回社會正常生活中的。
發展障礙領域著名專家鄒小兵教授說:孤獨癥的干預越早越好,6歲以下的干預效果相對更好,如果是程度較嚴重的孤獨癥孩子,能在3歲之前開始干預更理想。
并且小齡兒童由于生長發育原因,他們的自身行為是存在很大變數的。尤其是0-6歲的孩子,腦神經的可塑性是最強的,因此要想后期的康復效果達到理想化,就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在我們本地的康復機構了解到,小齡星寶通過及時的干預,入園率也是最高的。在我們加入的星寶互助群中,多樂爸爸就和我們分享了多樂干預8個月后成功入園的經歷,還和我們分享了很多家庭干預的方法與經驗,著實讓我們對自家寶寶的康復之路信心大增。
于是我和孩子媽在機構康復師的指導下,根據我們寶寶的情況,制定了非常周密的康復計劃。
我們首先給孩子斷了所有的電子產品,從孩子的認知開始一點點的教。除了每周3小時的機構課程外,我和孩他媽輪流進行家庭干預,并且每天晚上我和孩子媽都會輪流給孩子讀繪本,一開始孩子是抵觸的,但堅持總會給人帶來希望。
一個月后,孩子已經可以坐著好好的聽完一小段故事,并且能夠在過程中完成一些小互動。
乘勝追擊,小齡入園
隨著我們康復計劃的逐步推進,孩子的表現也一天天的好起來,從最開始四五個字的短句仿說,慢慢的過渡到長句,也經歷過幾個爆發點,直到后來可以進行主動的言語往來,讓人倍感欣慰。
3歲時,雖然與普通孩子對比起來仍有差距,但已經在正常表現的區間范圍內了。記得那時我愛人問寶寶:媽媽帶你回老家,讓爸爸一個人在深圳好不好?我兒子就說:不!三個人要在一起。
去年9月寶寶就順利入園了,到今年也有一年的時間了。通過老師反饋的視頻,我們看到寶寶在幼兒園的生活比預期中的還要好。他會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也聽老師的話,只是在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還是會跑過去看看,但這不算什么太大的問題。
我之所以選擇記錄這些分享是想和大家說,孤獨癥雖然是一種先天的障礙,并且在現有的醫學條件下沒有完全治愈的可能。但只要我們多關注孩子,能夠早期發現苗頭,然后及時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是可以做到像我這樣讓孩子能夠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的。
對于孩子來說,科學的干預手段,是奠定孩子未來的關鍵基石,只有把地基建造的堅不可摧,才有筑起摩天大樓的可能。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對于孤獨癥的孩子來說,我們就是在和時間“搶人”。作為家長,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千萬不要再糾結孩子的診斷了。只要發現問題,早干預早治療,救孩子,一刻都不能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