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教授點評
當今醫(yī)學越分越細,醫(yī)生管轄的范圍也越來越窄,雖然這有助于醫(yī)生提高對疾病認識的深度,由此也帶來醫(yī)生的視野越來越窄這樣一個不利后果。在當下的醫(yī)療過程中,醫(yī)生只注重“自管”的器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很少有精力或能力去顧及其它臟器的功能和結構變化。而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醫(yī)生面對的不是一個病種,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無論是醫(yī)生還是護士在提供治療和護理時,都應該把服務對象看作一個具有生理及社會心理需要的整體,而不是只重視其生理和病理變化的局部,而這些恰恰對醫(yī)生的知識面、綜合臨床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醫(yī)生不僅要醫(yī)治好患者生理方面的疾病,又應該關注和治療患者心理方面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里表兼顧地全面完成醫(yī)務工作者的醫(yī)療職責。
總懷疑自己生病也是一種病喲
不敢想象在這個“生病生不起,看病看不起”的社會里竟然有人每天吵著嚷著說自己有病,可是大小醫(yī)院的醫(yī)生都明確地告訴他沒有問題,可是依然不太相信,總覺得自己哪里出了什么問題?而且這些人會為此感到焦慮、恐懼、不安!
“懷疑自己有病”是一種病喲,此“病”非彼病。不是身體上的疾病,而是問題出在心理上。這種“病”在變態(tài)心理學上稱之為“疑病”。
一朋友的爸爸特別愛喝水,睡覺總是起夜,有一天他老爸跟人說他得了腎病,于是我朋友就非常緊張,帶老爸去醫(yī)院檢查,可是檢查的結果卻是一切健康,于是一家人心安了下來。可過了幾天,他又對家人說自己是腎病,并且說得“有理有據”,比如說他夜晚多尿,小便有顏色,又是頭暈乏力……都是腎病的癥狀,家人拗不過他,又帶他去了級別更高的醫(yī)院找了專家進行檢查,結果還是一切健康。但這老頭就是不依不撓,在醫(yī)院里吵,醫(yī)生沒辦法就跟我朋友說,可以去心理科問問。
后來才知道,他的一個同學,因為得了腎病去世了,同學聚會時都在討論這個事情,于是朋友的父親接受到了一些心理暗示,回來又百度了腎病的一些知識,又加上性格本來有多疑的因素,就把這些病癥往自己身上靠,就總覺得自己生病了,其實總起夜也是老年人的通病,而小便有顏色也僅僅是可能上火了,頭暈乏力也許是休息不到位,但在朋友父親的眼里,這些都是腎病的癥兆。
疑病癥是軀體形式障礙的一種,核心表現是恐懼和焦慮。所以,針對疑病而言首要解決的還是先幫其消除疑慮,減輕恐懼和焦慮。關鍵有疑病傾向的人要懂得防止疑病的發(fā)生,所以生活中盡量要做到:
1.不查資料,不亂給自己貼標簽
不要上網看一些來路不明的宣傳,不要到處查閱各種資料,這是治療疑病癥的重要原則。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在經常給網友做咨詢發(fā)現很多網友都說自己有心臟病,高血壓,腎功能不全……但等我問他怎么得出來的,都說是自己上網看得,但我看他們的體檢報告卻一切正常,所以不亂給自己貼標簽是一種有效地防止手段。
2.不亂求醫(yī)
終于知道“有病亂投醫(yī)”是什么意思?這里的“病”是疑病。改變四處投醫(yī)問病的習慣。只有確實有某種疾病,才接受必要的醫(yī)學診治。
3.不要太敏感
杜絕經常自我注意、自我檢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習慣。因為人對機體內部的各種信息和各種刺激都有感知能力。感覺過分敏感,就會脫離現實,會把生理的感覺疑為疾病的過程,把輕微的小病體驗為大病、重病。感覺要恰如其分才能準確評價機體的狀態(tài),無根據的擔心疑慮,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誘發(fā)多種身心疾病的導火線。
4.不要過分關注
只要不是器質性疾病,對自己身體上一切功能性癥狀和不適要抱著“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
5.不拒絕診治
對于偶然發(fā)現的確實存在的疾病,要積極診治;對于個人不能克服的疑病癥,建議必要時接受心理咨詢。
補充一個重要的基本定律,若拼命給你開藥或未檢查就推薦你吃藥的人都不是正經醫(yī)生,他們說出來的診斷一定要認真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