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末科舉考試親歷記(末科探花商衍鎏自述)

一、科舉考試由來

科舉考試制度在我國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是封建王朝一個特殊的制度。漢以前用人重在考績德行,鄉(xiāng)舉里選。至六朝尚門第,選舉為貴族所壟斷,而寒士無從進身,人才埋沒,政治紊亂,至隋始試策置進士科。唐因訂為科目,每歲由外縣舉人解省以送京師考試。科目不一,如經(jīng)、史、法、禮、書、算等,皆列為科,兼試詩賦,其最重者為明經(jīng)、進士兩科。

唐太宗謂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是科舉用意,專為籠絡人心,使舍科舉一途,雖有大略雄才亦難以自達。宋、元、明、清守之勿失,至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廢科舉而始結(jié)束,科舉取士遺法并隨之消滅。但如考試,所考的方法,歷代略有不同,唐重詩賦章詞,宋重經(jīng)義,明清重八股文。近日文史資料研究者,以我曾為科舉考試經(jīng)過的人,囑將親身經(jīng)歷和見聞大略述之。我著有《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一書,詳載典章制度,茲則為瑣屑枝節(jié)的經(jīng)歷和見聞,但這個朝代及各處地方,具體情況都有不同,不能以我個人的經(jīng)歷見聞而概其全。

二、幼年讀書準備應試

我生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年),翌年為光緒元年。是時清廷積弱已極,原因則以道光末年的鴉片戰(zhàn)爭以后,民不聊生,引起轟動全國的太平天國起義。事雖不成,而晚清的政治不良,更加暴露無遺,但不知改進,而用科舉為安定人心,痼弊人才的工具,猶謹守如故。我欲求發(fā)跡,自不得不仍走此道路。倘若將此少壯苦學的工夫,學習工、農(nóng)、理、化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科學,何嘗不可以有成?即今思之,十分慚愧。到了今日黨政英明,學皆有用,我尚回憶此朽腐的科舉,似可不必。但回憶與留戀不同,就研究歷史的角度而言,歷史是復雜的,不良的政治措施,亦當寫出,正可與現(xiàn)在對比研究,鑒別好壞。

科舉一事,既行之一千余年,在應試的士子說來,亦不甚簡單。先言我幼年的讀書情況,我六歲開蒙,讀三字經(jīng)、千字文,能背誦及識字較多后,即讀四書。四書為《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因當日考試八股文的題目,均在此出題,而解釋必須依朱熹的注,故讀正文時亦要讀朱注。每日先生將以上的新書口授一遍,即由自己讀熟,翌晨向先生背誦,背新書帶溫舊書,日日讀新溫舊,毫不間斷。且當日教法極嚴,倘背不出,先生要責罰,輕者將薄板打掌心,戒方打頭,甚者用藤條打臀部。

我每晚都要讀到熟而能背方敢睡,是以被責尚少。四書為考試的基礎(chǔ),要讀到滾透爛熟,由頭至尾全部背出方止。四書讀后,繼讀五經(jīng)。五經(jīng)為《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背誦之法,與四書略同,但僅讀經(jīng)文而不讀注。五經(jīng)于考試亦是重要的書,以鄉(xiāng)會試第二場的題目,是每經(jīng)出一題,作經(jīng)文五篇的緣故。我幼年于四書五經(jīng)外,尚兼讀《孝經(jīng)》《公羊傳》《谷梁傳》《周禮》《爾雅》,中間尚帶讀五言、七言的唐宋小詩及聲律啟蒙,學作對句,學調(diào)平仄與十七史蒙本。蒙本是每句四字,每兩句一韻,句句皆有史事以記典故的。各種的書均要背誦。一般讀書還有兼讀帶讀之法,如讀《左傳》兼讀《公羊傳》數(shù)行,帶讀《唐詩》蒙本數(shù)句等。故四書五經(jīng)讀完,而此等書亦隨以讀完。其中尚有一最重要的課程,則是習字。

啟蒙初寫描紅,描紅本子,是印成“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紅色半寸大的字,每半頁三行,每行六個字。令小學生用墨筆在紅字上連續(xù)照描,描熟以后 , 即寫仿格。仿格是將字用墨印成,套在白紙本內(nèi)摹寫,格子由善書者隨意擇字,或?qū)懜裱?,或?qū)懺娋涞?,惟必須楷書,由大而小,大者每半頁兩行,每行四字,每字約一寸半,小者每半頁八行,每行八個字。寫熟以后,即寫小楷。小楷是用印成有紅線的紅直格紙,每半頁八行,每行二十或二十五個字,取法對臨,每日寫數(shù)行,不可間斷。寫就交先生閱看,好者加圈,劣者加杠。以字與考試有關(guān),童而習之,至壯不廢。以上是我十二歲以前讀書預備考試的課程。

試想當日計算的年齡,又是虛齡,照現(xiàn)在說是由五歲到十一歲的孩子,要讀如此多的書,而四書五經(jīng)又要能背熟,略知講解,豈不甚難?其實只要每日皆不廢讀,是可以做到,不足為奇的。那時我家請一位先生教我兄弟三人 , 按年齡大小,每日教新書由四五行起,漸漸加至四五十行。堂兄衍燊最聰明,過目不忘,書讀兩三遍即能背誦如流,我則讀二三十遍不能背誦。我恨我笨,只有將勤補拙,不敢貪懶。衍燊兄無論詩文詞賦,一學即會,作出文字精彩動人,二十歲中辛卯科舉人,翌年到北京會試后還廣州,一病而逝。我母親說:“聰明太過不主壽,不如你笨些的好?!蔽野纸衲辏?960年)九十尚健,我亦八十七歲,真是笨些的好了。尤好在能看見今日的人民翻身,與從前封建時代人民之受壓迫者大不相同?;貞浿链?,又有一股酸咸苦辣舊腦筋的氣味觸動我,使我為之彷徨不安了。

我十二歲以后,學作八股文、詩、賦、策論等。不但要讀八股文、古文、律賦、文選之類,還要看史書如通鑒、四史,子書如莊、老、韓非各種書籍,俾腹中充實,以備作文的驅(qū)遣。概括言之,多讀少讀,在乎自己的用功。十四歲至二十歲的時間,除如上讀書外,皆是走讀從師,以考書院。走讀之師,廣東通稱為大館,先生皆是科甲有文名的人,賃一間祠堂或寺廟中閑屋以招生徒。本人選擇悅服的先生,前往執(zhí)贄。每館學生皆數(shù)十人至百余人不等,先生每日講書一兩小時,以八股文為主,帶講經(jīng)、史、詩、賦、策論,每日三課或五六課,課題八股文一篇,間有試帖詩、律賦、史論。學生作業(yè),即日或明日呈繳于先生評閱,由先生圈點批改,選好者貼堂使眾觀摩。

我在光孝寺讀書最久,印象最深。同時并向各書院考課,前列者有獎金,我是寒士,并可借以資生。書院如粵秀、粵華、羊城等,每月三課,皆考八股文、試帖詩。其他菊坡精舍、學海堂,每月一課,皆考經(jīng)、史、詩賦,不考八股試帖。我每月必向各書院應考,到課期,晨興往書院看題目,回家寫作,傍晚到書院即日交卷。古學的菊坡精舍、學海堂,則限三日或五日交卷。終日仆仆,皆為練習科舉考試的準備,以此白晝甚少讀書的時候,而用功總在夜間,“三更燈火五更雞”,從前以這句話來形容士子的讀書,真是不錯。

三、從生員、舉人到進士

我親身經(jīng)歷科舉考試者十余年,自生員、舉人、進士以至殿試的一甲第三名,或考八股試帖詩,或考經(jīng)義策論,以及考場中的形形色色,皆所飽嘗。茲將科舉名目大綱,分為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而各試內(nèi)亦有連帶而及的考試,分類敘述如下:

(甲)童試:童試為最初的考試,并非盡是兒童,無論年齡大小,童年、壯年以至白發(fā)老人,凡初應試者皆稱童生,亦曰儒童。此名沿自明代,名實未免不符,故后亦有稱為小試或院試者(考官為學院故)。童試次序共為三試:第一縣試,第二府試,第三院試。有一定院試取中的學額,小縣數(shù)名,大縣二三十名不等。應考的人數(shù),小縣數(shù)百人,大縣數(shù)千人??贾两K點縣試取錄者,稱為生員(普通稱為秀才)。

各縣設(shè)有學宮,學宮內(nèi)有教諭、訓導的學老師以教育之。生員是學宮內(nèi)的學生一員的意義。至應考與考試尚有很多手續(xù)。先言縣試:縣官出示考期,童生即向本縣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歲,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歿,己仕、未仕者履歷,取具同考五人的五童互結(jié),與本縣認保廩生的保結(jié),保其實無冒籍(非本縣人為冒籍)、匿喪(有父母死而在三年內(nèi)居喪者)、頂替、假捏姓名。身家清白:非優(yōu)、娼、皂、隸之子孫,方準應考。考官為本縣的縣官。屆試日點名發(fā)卷入場,第一場考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取錄者再考第二場為復試,兩場以后考否聽便,連接共考五場,則兼考詩、賦、經(jīng)論之類,至末場取錄第一名者為縣案首。

續(xù)考府試,考官為本地的知府,所有報名、保結(jié)、考法,與縣試同,至末場取錄第一名者為府案首。然后將縣、府考過的童生,造冊送全省學政考試,學政由京簡放,都以翰林官為之。關(guān)防較為嚴密,以院試取中即為生員,而考生對此亦較緊張。考試前的報名、取保、試卷編號彌封,都與縣府試略同。現(xiàn)將我考試約經(jīng)過言之:我于光緒十六年庚寅( 1890 年)考院試時,年十七歲,早晨四點鐘天尚未亮,由學政親自在考場外點名入場,點名要唱廩保的名字,廩保答保其人后,即往派卷的地方領(lǐng)寫有自己名字的卷,胸前掛一油布卷袋,卷袋正中在場外貼寫好自己的名字,即將考卷平放袋內(nèi),以防折疊與污損。手提考籃,考籃用柳條或藤織成,上有挽柄,作直筒式,四面玲瓏小孔,不許密織,以便可以看里內(nèi)面所放的東西,許帶筆墨干糧,不許夾帶藍本成文。

入場門時,須加搜檢,甚者解發(fā)、袒衣,并及襪履。后已從寬,不過看看考籃,即行放入。卷面印有座位的字號,有堂號,有東西考棚號,按照找得的座位,放好筆墨。點名畢,升炮封門,學政坐大堂親筆寫試題,交書辦用約兩尺高、一尺寬的紙寫成大字,粘于一木牌上面,牌下有長腳,擎游給考生看。考生將題抄下即作文,題為八股文一篇,題目限在四書內(nèi),試帖五言六韻詩一首,即日交卷。學政為翰林院侍講樊恭煦,終日坐在大堂,場規(guī)嚴肅。最苦者座位是連坐長凳的長木案,每一張木案連接約二十余人,面皆向北對住大堂,字號貼在案上,又無閡隔,倘若遇著兩個大胖子坐在一起,則逼迫不堪,幸而我是個瘦個子,尚覺從容。長案若不堅固,坐的人多,常有動搖,謄寫試卷時亦要特別注意。

作文時不許交頭接耳、擅自移動。學政終日監(jiān)視,派人四處巡察,倘有傳遞等弊者究治,犯規(guī)如移坐、換卷、丟紙、喧呼、顧盼、攙越、吟哦者,立即扣考,重則枷示。大小便亦要監(jiān)視,恐其在廁所傳遞之故。我坐的是堂號,在學政監(jiān)視不遠的地方,埋頭作文,謹守場規(guī)。午后三時放門,交卷出場。場外已有家中人來接,如鳥脫籠,歡喜非常。三日后發(fā)案,我大兄衍瀛取第一名案首,二兄衍燊取第四名,我取在第十名,三兄弟同時入學,家中熱鬧起來。我母親喜極落淚,痛我父親已故不得見及。我當時亦甚酸辛,因為我幼年讀的書,皆由我父親圈點。我父親是秀才,屢應鄉(xiāng)試不第,一生教書,當時未有學校,是應聘到人家教其子弟,所謂家塾者。

我九歲那年,曾隨父親到過佛山趙宅附讀,嗣父親以身體多病,辭館還廣州。我家住紙行街蓮花巷,即在巷尾辟地一畝,蒔花種竹,作為花農(nóng),蓋茅屋數(shù)間,取名玉蓮園,攜我在此讀書。所讀的經(jīng)史詩詞,無不詳明講解。約有兩年,讀書最多,長進迅速,父親亦喜我受教。我父親長于音韻,喜歡作詩,刻有《味靈華館集》,指示我作詩作文的方法,不料我十四歲那年的春天父親因病去世。所以想起從父親讀書的情狀,心里十分難過。但是親友來者紛紛,都勉我再求上進,報答父母。

試想當日封建時代,大眾的觀念,對于科舉是如何重視了。旋由學政牌示,定于某日到學政衙門簪花,赴學宮行拜孔子禮,穿的是藍袍、緞靴、戴紅纓帽金頂,簪花披紅,乘轎至學政衙門。學政普遍稱大宗師;在大堂謁見學政后,一群的新進生員,分往各人各縣的學宮。我是前往廣州府學宮的。到門外下轎,入欞星門,走過小橋,小橋兩邊有水一泓,即所謂伴池,入學謂為游伴者以此。謁學老師,由學老師帶領(lǐng)到大成殿,向孔夫子神龕牌位前行三跪九叩禮,牌位寫的是“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禮畢各人乘轎回家,謁祖、拜尊長、尊長各給紅封利市一包。后即出家門,往拜從前受業(yè)過的各老師,至親父執(zhí)輩亦要登門叩頭,家中設(shè)宴數(shù)席款待親友,亦要行禮周旋。到晚客散,因為叩頭太多,兩腿酸楚,疲憊不堪了。以上是我童試情形的一段。

取中生員以后,仍然是要受學政考試的。學政三年一任,到任后第一年為歲考,第二年為科考,除考童生以外,并考生員、貢生等。我十八歲辛卯( 1891年)換了一位學政,為翰林院編修徐琪,其考試場規(guī)紊亂,與樊恭煦大不相同。我考歲考,先考經(jīng)古一場(此場不考者聽),于報名時認考一門,經(jīng)古題分為經(jīng)解、史論、詩賦、算學各類。我是考經(jīng)解的,擇佳者發(fā)榜,我得考取。嗣考正場,為八股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八股題仍限在四書內(nèi)出,我考取一等第三名(分為一、二、三等,故亦謂之考等),得補廩生。廩生每縣有一定的名額,即所謂廩保,來保童生考試者。

徐琪場規(guī)紊亂,考試不遵定章,點名極遲,在大天亮以后,喜年少漂亮的人,不喜年老與貌陋者,點名時上下端詳,手冊上加以暗記,往往點名畢即已傍晚。夜間考試,出場要到后半夜,按定章學政考試時,即日繳卷,不許繼燭,故未出題以前,先有一“不許繼燭”的牌示,我記得考試時,有一場擎此牌出,大家說我們可以交空卷出場了,轟動起來,學政乃令將此牌收去。徐學政于青年的尺度放寬多取,年老或貌陋者,文雖佳亦不取。當時東莞縣有莫伯伊,文筆極佳,而貌極丑,滿面麻斑,縣考時縣官是愛才的,取莫為案首。時人認為以莫的相貌,雖有班馬的文章,徐宗師亦是不取的。到考院試,徐確在點名冊上暗記。但礙于成例,縣案首都得取入學,不得已才取莫伯伊在最末的一名,此事一時傳為笑談。如此的事,不一而足,后來被御史奏參,派兩廣總督李瀚章查復,官官相護,敷衍了事。我年紀甚輕,自己要考,又要作廩保隨同童生考場,日夜都在學政衙門過活,精神身體不得安定,亦極不以徐學政為然。

(乙)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是在省城考的,集全省的生員、廩生、貢生、監(jiān)生以考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有萬壽、登極各慶典加科者曰恩科??脊俣擞杀本┖喎?,均以翰林院官為之,一正主考,一副主考。主考出京由兵部頒發(fā)勘合馳驛,按站而行,不許攜眷,不許游山玩水與接親朋,不許多帶仆從,騷擾地方。約在八月初到省城,關(guān)防極嚴。主考下有房官,大省十八人,中少省以次酌減,最少者八人,廣東為十三人。房官就本省進士舉人科甲出身的州縣官,由監(jiān)臨于場期前三四日考派。

士子的試卷,先分給房官看,擇其以為佳者加批呈薦主考,由主考照中額選定取中。另外用本省巡撫大員為監(jiān)臨,以糾察關(guān)防總管鬧場事務,下設(shè)監(jiān)試、提調(diào)、收掌、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巡綽、供給各官以司其事??计谠诎嗽?,分為三場,每場三日共九日,第一場初八點名入場,至初十傍晚出場,第二場十一至十三日,第三場十四至十六日,入場出場相同。第一場考八股文三篇,試帖五言八韻詩一首,八股題目限在四書內(nèi)出,第一題論語,第二題大學或中庸,第三題孟子。第二場考五經(jīng)文五篇,在易、書、詩、春秋、禮記各出一題,行文仍用八股式。第三場策問五道,問經(jīng)史時務政治,士子將所問者條答之。三場皆由主考出題,印成分發(fā)士子每人一紙。

鄉(xiāng)試場內(nèi)的情形:凡貢院均建于城東,取東方文明之意。廣東貢院在東門內(nèi),拆城后即是現(xiàn)在文明路一帶,現(xiàn)在博物館尚為之保存貢院圖記的碑石有十余通。我曾在此考過鄉(xiāng)試三科。第一科光緒辛卯,第二科癸巳,第三科甲午?;貞浟昵暗泥l(xiāng)試,真有黃粱幻夢的感想。張之洞做兩廣總督時,將貢院前面拆為一大廣場,辟成馬路,貢院內(nèi)亦將道路修平,可以用一小竹箱,下裝鐵輪四個,箱內(nèi)載考具食物等綽有余裕,用繩牽曳而行,較前時要背考籃而入者,省力得多,所以至今我尚不忘。入場搜檢,向例甚嚴,不許夾帶成文與書籍,以后較寬,不過循行故事且已。

我初應鄉(xiāng)試,忽然大事搜查,人皆不知何故,后來方明白,是張之洞最恨人吹鴉片煙,凡帶有煙槍、煙燈、煙盒等,均沒收,書籍則一概聽便帶入,其有煙癮者,多退場不敢入試,人心大快,我亦為之捧腹。又相傳點名畢,監(jiān)臨有祭旗的事,說用紅黑兩旗麾,呼喊有冤者報冤,有仇者報仇,倘士子于場外有做虧心害命行為者,鬼必到試場索命云。前人筆記所載不少,都是說被女鬼索命者多。其實并無祭旗的制度,不過借以警人而已。我考試那年,亦曾傳隔舍有一人遇鬼,精神失常尋死,由巡綽官將其牽出置于明遠樓下,如何結(jié)果,后不得知,此皆場外的軼事。貢院內(nèi)建號舍數(shù)千間,以備士子住宿,是用千字文編列的,惟天、玄、帝皇等字、孟子名柯字、數(shù)目字及荒吊字不用。

每卷編一字號,如地一號、地二號,往下順數(shù),巷皆向南成排,號舍約百十間,短者亦五六十間,每間隔以磚墻,屋頂蓋瓦,無門。巷內(nèi)行道甚窄,勉強能容二人往來。巷口外墻上大書其字號,并置號燈及水缸。我于點名領(lǐng)卷后,按照卷面的號數(shù)入巷,號舍高六尺,舉手可以及檐,深四尺,寬三尺。設(shè)有號板,舍內(nèi)磚墻東西離地尺余兩尺之間,砌成上下磚縫兩層承板,板可抽動,日間坐下層之板,向上層寫字,夜間除上層之板安入下層,可以伸足而臥,是合則為榻,分則為桌為凳,坐臥飲食皆在于此,煮炊茶飯靠對號墻。每巷撥有號軍數(shù)人,照應士子的飲食。號舍近巷口者較佳,中間次之,巷尾為廁所,若坐號底數(shù)間,臭氣至不可耐。陳祖范《別號舍文》內(nèi),有謂“一日號底,糞溷之窩,過猶唾之,寢處則那,嘔泄昏忳,是為六瘥,誰能逐臭,搖筆而哦”者。南墻根有小溝以通水道,遇雨則濘濕不堪。巷口有柵,士子入齊封柵,禁止出入。柵用疏板留隙,使外可以望見巡查,廣東天熱又多風雨,士子必用油布為簾防護,有時蚊吶嗜膚,熏蒸烈日,尚要夜以繼日作文,如此者為時九日,其苦不言而喻。

但一科不中,下科又來。蒲松齡懷才而困于諸生,謂秀才入闈有七似,“初入場白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歸號舍似秋末之冷蜂,出闈似出籠之鳥,望報則行坐難安,似被系之猱,報條無我,似鉗毒之蠅,弄之不覺,初失志,心灰意敗,大罵司衡無目,從此披發(fā)入山,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進者,定當操戈逐之,無何氣漸平,遂似破卵之鳩,只得銜木營巢,從新另抱矣”,可謂描摹盡致,入木三分。但“歸號舍似秋末之冷蜂”一句,是指北方,若在廣東則改為“似熱鍋上螞蟻”方合。我亦是一考再考的人,考到第三科為光緒二十年甲午( 1894 年),我二十一歲,僥幸中式。

我記得那年九月初九放榜,我與數(shù)友在城隍廟對面的一家酒樓聽榜。寫榜在貢院內(nèi)聚奎堂,主考、房官、學政、監(jiān)臨執(zhí)事各官均齊集,由第六名寫起,全榜寫完,再寫前五名為五經(jīng)魁,第一名曰解元,是沿唐朝士子由州縣解送而得元的意思。寫榜時有探報人,每四五人印成一紙,沿街叫賣。我中第二十四名,得報約在下午三時,返家則報喜者已至,將報條貼于大門外,親友亦多來道喜。我兄衍瀛是科赴北闈鄉(xiāng)試,午前亦得電報中式,兄弟同科鄉(xiāng)舉,我母親甚喜,說:“你們年紀輕輕就中舉,那是你們的本事,你父親積學不中,此是你父親留給你們的。”榜貼在布政司衙門照壁搭就的彩棚,發(fā)榜后次日在布政司衙門大堂設(shè)鹿鳴宴,主考、房官、學政、監(jiān)臨、內(nèi)外簾宮、新科舉人皆與宴。

是科正主考為唐景崇,副主考為王蔭槐,我的房師為安蔭甲,次第入座開宴,歌鹿鳴之章,作魁星舞,不過儀式而已。回家謁祖、拜客、設(shè)席款待親友,與入學時情形略同??珊奘强普昙孜缰袞|之役,喪師失地,而主考唐景崇是臺灣巡撫唐景崧之弟,我曾有詩感嘆之,詩曰:“狂瀾沸海喪師期,深痛恰逢科舉時;淚眼臺澎傷割地,東風吹徹落龍旗?!?/span>

(丙)會試:會試是在北京考的,亦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為正科,加科者曰恩科與鄉(xiāng)試同。會試是合各省的舉人在北京會考的意義,考官簡放四人稱大總裁,同考官十八人稱十八房,其余執(zhí)事各官與鄉(xiāng)試略同,不過名目稍有變易。我中舉后翌年為乙未科會試,是時日本已占高麗,據(jù)奉天省,聲言要攻北京,我母親不欲我去會試,說“你年紀尚輕,何必在兵荒馬亂的時候而赴考呢?以后機會尚多,考少一科有何關(guān)系”。所以我是科未考。

下科為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我母于上年去世,丁憂三年又未能赴考,嗣即逢庚子八國聯(lián)軍之變,辛丑會試復停考,直至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方補行會試,而北京貢院被聯(lián)軍焚毀,因改在河南開封考試。我是年正月在廣州乘海輪到上海,轉(zhuǎn)乘長江輪到漢口,即赴河南。是時鐵路通至信陽州,距開封尚有七站,須改坐騾車,每日行一站,每站約百里,早行夜宿,仆仆風塵,又是一番滋味。途經(jīng)某縣平原,見地面有窗,問之才知是窯洞民居。及近開封約二十里,歷經(jīng)黃河大壩,壩甚寬廣,且有在壩上結(jié)茅而居者,過一壩必有坦途一段,遍種莊稼,三五里一壩,接連至開封城外為止,近城的壩底已高過開封城樓,一遇決口,其害可知。

到開封住廣東會館,當日河南尚用五兩十兩的元寶,與有孔的制錢,間用銀毫及大銀元,每一銀元可易制錢八百文,購物以制錢為主,物價低廉至極,三個制錢買雞蛋一枚,有時五個制錢買兩枚,是一銀元可買雞蛋二百八十個,又一銀元可買三十多斤豬肉,其他物價可以類推,我們廣東人至為驚奇。場期在三月初八日至十六日,分為三場,共考九日,其點名入場出場等與鄉(xiāng)試略同,但是三場的題目與前迥異,因光緒二十七年辛丑秋闈以后,廢八股文試帖詩,改為第一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試外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試四書義兩篇,五經(jīng)文兩篇,均不準用八股式,并廢謄錄,以士子原卷送考官評閱,但仍彌封。是科我兄衍瀛中式,并入翰林,我未中在北京教書。

光緒三十年甲辰科(1904 年)三月我由北京再到開封應會試,四月初十放榜,我中式第一百二十九名貢士,年三十一歲,是科大總裁為裕德、張百熙、戴鴻慈,我的房師為蕭榮爵。中式后即在北京應殿試。

(?。┑钤嚕旱钤囅蚶秊樗脑露蝗眨蚋脑诤幽蠒?,恐士子不能 時趕到北京,遂展期在五月二十一日殿試。殿試之先尚有復試一場,殿試派讀卷宮八人,是科為大學士王文韶、鹿傳霖,尚書陸潤庠、張英麟、葛寶華、陳壁,侍郎李殿林、綿文。我于五月二十一日黎明,穿常朝服入東華門至中左門,聽點名領(lǐng)卷,送場者至此為止。我背起考箱至保和殿,殿廷所備試桌,式如炕幾,高僅尺許,盤膝趺坐于地氈之上以事寫作,試士皆所不慣,于是多自攜考桌,其制用光面細布蒙薄板,以鐵條為活四柱,納于板背,折疊成片,支起扣于套環(huán),即為一桌,較內(nèi)廷所備者稍高,以藤筐盛布箱,貯考具及其他應用品。

入殿隨意擇坐,但殿宇森嚴,先至者多踞前排,后排陰暗不能辨字,后至者多遷于殿前廊下。策題頒下約在辰刻,至中和殿階下跪接,每人一張,策題用黃紙印刷,領(lǐng)題后還保和殿就座對策。殿上均黃絨地衣,下襯以棕薦篾席,正中設(shè)御座,丹陛三級,加以五彩蟠龍地衣,禁止吸煙。乾隆以前,皇帝多御殿考試,道光以后未親臨,派親王為代。發(fā)策四道,即日交卷,不許繼燭,策文最短以千字為準,卷為八開,每開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寫足約兩千字。道光以后注重楷法,卷紙七層,厚不易寫,書寫時間,占大半日,限于時刻,為文不暇構(gòu)思。我于傍晚出場,將卷寫足,謂之七開半,工楷圓滿,無一脫漏的字。我兄衍瀛于收卷官處見我的卷,謂為滿意。

二十二日讀卷大臣在文華殿公同閱卷,閱定將前十本于小傳臚日寅刻進呈候欽定,有依進呈次序而發(fā)下者,有移易次序而發(fā)下者,我卷即是進呈時為第四,而欽定改為第三的。二十四日為小傳臚,凡應殿試者,是日黎明穿常朝服至乾清門外階下聽宣,讀卷大臣立御階上,執(zhí)黃紙名單,高唱某名,和者以次傳唱,第三唱至我名,由隨入親友代系忠孝帶于腰間,帶用白綢為之,其意是以后入仕即當盡忠。前進序立,十人唱畢排班。光緒帝御養(yǎng)心便殿,讀卷大臣將引見名牌入呈,鴻臚寺官引十人跪丹陛下正中,背奏履歷,臣某名某處人,年若干歲,以次背畢,引出而退,歸遇報喜人來,例于鼎甲門前貼一紅聯(lián),曰:“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倍迦赵谔偷畲髠髋F受賀,典禮隆重。

是日晨設(shè)鹵簿法駕于殿前,設(shè)中和詔樂于殿檐下,大樂于太和門內(nèi),彩亭御仗于午門外。并設(shè)黃亭二:一在殿內(nèi)東楹,一在丹陛正中,王公大臣侍班,新進士朝服,戴三枝九葉頂冠,按名次奇偶序立東西丹墀之末。屆時禮部堂官詣乾清門奏請光緒帝禮服乘輿,引入太和殿升座,奏韶樂,階下司禮者鳴鞭,皮鞭長丈余,鳴時飛舞回旋,響徹云霄,如是三次。鳴鞭畢,大學士于殿東黃案將黃榜捧出,置丹陛正中的黃案,奏大樂,宣制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五月二十一日策天下貢士譚延闿等二百七十三名,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傳臚官唱第一甲第一名劉春霖,引出班就御道左跪;第二名朱汝珍,引出班就御道右稍后跪;第三名商衍鎏,引出班就御道左又稍后跪,每名皆連唱三次。

嗣唱第二甲張啟后等若干名,第三甲張鴻等若干名,僅唱一次,不引出班。唱時以次接傳,上語下曰臚,所以謂之傳臚。唱名畢,奏樂,朝賀,大學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進士皆行三跪九叩首禮。禮畢,禮部尚書奉黃榜承以云盤置彩亭內(nèi),導以黃、綠鼓吹,由太和中門送至東長安門外彩棚張掛。黃榜謂之金榜,俗言“金榜題名”者以此。金榜蓋用皇帝之寶,另寫一小金榜進存大內(nèi)。光緒甲辰科的小金榜現(xiàn)尚陳列于故宮博物院中。傳臚后再頒上諭:第一甲第一名授職翰林院修撰,第二、第三名授職翰林院編修。普通稱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按唐制赴禮部試者須投狀,故殿試第一稱為狀元,第二名喻榜中雙眼,故稱榜眼,第三名探花之稱,則以唐進士杏園初會謂之探花宴,以少俊兩三人為探花使,亦曰探花郎,同諸進士游園以折取名花,后始專以第三人當之。又相傳有狀元騎馬游金街之說,是始于宋時第一人及第給金吾七人清道而來。

我與劉朱共三人是日隨榜亭至東長安門內(nèi),順天府府尹已于此處結(jié)彩棚相迎。棚內(nèi)設(shè)長案陳列由禮部頒給的金花綢緞袍褂料等,府尹為三人進酒簪花披紅,備馬三匹,親送三人上馬,由午門中道而出,用鼓樂執(zhí)事狀元榜眼探花及第的彩旗腳牌引路前導,出午門后轉(zhuǎn)向東城北行至新街口順天府尹衙門赴宴。署內(nèi)外列隊鼓標迎送,府尹出迎,三人下馬登堂,樂作開宴,于大堂南向設(shè)三席,一甲三人每人一席為客席,北向一席為順天府尹主席,就座舉酒即起,禮畢送三人上馬,用原鼓樂彩旗牌仗引道,經(jīng)地安門外,由西城出正陽門至南城,四城俱遍行,所謂騎馬游金街者殆此。榜眼探花送狀元劉春霖至直隸會館歸第,次榜眼探花歸第。

我與朱汝珍皆廣東人,遂同至粵東會館。是日會館演戲客,同鄉(xiāng)京官皆到,請是科會試大總裁房官,及復試殿試各閱卷官。二十六日為恩榮宴,相沿稱為瓊林宴,是日新進士赴禮部筵宴,派親王一人為主席,從前閱卷官各人俱到,酒食豐盛。至光緒末造,形式而已。于禮部大堂設(shè)席十余桌,果肴皆出裝飾,粗瓷竹箸,極為簡陋,是科派恭親王為主席,倥傯一坐,即起立出門,新進士亦同時而出。向來有搶宴之風,閑人爭進,將宴席的盤碗杯箸搶奪一空,瓷器墮地聲,笑話喧嘩聲,一片紛亂。此風不知始于何時,而宮廷各宴亦聞有之,當由來已久了。殿試后尚有朝考進士場,則是將全榜進士分用為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內(nèi)閣中書、即用知縣四項。朝考考卷分為一二三等,以定授官的考試,不再詳述。

附說考試的八股文

科舉用八股文以為考試,自明至清行之五百余年,八股文三字人習聞之,究竟如何是八股文,茲為簡單的說明,俾讀者得以略悉其梗概。八股文源流,是由宋代王安石罷唐代取士的詩賦帖經(jīng),改用經(jīng)義考試而來的。經(jīng)義近于論體,文散而流暢,不盡對偶;八股則不然,必要相對為文。

體裁是起二比、中二比、后二大比、末二小比,合成一篇,故八股亦稱八比。其每二股中,出股與對股,句數(shù)多少俱要一樣相對成文。但在八股文前的開端,須有破題二句,承題三四句,起講十句上下,起講后有領(lǐng)題三幾句,以下方是八股。而起二股完,有出題,中二股完,有過接,后末股完,有落下。其出題、過接、落下皆是用散文數(shù)句于其間,將八股連合以貫串之者。八股文尤有一特殊的規(guī)律,則是起講開始,用且夫、嘗思、意謂等字以入口氣,以下八股同之。所謂入口氣者,則四書內(nèi)題目為何人的話,即要作何人的口氣,如孔子或其弟子所說,可以說是代圣賢立言。倘是陽虎、齊人妻妾、王孫賈之流,亦要模仿他們的口吻以為文,不可不謂滑稽。

焦循云“八股文入口氣代人論說,實原于金元的曲劇,劇一開頭有引子,等于八股文的破題、承題、起講。曲劇的套數(shù),等于八股文起講后的起、中、后、比,曲劇套數(shù)中有賓白,等于八股中夾入的領(lǐng)題出題段落等”。我以其說比擬得十分恰當。

八股文為歷史的糟粕,毫無用處,舉出以知從前讀書人埋沒其中的可憐。八股文為世詬病不止一日,明末朝士書憤,有“斷送江山八股文”的話。又有以大簡書于朝堂日:“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晚生文八股頓首拜?!逼鋾r太息痛恨于八股文如此,清猶行之以至亡而止。徐靈胎有刺時文(即八股文)道情云:“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便是圣門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臂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的晦氣。”淋漓痛快,盡道八股的空疏。又有嫉八股文陋劣油滑相尚,不知改變,等于盲從,繪為八瞽圖以譏之者。圖作瞽者八人,或題詩,或作字,或鑒賞古玩,或品評法書名畫與調(diào)琴弈棋,目既不見,毫無所得,猶此八瞽者的無知妄作,可謂痛切。后來八股亦有作六股或三四股者,究之捱板則同,喻人迂滯死守挨法、不知應付事物變化者為八股先生,毛主席曾有黨八股的話,其意殆亦為此。我著的《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七章有較詳?shù)挠涊d,倘取而閱之,更得明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代高考從啥時開始都考些啥
清秘述聞三種(全三冊) 法式善 (電腦藏書)
科舉制度最后一個探花, 咦,怎么不考八股和試帖詩了?
合作學習 自主探究 唇槍舌劍 辯論創(chuàng)新----我教《明朝·科舉制》
古(清)之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科舉制度的歷史發(fā)展演變和影響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克东县| 大英县| 阿克苏市| 灌南县| 应城市| 常熟市| 崇仁县| 苍梧县| 余姚市| 临武县| 墨江| 万载县| 昂仁县| 衡水市| 多伦县| 郯城县| 泰兴市| 光泽县| 广昌县| 云梦县| 东台市| 孟连| 班戈县| 余庆县| 建水县| 什邡市| 瑞昌市| 邮箱| 彭州市| 安溪县| 苏州市| 陇南市| 长岭县| 贺兰县| 千阳县| 徐闻县| 巨野县| 渭源县| 翁牛特旗|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