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義
識形
識用
掃葉林風后,拾薪山雨前 出自 孟貫 《寄張山人》
編外鏈接
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螭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吏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極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代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shù)的終極,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元明清各代農(nóng)民政權(quán)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于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鐫刻的印章已與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綴作用,為書畫家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于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zhuǎn)流麗,產(chǎn)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印,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