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運動過程中,脊柱就像一個支撐我們身體不倒的旗桿一樣,會承受外界各種力量,包括壓力、剪力、旋轉力的影響。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享受現代便利生活的同時,很多不良生活方式也加劇了頸腰椎的勞損,如繁重的學習和工作,長時間的伏案學習及使用電腦、乘車、高枕、軟床等諸多因素,都使人長時間保持單一姿勢,容易發生肌肉韌帶疲勞,從而加速脊柱疾病的進展。現在小朋友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及體重普遍增加也會促進脊柱疾病的發生,從而造成駝背、脊柱側彎,甚至腰椎間盤突出,擠壓神經導致腰腿痛等。
一般來說,兒童常見的脊柱疾病有:脊柱側(后)凸畸形、強直性脊柱炎、駝背、脊柱結核或腫瘤、脊髓損傷等,其中較常見的便是脊柱側凸畸形。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青少年中脊柱側彎的發病率高達15%以上,脊柱側彎可大體分為先天性脊柱側彎、特發性脊柱側彎、退行性脊柱側彎、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彎等,其中特發性脊柱側彎約占85%,青少年絕大多數屬于這一類型。雖然很讓人沮喪的是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真正病因,但發生脊柱側彎后,坐立姿勢不當卻可能會加重病情進展。
由于我們的粗心大意,“脊柱”病倒了,可我們還想讓他繼續工作,支撐我們沉重的身體。于是他便覺得“委曲”極了,甚至失去了“一直”向上生長的動力。誰生病了不想躺下來好好休息呢?對脊柱本身而言,如果我們不好好保護,長期處于一種錯誤的姿勢或體位,就會引起脊柱本身和脊柱兩側的受力不平衡,最后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固定下來,讓脊柱患上側彎畸形或駝背等疾病,如果cobb角>20°,就會影響兒童的身高發育和出現腰背疼痛的癥狀。
cobb角:是衡量脊柱側彎角度的一個標準,即以上下彎曲最頂端的兩個椎體下緣所成的角度 "脊柱”病倒了,除了“想長長不高”,還會嚴重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哦!比如說,脊柱側凸時可以在凹側產生骨刺,壓迫脊髓或神經,引起截癱或椎管狹窄。而對脊柱周圍組織來說,cobb角大于100°的病人會引起限制性肺病,同時側彎可影響胸廓發育,壓迫心肺,進而引起心肺功能障礙或衰竭;剃刀背、駝背、骨盆傾斜、胸廓不對稱、雙肩不等高和雙下肢不等長等也是脊柱側彎的常見外觀畸形。雖然有句古語說“人不可貌相”,但現實生活中,外表常常是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想想看,如果你自己出現了脊柱側凸畸形、駝背等外觀問題,顯得很“特別”,會不會覺得自卑、羞澀而害怕和別的伙伴一起玩耍呢,長此以往還會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自閉的病態性格哦,嚴重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 脊柱側彎早發現很重要,因為只有早發現,才能早預防、早治療嘛。小孩子發生脊柱疾病以脊柱側彎最為常見,而早期的脊柱側彎引起的外觀異常并不明顯,尤其是穿著衣服時更不易察覺,所以在給小孩子洗澡或是當他們穿著較少時可以觀察有無如下脊柱側彎現象:領口不平,一側肩膀比另一側高;女孩雙乳發育不對稱,左側的乳房往往較大;一側后背隆起;腰部一側有皺褶;一側髖部比另一側高;兩側下肢不等長等。此時可以給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檢查,如用手觸摸脊柱的棘突觀察是否在一條直線上,或是讓孩子立正后向前彎腰觀察后背是否對稱,如圖所示。如果經過簡單的檢查,您發現孩子有異常,應該立即到醫院去檢查。
但實際生活中,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脊柱側彎后非常緊張,甚至不知所措,常常到處亂投醫,有補鈣的,有推拿按摩的,有自作主張戴支架背心的,總之,聽說什么方法有用,就帶孩子去嘗試治療,結果收效甚微。 為了方便確診治療,醫學上我們對脊柱側彎的定義是指,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向側方彎曲并伴有椎體旋轉和矢狀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減少,這是一種立體的畸形,應用Cobb法測量站立位脊柱正位X光片的脊柱彎曲,角度大于10°稱為脊柱側彎。
家長要切記,不是發現了側彎就要馬上手術治療,發現側彎到手術之前要有一段觀察期,家長和醫生共同監測側彎變化的速度和彎度的加劇程度,只有側彎超過40°角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大部分彎度增加不快或停止彎曲的患兒完全可以不用手術治療。
除外那些必須接受手術治療的小朋友(如脊柱側彎超過40°),目前臨床上還有許多保守治療脊柱側凸的辦法。
一、矯正體操療法
矯正體操對脊柱側凸的治療作用原理是有選擇地增強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如腹肌、腰大肌等,使兩側的肌力平衡,并牽引攣縮的肌肉、韌帶和其他軟組織,以達到矯形目的。矯正體操對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類型的脊柱側凸有不同的效果,特別對少兒或青春前期輕度特發性側凸、可屈性好尚無明顯結構性改變者,體操療法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對結構性改變明顯及先天性側凸則很難單獨通過矯正體操矯形,需與其他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支具治療配合應用。跟著下圖一起做校正體操吧!二、電刺激療法
目前常用的電刺激多為雙通道體表電刺激器。兩組電極分別放置在側彎凸側的體表特定位置,兩通道交替輸出的矩形電刺激波,使兩組椎旁肌輪替收縮與舒張,而使側彎的脊柱獲得持續的矯正力,以期達到防止側凸加重的目的。較好的適應證是年齡較小且可屈性較好的cobb角40°以下的特發性側凸及神經肌肉型側凸。三、支具治療
支具治療方法是非手術治療中最主要和最可靠的。一般包括傳統支具和動力性矯形帶支具,兩者均可防止側凸加重,但前者的缺點是治療時患兒不能正常運動。支具治療可有效地控制早期脊柱側凸的進展,特別是對輕型特發性側凸,可以避免手術或減輕手術患者側凸的嚴重程度。通常適用于Cobb角20°~40°之間的輕度脊柱側凸、嬰兒型和早期少兒型的特發性脊柱側凸,而不適應于Cobb角>45°的未成熟的脊柱側凸,對生長發育成熟者,支具治療效果差。 對于輕度側彎,一般先保守治療,佩戴矯形支具,定期復查脊柱光片,監測側彎的進展程度和速度。10°以內的脊柱彎曲只需要定期觀察即可。對于大于10°小于40°的青柱側彎可以佩戴支具進行矯正并預防側彎的進一步發展。一般來說需要佩囊到18歲,孩子的骨骼發育成熟后才可以去掉支具。
青春期前的兒童,如果側彎的度數接近40°,脊柱的柔韌性較好,是手術矯正的最佳時機,進入青春期后身體發育快,側彎度數進展迅速,脊柱側彎度數增加,手術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對于側凸角度在40°以上,并且支具治療不能有效控制側凸進展,外觀畸形顯著,軀干失平衡的患者,則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越早越好,以免延誤病情。對于有半椎體畸形的孩子,特別是已經出現脊柱側彎,越早手術越好,甚至在1歲內就可以手術矯正。 剛做完脊柱側彎矯正手術的兒童術后需要佩戴支具至少3個月,平時盡量避免長時間坐位,同時要加強營養,促進骨組織的再生和傷口早日愈合。佩戴支具期間如果感覺不舒服的話,隨時咨詢專科醫師。3個月后門診復查全脊柱X光片,確定是否可以去掉支具。 一、向解放軍叔叔學站立
學生起立、排隊放學、升旗時,有歪頭、弓背、叉腰的,有兩手插入衣袋、身體依靠物體的,還有的站立時身體不停晃動的。從醫學角度上說,養成這樣的不良習慣容易損傷脊柱和肌肉,引起肌肉勞損、軟組織損傷、駝背、脊柱側凸或椎間盤突出等疾病。
現在,我們就看看標準的軍人站姿是什么樣的吧一一從正面觀看,要全身筆直,精神飽滿,兩眼正視(而不是斜視),兩肩平齊,兩臂自然下垂,兩腳跟并攏,兩腳尖張開60°,身體重心落于兩腿正中;從側面看,要兩眼平視,下頜微收,挺胸收腹,腰背挺直,手中指
貼褲縫,整個身體莊重挺拔。為了維持較長時間的站立防止過度疲勞,可稍微休息,在標準站姿基礎上調整腳姿變化:①腳分開,兩腳外沿寬度以不超過兩肩的寬度為宜。②以一只腳為重心支撐站立,另一只腳稍屈以休息,然后輪換。
良好的站姿會展示出一種朝氣蓬勃、精神飽滿的感覺。二、跟司儀阿姨學坐姿
上課時許多同學坐姿很不雅觀,除了因學業繁重,喜歡趴在桌子上寫作業的,還有翹二郎腿、腳敲地面、兩膝分得很開、腿伸得很遠、起坐過猛弄得座椅亂響等現象。我們老祖宗就說過“站如松、坐如鐘”
坐姿的標準:
(1)正確的坐姿是身體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二處,上身保持正直,兩手自然放于兩膝上,兩腿平行,與肩同寬。 (2)胸部自然挺直,立腰收腹,肩平頭正,目光平視,女生著裙時雙腿并攏,斜放或平直放,雙手自然擺放在腿上。
(3)與人交談時,身體要與對方平視的角度保持一致,以便于轉動身體,不得只轉動頭部,上身仍需保持正直。
良好的坐姿,既體現形態美又展現
了行為美。坐的姿勢不對,不但有損外在形象,而且容易疲勞,使我們的肌肉、骨骼產生勞損,形成頸椎病、脊柱側凸畸形、駝背等。所以,學習的空隙多做伸頸運動,經常聳肩、活動腰背,注意鍛煉身體、勞逸結合。
三、向唐僧師傅學臥姿
我先問問在認真閱讀的小朋友,平時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呢?——喜歡躺在床上看漫畫、趴在沙發上看電視或吃零食、俯臥睡覺等,結果一會兒便腰酸背
痛、脖子不舒服,早上睡醒時還感覺沒
精神、四肢酸軟、上課犯困,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的“臥姿”不佳導致的,
譬如說俯臥睡覺容易呼吸不暢、壓迫心臟,頸部向側面扭轉使頭歪向一邊,造成身體缺氧、頸肌受損等。現在我們就回顧一下電視中唐僧師傅睡覺的情節:右側臥位,右手枕在右耳下,背微弓,雙腿屈成直角,左臂自然放松放在大腿上,呼吸均勻,顯得平和安詳。醫學認為:正確的睡覺姿勢應該是向右側臥,微屈雙腿。這樣,心臟處于高位,不壓迫;肝臟處于低位,供血較好,有利新陳代謝;胃內食物借重力作用,向十指腸推進,可促進消化吸收。同時,全身處于放松狀態,呼吸勻和,心跳減慢大腦、心、肺、胃腸、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氣供給。
另外,由于小朋友的脊柱還沒發育完全,不要給孩子買尼龍絲繃床和太軟的席夢思床,應選用棕繃床、木板床,以維持脊柱的平衡狀態,保護孩子脊柱健康成長。
四、跟空乘姐姐學走路
不同于模特稍顯夸張的步伐,空乘姐姐的步調顯得更加輕柔美麗,良好的走姿更能表現一個人的風度、風采和韻味。
我們就來欣賞一下空乘姐姐們訓練走路時的標準吧! 左腳向正前方邁出約70厘米,按照先腳跟后腳掌的順序著地,同時身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聚攏,拇指貼于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后自然擺動,向前擺時肘部彎曲,小臂自然向里合,向內稍向下,拇指根部對準衣扣線,并與最下方衣扣同高,距身體約2厘米,向后擺臂時,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8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6~122步。
五、向運動員哥哥學跑步
跑步是非常健康而便利的一種鍛煉方式,幾乎每個人都會,不需要特別的技巧,這還有什么要學習或注意的嗎?恐怕很多小朋友這會兒都在這么想吧,那么,我就問了:那你有沒有覺得有的人跑得看起來很輕盈、姿勢很美,譬如運動員,而有的人跑起來看著很笨拙,甚至手腳不協調呢?
生活中存在這樣問題的大有人在,不但外觀不好看,這樣跑步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如容易拉傷肌肉、崴腳、摔倒引起骨折、脫臼、脊柱損傷等危險,達不到預期的運動效果。現在我們就聽運動員哥哥講解一下跑步的注意事項吧。
(1)跑步低頭:有的人跑步時愿意低頭。這種姿勢就不正確。跑步時要保持頭和肩膀的穩定,盡量讓頭朝著正前方,除非道路不平,否則不要低頭,兩眼要注視前方,不能窩胸,要把胸打開。
(2)手臂擺動幅度大:有人跑步時手臂擺動幅度很大,似乎可以鍛煉到手臂,不過大幅度的姿勢并不正確。正確的應該是左右動作幅度不要超過身體正中線,保持手臂的放松,肘關節大約呈90°角。
(3)上身挺直:有的人在跑步機上跑步時,上身挺得直直的。這樣其實也是不對的。跑步時,腰部要保持自然的直立,但不能過直,而且要保持身體前傾狀態。前傾狀態可以減輕膝關節的重負,減少運動傷害,而且還能保持較高的動力。
(4)步伐大:有的人跑步的步伐特別大,小腿伸得特別遠。這樣也是不正確的。因為,步伐太大,就會用腳跟著地,對骨和關節有損傷,正確的應該是用腳掌著地,這樣可以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不會損傷到骨骼。
一雙好鞋對于跑步效果也有很大影響。對于正常腳型,選擇減震功能好的鞋子;如果是扁平足,那么應該選擇穩定性和彈性很好的鞋子;而對于足弓很高的人來說,就應該選擇輕巧型的。
另外,少年兒童脊柱生理彎曲較成人小,緩沖作用較差,故不宜在堅硬的(水泥、瀝青等)地面上反復進行跑跳練習。長時期在堅硬地面上練習跑、跳,會對下肢骨的骨化點產生過大和頻繁刺激,易引起過早骨化或骺軟骨的損失,從而影響骨的正常生長發育。還要注意的是,對孩子喜歡跑步的場所做一次安全檢查,如道路是否平整,有無鐵鉤、石頭等雜物,是否適合兒童奔跑,看附近窨井蓋是否都完好,附近有無暴露的電線,附近是否有建筑工地,該建筑工地是否是封閉式施工。對可能對兒童造成有危險的地方,一定要告知兒童注意繞行。
看似平常的一項最基本的運動,其實有許多科學性在里面,如果平時鍛煉不注意,是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而且即使你跑到體力已經消耗殆盡,也沒什么健身效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