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示意圖。左側紅線為富地坑古道,右側紅線為嶂下古道,中間灰線為蓮花山脈山脊線
清林說:“東江看到古道,就像見到美女那么興奮。”話雖糙,不過想想還真是那么回事。的確,我對古道情有獨鐘,走在古人走過的古道上,腦海里如同放電影一般,想象著古人在這古道上川流不息地穿行。走在古道上,我期待與古人來一次“艷遇”。
三月底的時候,我與同伴走過從惠東白盆珠鎮富地坑村上山,翻越蓮花山脈到海豐的富地坑古道。在山脊上遇到一位從海豐山腳村莊上山采野生茶葉的老鄉鐘大哥,他說:這條古道從山坳到海豐那邊的山腳,也是石階古道。由于那次我們是自己開車去的,只能原路返回,沒時間走通海豐一側的古道。但是心里總是念念不忘,想著找時間走通這條古道。
五月上旬,再次約了兩位山友,從海豐這邊走通富地坑古道。我們從海豐埔仔村開始出發,在嶺下村再次遇到上次采茶的鐘大哥,真是有緣!他熱情邀請我們進他家喝茶,我們因要趕時間上山,就婉拒了。
從嶺下村開始上山。五月的天氣已經十分炎熱了,爬沒多久,已是汗流浹背,氣喘如牛。幸好本山有兩處山泉水可供補水,洗把臉,涼,爽!天熱消耗體力大,走一段就要歇一會,從山腳到山脊的埡口,大約五公里路,居然走了四個半小時。想起采茶的鐘大哥那天說他只要走一個多小時,心里只能說一個字“服”!
同一座山,兩側的山形、植被都各不相同。上次走的是靠惠東一側,山路較為平緩,樹木茂密;而靠海豐一側則坡度較陡,可能是海邊風大,樹普遍不高。正因如此,靠惠東那邊因為樹木茂密,地上見不到什么陽光,沒怎么長草,因此古道更加明顯;而海豐這邊樹木不高,地上長滿雜草,古道給遮擋大半,看上去就沒那么明顯了。
到了山脊的響石埡,如果沿古道往惠東方向下山,就到了山腳的富地坑村。因為上次走過,這次就不重復了,我們沿山脊右轉,翻過卡子棟山峰,下到另一邊的埡口——三坑凹。這里又是另一條翻越蓮花山脈的古道——嶂下古道,嶂下古道從惠東白盆珠嶂下村翻山到海豐埔仔村,前幾年我們曾經走過。
嶂下古道和富地坑古道同樣翻越蓮花山脈,呈“倒八字”形狀,北側惠東這邊的起點嶂下村和富地坑村相距較遠,南側海豐這邊起點埔仔村和嶺下村相鄰。嶂下古道翻越的埡口三坑凹,海拔830多米,富地坑古道翻越的埡口響石埡,海拔較高,有980多米。
相對而言,嶂下古道修得更好,石板更寬更平整,看得出嶂下古道的工程量更大,我想當年嶂下古道走的人會更多吧。我們沿嶂下古道下山返回海豐埔仔村,可惜的是古道在半山就被修水電站的機耕路挖斷了,到了半山的水渠就只能走機耕路下山。
這兩條翻越八九百米海拔的古道,是古代連通海豐沿海與惠東山區的重要通道。這些翻越山脊的古道相當陡峭,無法推車,甚至連馬匹都走不了,只能靠人的雙腿走。今天我們背著雙肩背包,包里只需裝著水和食品,再加部相機頂多十來斤重,都走得半死不活。我難以想象,在古代人們還要挑著沉重的擔子,長途跋涉,翻山越嶺,是怎樣的情形?
古道兩旁有不少楊梅樹,都特別的大,有的看上去已上百年。看得出是人們特意保留下來的,為的是楊梅成熟時,可供路人采摘解渴。如今,古道少有人行,這些楊梅是“寂寞開無主”了。我們有心來到,可是楊梅未熟,一顆顆青青的楊梅果掛在枝頭上,古人是望梅止渴,我們卻只有望梅興嘆了。
上圖為富地坑古道惠東段
三月底在山脊上遇到的采茶鐘大哥
再次遇見鐘大哥,再合個影
富地坑古道海豐段,大部分被雜草遮掩,只有竹林里比較明顯
嶂下古道惠東段
嶂下古道的埡口——三坑凹
嶂下古道海豐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