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男孩13歲今年初一,開學后厭學,因學科多不適應,脾氣暴躁,和同學老師都發生矛盾,自己表示不想上學了,我很困惑。怎么和他講道理他都聽不進去,天天和他講他就煩,發脾氣,我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才能讓他有改善,看他自己也很難受的樣子,實在是沒辦法,希望老師能幫幫我。
明鏡解析……
當孩子出現厭學情況時,一個是要看孩子學校的人際情況,一個是看父母之間的關系。
初中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雖然上了六年的小學,但是因為學習模式、知識內容、教學風格、同學群體的不同,需要孩子重新適應,而適應階段也需要因人而異。適應階段的孩子需要一件件事去做自我調整,比如晨起,校規,人際,學習內容等,有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了自己有效的學習習慣,這個適應過程就會稍微快點,如果沒有養成學習習慣,就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做自我篩選,也就是先從自己熟悉容易的事開始,比如和同學相處。所以,人際關系出現問題是直接影響學習狀態的,學習效果好的模式一般都是有一個(至少是一個)學習伙伴,互相促進,這個伙伴除了學習方面,還有興趣愛好方面也是可以互相促進的(獨立學習人格的學生除外)。因此,伙伴之間相處融洽,感情好了,感覺就好,學習狀態也會有所提升,反之,方方面面都是不和諧,抵觸的,學習狀態也會下降,這就是初中生需要處理的除了學習之外更重要的事。一旦分心,父母需要介入,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再站在中正的角度解決問題,才可能幫助孩子過渡這個適應期,而這個時期就要以孩子的這個部分為主,少談或者不談學習的事兒,因為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幫助孩子引導的過程中,就涉及到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融洽,甚至是恩愛程度。親子關系大于親子教育,而夫妻關系也大于親子教育。如果夫妻關系恩愛有加,孩子就會在這種愛的氛圍中成長,一切關于成長的問題也都會用愛的態度去解決,這樣的人就很聰明,很善良,很會處理人際關系;而如果夫妻關系是疏離的,敵對的,孩子所看到的人生也是這樣的,而這些爭吵、對抗、武斗就是他的處世原則了,而對于學習的態度怎么可能全心全意的呢?因此,父母雙方先要搭建一個平和而溫暖的生活平臺,去營造一個輕松而快樂的生活氛圍,這種狀態越長久,不但對于夫妻關系是很好的粘合作用,重要的是影響孩子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向、方式和方法,如果這個時期能夠形成一定的模式,對于孩子整個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際發展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很多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也會因此而平穩過渡,減少沖突,消除悲劇。
當孩子出現逆反和排斥現象,只有重新梳理自己和孩子相處方式和互動模式,才能找到一些孩子變成這樣的“蛛絲馬跡”,同時,還要觀察孩子是否對任何事都是逆反和排斥的態度,有沒有例外的事兒,比如玩耍,娛樂。如果孩子對任何事兒都是這種逆反和排斥的態度,這屬于心理和行為異常范疇,需要專業人士輔助;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就需要關注孩子在哪些事情上主動性強,參與性高,娛樂性大,比如玩游戲,那就多去做這些事兒,增加笑容的時候,減少皺眉的時刻。而人一般都是在輕松愉快的情況下可以聽取對方的建議,對于親子關系來說,這就是可教時刻。那么,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更多的接受父母的任何信息,包括父母自己的意見,所以,越是敵對狀態,越說教,雙方的狀態就越差,而關系也就越惡化。關系都處理不好,更不要說別的事兒了,何況是學習呢?這一點父母能注意到,并且能做出來、做到位,對于整個家庭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不要羨慕其他的家庭,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福的家庭卻是各式各樣的,只是父母的一念之間而已。(對于單親、離異、喪偶的家庭結構比較特殊,需要個案才能處理,不在這里擴展描述)。
總結,孩子的任何表現都是對于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的一個信號的提醒,父母需要看到這個信號,并分析這個信號背后的成因,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并及時的給予支持和幫助,而支持和幫助的方向則是和孩子一起來面對和處理這些不和諧的部分,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指責和抱怨,孩子就會慢慢地融入到家庭的互動模式中,才能真正的從父母身上學到自己所需要的生存能力!而做到這些的前提條件就是父母是否真正的能夠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親子關系,而不只是把焦點放在孩子應該是怎樣的,更需要把焦點放在孩子本來是怎樣的,現在是什么樣的,孩子能做到什么樣的,有什么可能性幫助孩子做到自己期望的那樣,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只是,作為父母的你,相信自己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