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容易出現在肥胖且缺乏運動的人群中,具備先天基因遺傳者出現概率也較高。患者特點為高血糖、欠缺胰島素、有胰島素抵抗等。常規癥狀為煩渴、尿頻、不明因素的體重減輕,可能還包括多食、疲倦等。長期并發癥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些并發癥有可能引起失明、腎臟衰竭,甚至四肢血流不暢,導致截肢。
糖尿病的預防策略
注意飲食
注重低鹽、低脂、低糖飲食,減少攝入腌制、油炸食物與甜食,多攝入新鮮蔬果,把控一天的總攝入量。
補充營養素
補充營養素,彌補必需的營養成分提升胰島功能,血糖代謝必須損耗海量營養素,包括代謝血糖、提升胰島素作用率的鉻元素,以及提升胰島素功能活性的靈芝多糖、氨基酸等,補充這些營養素可以顯著改善胰腺血液循環,激發胰島細胞的釋放胰島素效果,顯著提高胰島素對葡萄糖的代謝效果,并且優化糖代謝,減少血清膽固醇水平,調整由于欠缺鉻引起的糖尿病血糖代謝問題。
生活習慣
轉變久坐少動的生活習慣,堅持鍛煉身體,形成每天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天的良好習慣。
控制體重
將體重把控在預期范圍,超出指標或肥胖患者必須把控體重。
進行糖尿病篩查
定期進行糖尿病篩查,檢驗空腹血糖與落實好口服葡萄糖耐量測驗(OGTT)。
2型糖尿病改善
重點可分為短期胰島素加強救治、采用低熱量飲食+運動方法改善體重與代謝手術。其中短期胰島素加強救治無手術傷害、干預時間短暫、安全效果突出,對輕中度高血糖與嚴重高血糖患者均有著突出的緩解效果。
短期胰島素加強救治指的是在生活方式支持的前提下,依靠每天多次(3-4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或者運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胰島素注入,使得血糖迅速符合指標的一類救治策略。落實這一救治計劃過程中必須對胰島素規格開展規范化調整,降低低血糖負面事件的出現,保障患者安全與減少達標時長,通常要求患者住院治療。相較于每天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運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胰島素具備更加突出的改善效果。
哪些患者容易得到改善
較為年輕,年齡低于50周歲更加具備優勢;病程較為短暫,病程<3年是得到改善的最佳階段;體型超標或肥胖,BMI>25,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對于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或者存在顯著高血糖癥狀時可以采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入胰島素救治,借此實現改善為救治目標。基線空腹血糖水準越小,改善概率越高,對于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7.5%-8.9%或空腹血糖8.0-11.0mmol/L,可以謹慎落實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入胰島素救治。換而言之,假如是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處于中青年階段,超重或肥胖,平常大吃大喝等,通過2-3周之間的胰島素加強救治,有可能得到翻盤的機會。
糖尿病逆轉黃金階段
2型糖尿病初期
這一階段患者血糖還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指標。可這一階段的患者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假如不予以救治,勢必會演變成糖尿病。因此,這是落實糖尿病逆轉的最佳階段。國內外研究均表明,對糖尿病初期的群體開展生活干預,相較未開展生活干預的群體,糖尿病發病概率銳減。處于糖尿病初期的患者通常沒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癥狀,所以,建議在常規檢查中察覺出血糖存在異樣時,務必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斷,健全糖尿病相應檢驗。如果察覺自身存在問題,應當及時開展干預操作。
糖尿病最初確診階段
《緩解2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表明,年齡越小、病程越短的糖尿病患者,更加能夠獲得糖尿病改善。這是因為這一階段的患者胰島功能傷害小,開展積極干預救治,包括生活方式干預或者輔助藥品救治,可以落實血糖與胰島功能康復,也能夠降低糖尿病誘發的一系列并發癥。可假如在這一階段不予以關注、救治,等到胰島α細胞功能銳減時,就無法再落實胰島功能的恢復與糖尿病改善了。
總之,不管運用任何一類救治方法,是否得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都必須長時間綜合管控,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順從性與持續自我血糖檢測等。
文丨吳震宇(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
編輯丨李志鳴
校對丨耿 靜
審核丨葉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