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木芍藥、紅芍藥、赤芍藥、草芍藥、臭牡丹根。
〔來 源〕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野生品)、草芍藥P.obovata Maxim.和川赤芍P.veithii Lynch.的根。
〔成 分〕芍藥的根含芍藥甙。
草芍藥的根含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淀粉、粘液質、蛋白質,另含苯甲酸。
芍藥屬植物的根大都含芍藥甙。
〔作 用〕
一、歷代經驗
1.行瘀止痛:赤芍有行瘀作用(此與白芍不同),而赤芍又有止痛作用(此與白芍相同)。 《神農本草經》: “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 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 “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 腰痛”。
2.涼血消腫:赤芍又有涼血活血、消癰腫瘡毒作用。 《日華子本草》: “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暈,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滇南本草》: “瀉脾火,降氣,行血,破瘀,散血塊,止腹痛,退血熱,攻癰瘡,治疥癩”。
二、近代研究
1.解痙作用:芍藥對腹部痙攣所致的疼痛研究報告不一致。近年研究證明芍藥甙對豚鼠、大鼠的離體腸和胃運動有抑制作用,對大鼠子宮平滑肌運動有抑制作用,并能拮抗催產素引起的收縮;甘草之甲醇提取物FM100與芍藥甙有協同作用〔1~3〕。
2.鎮痛、鎮靜及抗驚厥作用:用壓迫小白鼠尾部測定法,芍藥甙與FM100(二者分別腹腔注射),鎮痛作用不顯著,如合并應用則起協同作用。如口服給藥,無論單獨應用或合并應用均無鎮痛作用。用醋酸注射于小鼠腹腔,以扭轉運動作為疼痛指標,芍藥甙及FM100分別腹腔注射或合并注射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芍藥甙有鎮靜作用,與FM100合用能延長環巳巴比妥的催服時間。對電驚厥無拮抗作用,對四氯化氮唑引起的驚厥有抗驚厥作用。芍藥浸膏能拮抗士的寧引起的驚厥〔2、4~6〕。
3.對循環系統的作用:芍藥甙可以引起豚鼠血壓下降,其降壓程度與劑量有關。對豚鼠心臟影響不大,但可使狗冠狀血管流量增加,其效力為罌栗堿的1/20,為亞硝甘油的1/250,并能增加犬后肢血流量。 草芍藥煎劑對離體蛙心,在位兔心呈抑制作用,對蟾蜍內臟血管及離體兔耳灌流能輕度擴張血管〔7~9〕。
4.抑菌作用:赤芍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霍亂弧菌等有抑制作用〔10〕。
此外,芍藥甙有抗炎作用,與FM100表現協同作用,特別在潰瘍病胃酸分泌方面有抑制作用〔11~12〕。
〔性 味〕酸、苦,涼。歸肝、脾、大腸經。
〔功 效〕涼血活血,消腫止痛。
〔主 治〕血滯經閉,疝瘕積聚,癥瘕,
胸痹疼痛,脅痛,斑疹,衄血,血痢,腸風下血,目赤,癰腫瘡毒。
〔臨床應用〕
1.痛經閉經:赤芍常用于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痛經,閉經,月經不調或崩漏等,類似于內分泌紊亂。常配伍當歸、延胡、桃仁、紅花、香附子等活血理氣藥,方例《過期飲》、 《少腹逐瘀湯》。并用治腹內癥瘕,類似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 常配伍肉桂、桃仁、紅花、三梭、莪術等,方例《琥珀散》、 《赤芍藥散》。
2.胸痹心痛:赤芍可用治血滯氣阻所致的胸痹心痛,類似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之心絞痛。常配伍丹參、川芎、桃仁、紅花、瓜蔞等活血理氣藥,方例《赤槐丸》。
3.熱病斑疹:赤芍可用治熱邪入營所致的高熱、神昏譫語,皮膚斑疹等,類似于高熱或感染性疾病之毒血癥。常配伍犀角,紫草,生地黃、牡丹皮等清熱涼血藥, 方例《犀角地黃湯》 (方見犀角)。
此外,尚可用治赤痢腹痛不可忍,多配伍黃柏,地榆等清熱解毒藥,方例《芍藥湯》。并用治癰腫瘡毒,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多入復方中用。
〔用 量〕 6~12克,丸散酌減。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血虛、無瘀滯者不宜用,反藜蘆。
〔附 方〕
1.過期飲(《證治準繩》):赤芍、當歸、川芎、熟地黃、桃仁、紅花、香附子、莪術、木通、肉桂、甘草。
2.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 赤芍、當歸、川芎、延胡索、小茴香、炮姜、沒藥、肉桂、蒲黃、五靈脂。
3.琥珀散(《醫宗金鑒》):赤芍、牡丹皮、當歸、熟地黃、延胡索、三梭、 莪術、肉桂、臺烏、劉寄奴。
4.赤芍藥散(《博濟方》):赤芍、牡丹皮、白茯苓、吳白芷、甘草、 柴胡、 生姜、大棗。
5.赤槐丸(驗方):赤芍藥、槐花、丹參、桃仁、沒藥。
6.芍藥湯(《圣濟總錄》):赤芍、黃柏、地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