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灶心土、灶中黃灶、釜下土、 釜月下土。
〔來 源〕為久經(jīng)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土塊。
〔成 分〕主要含硅酸、氧化鋁、氧化鐵,并含少量氯化鉀、氧化鎂、氧化鈣、氧化鈉、三氧化硫、氯、氯化鐵等少量物質(zhì)。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
本品有和胃止嘔,收斂止血作用。 《名醫(yī)別錄》: “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日華子本草》:“治鼻洪,腸風,帶下血崩,泄精尿血”。 《本草綱目》: “治心痛狂癲。 妊娠護胎,諸瘡”。 《陸川本草》:“調(diào)中止血,去濕消腫”。
二、近代研究
1.收斂止血作用:伏龍肝外用有收斂止血作用,因能使血管收縮,分泌減少,從而達到止血目的,并有收斂止瀉作用〔1、2〕。
2.止吐作用:本品內(nèi)服煎劑有止吐作用,其作用可能是因所含鎂離子對胃內(nèi)的末梢神經(jīng)麻痹,以減少胃粘膜的刺激,從而有止吐作用。鴿灌服伏龍肝煎劑3克/公斤,每天兩次, 4次后,對于靜脈注射洋地黃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嘔吐次數(shù)減少〔1~3〕。
〔性 味〕辛,溫。歸脾、胃、肝經(jīng)。
〔功 效〕溫中和胃、止嘔、止血、止瀉。
〔主 治〕妊娠惡阻、胃寒嘔吐、腹瀉、便血、吐血、血崩、赤白帶下、尿血、鼻衄、痔血。
〔臨床應用〕
1.諸腫出血:灶心土可用于多種出血,如吐血、衄白、尿血、便血、痔血等,特別用治便血、痔血等,常配伍干地黃、阿膠、黃芩、附子等,方例《黃土湯》;崩漏常配伍阿膠、蠶沙等煎服;嘔血、便血可以單用,也可入復方中用,近用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2.嘔吐腹瀉:灶心土可治妊娠吐嘔、胃寒嘔吐等,單用有效。可用火磚燒紅,反復淬水,待水澄清后服上層清液,也可入復方中用。
此外,尚可用治癰腫瘡毒之潰爛流膿、濕疹、黃水瘡、臁瘡、聤耳等。
〔用 量〕 15~60克,丸散酌減,外用適量。
〔用 法〕淬水服或煎服。
〔禁 忌〕熱證嘔吐,陰虛吐血不宜用。
〔附 方〕
黃土湯(《金匱要略》):灶心土、甘草、干地黃、白術(shù)、附子、阿膠、黃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