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hide]
1 中藥梔子圖片大全
1.1 炒梔子圖片
1.2 焦梔子圖片
1.3 水梔子圖片
1.4 炒水梔子圖片
1.5 梔子炭圖片
2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
3 【梔子的配伍應用】
4 【梔子的用量用法】
5 【梔子的使用注意及禁忌】
6 【梔子的本草摘要】
7 【梔子的現代研究】
【來源】為茜草科常綠灌木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成熟果實。主產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生用、炒用或炒焦用。
【處方用名】梔子 山梔皮 山梔 炒山梔 黑山梔 焦山梔 山梔仁
【性能概要】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本品生用則苦寒清降,緩緩下行,能清心、肺、三焦之火而利小便,有清熱,除煩,利尿之效。用治熱病心煩或高熱煩躁,可以清心除煩;用治濕熱黃疸、熱淋、血淋、小便短赤,可令濕熱從小便排出體外;且可涼血解毒,故又治血熱出血、吐衄下血、癰腫瘡毒等癥,還可外用治火瘡、扭挫傷。
1.用于外感熱病,邪熱內郁胸中,心中懊惱、煩熱不眠,常與豆豉同用,共收外散其邪,內清其熱的功效,即《傷寒論》梔子豉湯。用于高熱,神昏譫語的實火之證,又常與苦寒的黃芩、黃連、黃柏同用,如《外臺秘要》引用的黃連解毒湯。
2.用于濕熱郁結所致的黃疸證,多與茵陳、黃柏,或與大黃等同用,如《傷寒論》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用于熱淋,小便不利,多與滑石、木通、車前子等同用,如《和劑局方》八正散。
3.用于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衄血、熱淋尿血、目赤腫痛、瘡癰火毒等癥,常配伍大黃、黃柏、黃連等,如《宣明論方》梔子金花丸。又如《簡易方》治鼻衄,單用本品內服,也可配白茅根、側柏葉、棕櫚炭等同用,如《十藥神書》十灰散。《千金方》單用本品外敷治火瘡。
此外,外敷扭挫傷,有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內服:3~10克。外熱用皮,內熱用仁;生用清熱,炒黑止血,姜汁炒止嘔除煩。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梔子有緩瀉功效,故脾虛便溏者不宜服。
《神農本草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瘡瘍。”
《名醫別錄》:“療心中煩悶。”
《藥性本草》:“解五種黃病。”
《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外熱用皮。”
成分:含梔子素、梔子苷、熊果酸、鞣質、藏紅花酸等。
藥理:對溶血性鏈球菌等及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劑可殺滅鉤端螺旋體及血吸蟲;并有退熱、鎮靜、利膽、降壓、降低血中膽紅素等作用。
臨床報道:治療四肢扭挫傷,用梔子研成粗粉,水調成糊狀外敷。共407例,經治療后,疼痛、浮腫、血腫等平均消失時間分別為30小時、60小時、7.8天,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為5.1天。治療肝炎黃疸、急性胰腺炎、鼻衄等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