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風寒表實重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
根據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本方主證當屬外感風寒表實證。頭痛,身疼和喘為次要癥狀。風寒之邪傷人體表,阻遏衛陽,機表不得溫煦,故見惡寒;寒主收引,毛竅閉塞,故無汗;衛陽被郁,故微發熱,邪在肌表,尚未入里,故舌苔薄白;正盛邪實,相爭于表,故脈浮緊;寒邪束表,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營衛運行不暢,故見頭疼身痛;肺主皮毛,毛竅閉塞,肺失宜降,故喘。
本方為辛溫發汗峻劑,是治療傷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功效為發汗解表,宣降平喘,使衛陽得溫,營陰通暢,肺氣宜發,毛竅開放,風寒之邪隨汗出而解。方中麻黃性溫可助陽散寒,味辛可解表,為肺經專藥,可宣肺平喘。為方中主藥。桂枝性溫味甘,既可溫經散寒,又可通營達衛,與麻黃相配使營衛通暢,共成發汗峻劑,并可解除頭痛身疼,為輔藥。杏仁甘苦溫,利肺降氣,與麻黃配伍,宣降并用,可增強其平喘之功,為佐藥。炙甘草既可緩和麻、桂的峻烈之性,又能調和麻、杏之宣降不和,為使藥。
本方是辛溫解表劑,故風熱表證不宜使用。此外,《傷寒論》還指出“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傷寒表虛自汗、血虛脈見“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證,亦當禁用本方。因汗與血、津、液、氣皆為同源異流之物,重發其汗,必使正氣受損。
本方以無汗而喘、惡寒發熱、脈浮緊為辨證要點。柯琴用本方治療風寒濕痹及寒性哮喘。現代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麻疹、急性腎炎、蕁麻疹、小兒發熱、小兒銀屑病、肩凝癥、鼻炎、產后發熱、痛經、癃閉等病癥。如鼻塞流涕頭痛,加川芎、白芷、蒼耳子;氣喘胸悶,加枳殼、桔梗、蘇子;咳嗽痰黏,加桔梗、前胡;陽虛寒其加附子;兼濕而骨節疼痛,加蒼術、防風。
本方為辛溫解表峻劑,故《傷寒論》指出“淋家”、“瘡家”、“亡血家”,以及傷寒表虛自汗,陽虛而見“身重心悸”,血虛而脈見“尺中遲”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本方。至于溫熱、風熱所致的表證。或表寒證失治,邪郁化熱,也不宜使用本方。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方具有解熱,促進腺體分泌,鎮咳祛痰,擴張支氣管等作用。
1.《傷寒全生集》麻黃湯 本方加川芎、防風、羌活構成。功能辛溫發汗,祛風解表。主治冬時正傷寒,頭痛如斧劈,發熱如火熾,身體疼痛,惡寒無汗,腰背項強拘急,脈浮緊。
2.《備急千金要方》麻黃湯 有四方:方(1)由麻黃、升麻、葛根、射干、雞舌草、甘草、石膏組成。功能宣毒發表。主治小兒惡毒丹及風疹。方(2)即本方中桂枝換為桂心,加生姜、石膏、黃芩、芍藥構成。功能辛溫解表,清熱宣肺。主治小兒發熱咳嗽,傷寒,頭面熱者。方(3)由麻黃、甘草、桂心、五味子、生姜、半夏構成。功能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主治小兒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方(4)即本方桂枝換為桂心,加大棗、茯苓、防風、當歸、白術、升麻、川芎、黃芩、芍藥、麥門冬構成。功能辛溫解表,祛風除濕。主治毒氣惡風,腳弱無力 ,四肢不仁,頑痹,失音不能言,毒氣沖心。
3.《幼幼集成》麻黃湯 由麻黃、熟石膏、升麻、蟬蛻、炙甘草、蔥白構成。功能解表透疹。主治麻疹六七日,應出不出,或風寒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