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45)
增廣補正:太陽病,先發汗不解(有方藥未用準、捂汗不得法、病重藥輕而藥未中病等多種原因),脈仍浮者,說明病仍在表,仍應繼續發汗解表以治;而醫者見發汗病不解,又轉用下法下之,因病仍在表(脈浮),下之病也不會好(因為脈浮主病在表,應該解表而不應下,而反下之,為逆治,故令病不得愈)。雖然下(逆治)后常有變證,但現在雖經誤下,其脈還是浮的,說明病仍在表、并未因為誤下而發生傳變,這時雖屢經汗不得法和誤下等誤治,仍必須發汗解表才能愈病,據證宜選用桂枝湯。
按:此條獨以脈浮作為表證的代表,雖然說明浮脈主表有相當確切的意義,但也不能說浮脈就只主表、不主其他,所以這里應該還有一系列的表證證狀作為判斷依據的,只是沒有詳細說明罷了,對這點必須清楚,否則單就浮脈而言,脈浮滑、脈浮洪大都有浮象,卻常主里有大熱實熱、不能說是表證,也不能說浮脈就一定不能下。此條除繼續說明表證不當用下法外,還意在說明一點:雖經誤治,但如果證情沒有發生傳變,仍在表的話,就仍須解表發汗才能治愈,而不能用其他的如吐、下、火針之類治法。這里雖只說下法不對,但讀者通過對全書的研究,是可以知道汗不得法、吐、下、火逆這些誤治都可以包括在“不對”里頭的。還有就是表證不可吐、下,里證也不可發汗,這些都要舉一反三地理解到。還有就是宜桂枝湯,主要是考慮到屢經誤治,病人津液氣血已虛之故,故宜選用帶補養性的桂枝湯來治療,但真正的臨床治療不能只憑想象而必須對證,用桂枝湯必須有桂枝湯證,無桂枝湯證則桂枝湯也不宜用,臨床上我們必須要對證使用方藥,如果病人所現的是麻黃湯證,那么即使已經經過了再多的誤治,也仍只適宜用麻黃湯,誤用了桂枝湯同樣不行,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