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治則
急性熱病:“先發治病";
治溫熱病:“通利法”用;
慢性雜病:“培補腎陽”中;
頑疾痼癥:"綜合療法"行。
暑天忌燥熱(藥),冬忌寒涼(藥)也。
常規“八法”治病疾:
清積、和中、養元氣;
激活:平衡、排異與免疫(功能)。
2.引經藥歌訣
一.使藥:
使藥是引藥歸經:
藁本引藥上巔頂,
下瓜龍膝上桔梗,
羌活上獨活下行,
桑枝引治四肢病。
二.頭痛:
頭痛引經藥歸經:
太陽少陽和陽明,
葛根柴胡白芷用,
川芎引藥歸六經。
三.頭面:
頭部藁本川芎妙,
面部菊花和凌霄(花),
眼瞼部用谷精草,
眉棱骨用白芷好,
鼻部辛夷花奇效,
耳輪部用龍膽草,
口唇部用芡實巧。
3.病癥方藥訣
一.六神丸:熱病心衰,
亦治中毒性休克。
二.硝黃善治溫熱病;
腰痛必用桑寄生。
三.肝硬化腹水閹閭子;
重癥肌無力重芪術。
四.中風后期用豨薟草,
散發性腦炎:南通蛇藥。
五.治療冠心病:
生脈、歸脾、四君用,
蘇合、血府、保心行。
六.肺結核:百部、夏枯草;
心動過緩:大量桂枝好。
七.濕性胸膜炎:
服用控涎丹。
八.犀角地黃湯僵蠶,
治過敏性紫癜。
九.痛風:土茯苓、萆薢;
乙腦:板藍根、大青葉。
4.調和方藥
當歸四逆(湯)調陰陽;
氣血:血府逐瘀湯;(調氣血)
調和肝脾:逍遙嘗;(逍遙丸)
平調寒熱:黃連湯。
疏肝活絡飲重氣,(偏重調氣)
柴.牡.蒼.附.郁,(柴胡、牡丹皮、蒼術、香附、郁金)
樸.菖.烏.藤.皮。(厚樸、菖蒲、烏藥、雞血藤、陳皮)
5.小柴胡湯
功效:扶正去邪,和解表里,疏利肝膽,調和脾腎,理血散結,
柴胡證:柴胡應用的指征即為柴胡證。
1、胸脅苦滿,寒熱往來或休作有時。
2、柴胡體質:
A、面色微暗黃或青黃、青白色,缺光澤,皮膚干燥,舌質堅老,暗而有紫點,脈弦細。
B、對氣溫反應敏感,或時有寒熱感,情緒波動較大,食欲受情緒影響。胸脅部常有氣塞胸悶滿感,或有觸痛,肩頸部常有酸痛感,拘攣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脹痛,女性月經周期不齊,經前多見胸悶乳脹,煩躁,經來腹痛,經血暗或血塊。
C、體質傾向:多氣滯,多血瘀。
小柴胡湯證應是“三陽病柴胡證”:
方:小柴胡湯,溫膽湯,蒿芩清膽湯,黃芩湯。可用于內、外婦兒等科……祛邪不傷正,血家感冒,以之和解退熱;血瘀證,以之調氣解郁,利于行血;肝脾失和而致腹脹瀉諸癥,以之和脾止瀉。
6.四逆散
功效:廣泛用于人體各系統疾病,其病機都有肝失疏泄,脾失通達的一面,故臨床常根據肝脾郁結的原因不同而隨證合方為用。
A、四逆散合二陳湯——痰氣郁結而致肝脾不調之證。調滯治氣順氣治痰。
B、四逆散合五苓散——水氣彌漫三焦,內侵肝脾而致肝脾失調之證。助其行散氣化,整體調治人體水液代謝失常。
C、四逆散合升降散(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使雜氣之流毒頓消)——火氣郁結而致肝脾不和之證。皆能升降氣機,疏宣氣滯。加強升降上下,疏宣表里邪熱之力,疏散宣泄三焦火熱。
運用:
A、柴胡證與柴胡體質。
B、四逆散特異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脅或少腹腹部,疼痛為脹痛。四逆散證的人——性格內向,多消極,善于擔心,特注意細節,神經質性格,且向不好方向考慮。
C、四逆散證的腹診——四逆散腹證:“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滿實猶大柴胡湯之腹證,胸滿而實,逆滿,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壓心窩時有抵抗力和疼痛的腹部癥候。”
D、四逆散證的舌脈:
弦脈(郁結不暢之征):
弦滑——痰濕水飲凝聚;
弦澀、弦細——瘀血結滯;
弦數——郁火閉伏(或弦硬或沉弦)。在兩關脈中取之最為明顯。
舌質堅老而干,色稍暗,或有點紫,苔薄白或薄黃,少津不潤。
活用:
A、脾胃不調:喜食肥甘厚味,脘腹脹滿,便干不爽,周身困倦,體倦乏力,失眠多夢,舌質紅暗,苔薄黃膩,脈弦細滑,四逆散+平胃散。
B、小兒咳發熱:發熱、干咳、鼻塞聲重,咽痛而紅,納差不饑,大便干,唇紅,手心熱,舌紅,苔白,脈浮滑數,四逆散+麻杏石甘湯,+升降散。
C、月經不調:有經不調史,失眠多夢,肩背痛連項背,少腹滿痛,少苔,脈弦細,屬氣血失調,陰虛有熱,四逆散+四物湯+二至丸。
D、胃脘痛,屬肝胃不和,陰虛氣滯,四逆散+小建中湯+丹參飲。
E、血府逐瘀湯和柴胡疏肝散,都是由四逆散衍化而來。
7.抑郁癥與精神病
<1>抑郁
一、癥——據美· 精神學會診斷標準符合下列九條特征中五條者即是(癥狀持續14d以上。)
1、抑郁心境;
2、精力減退;
3、注意力不集中;
4、興趣減退;
5、自尊降低;
6、有自責自殺觀念;
7、食欲或體重改變;
8、睡眠模式改變(尤其是早醒);
9、精神運動性活動改變(尤其是遲緩)。
二、治:加味逍遙丸、越鞠丸,開胸順氣丸、疏肝丸;帕羅西汀(效佳,且能使性格變外向——美報導)。
<2>精神病
一、誤區:精神病——越病越“休”、只會越“休”越病。
二、怪圈:精神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減退——環境適應不良——生活 中應激事件剌激——精神病反復發作。
三、治療:A、勞動、娛樂、學習。
B、嚼檳榔可抑制或緩解精神癥。
(1)方——10粒/天,嚼檳榔極少出現幻視、幻聽或其它精神分裂癥。
(2)藥理——檳榔中含0.3%-0.6%的生物鹼(主要成分為檳榔堿),其中含14%的蕓香性脂肪油,檳榔堿有輕度神經麻痹作用,具有類似乙酰膽堿那樣的藥理作用,并可間接降低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故最終有利于抑制緩解精神分裂癥。
8.肝病方藥
舒肝丸.柴胡舒肝散,
龍膽瀉肝(丸)香砂丸,
膈下逐瘀湯妙玄,
芍茵五金湯效顯。
疏肝芍茵五金湯:(生白芍、茵陳)
內郁金鈴醫膽囊,(雞內金、郁金、川楝子、元胡)
金砂.金錢.炙草匡。(海金砂、金錢草)
肝郁氣滯:柴胡香;(香附)
膽草梔芩一濕熱嘗;(龍膽草、梔子、黃芩)
熱毒:公英;秘:生黃;(便秘:生大黃)
黃疸:重茵.加虎杖;(茵陳)
脘腹痛:烏香檳榔;(烏藥、木香)
肝病全程:需梔黃。(梔子、大黃)
內關.公孫:陰維沖,(通陰維脈和沖脈)
主治上腹與心胸。
肝:補曲泉.瀉行間;
膽:補俠溪.陽輔痊。(瀉陽輔穴)
大敦.行間.太沖看,(五腧陰經:井出、滎流、俞注、經行、合入)
中封.曲泉屬于肝。
9.胸痹心痛開胸湯
疏肝泄熱:開胸湯,
豁痰散結又通陽,
清肝和營氣痛康:
金鈴蔞薤丹芍郁,(川楝子、元胡、瓜蔞、薤白、丹參、赤芍、郁金)
柴芍歸芎丹梔齊。(柴胡、生白芍、當歸、川芎、丹皮、山梔)
10.滋養肝腎二二湯
一.方藥:
當歸、仙茅、仙靈脾、黃柏、知母、巴戟天、女貞子、旱蓮草、桑椹子、何首烏、杜仲、桑寄生。
二.功效:
2.1溫腎補精,瀉腎火,調沖任。
2.2強陰益精,滋養肝腎,平補肝腎。
2.3用于更年期男女綜合癥。
三.歌訣:
二二湯,益腎肝,
二仙二至桑椹添,
失眠多夢腰膝軟,
高壓熱煩更年安,
壯骨首烏效更顯。
11.眼睛障翳方藥
眼睛障翳首選方:
石斛夜光.明目地黃(丸)。
石斛枸杞子菊花,
女貞子旱蓮草木瓜,
五味子烏梅山楂,
療初中期內障佳。
花翳:銀菊芩桑皮,(銀花、菊花、枯芩、蜜桑皮)
木賊英粉知母地,(公英、花粉、生地)
枳殼膽草硝草兮。(龍膽草、芒硝、甘草)
黑睛生星:薄橘紅,(簿荷)
芍夏銀地連草通,(赤芍、半夏、銀花、生地、黃連、木通)
銀胡膽草蒙花行,(銀柴胡、龍膽草、蜜蒙花)
枯芩蔓荊子服中。
三里合谷絲竹空,
頭維攢竹與睛明,
統治—切眼疾病。
12.咽喉腫痛方藥
咽喉熱啞與腫痛:
銀翹解毒(丸)和上清(丸),
錫類散和喉癥(丸),
牛黃解毒、穿心蓮(片),
雙黃連、六神丸。
乳蛾喉痛:掛金燈,
山豆根.草.桔梗,(甘草)
射干.牛蒡子.菊用,(野菊花)
半枝蓮板藍根中。
治療咽喉穴:
少商.耳尖刺血;
列缺.照海:任.陰蹺脈,(通任脈.陰蹺脈)
主臟腑.咽喉.胸膈;
明堂圖:咽喉部,(印堂至發際中間處)
沿皮針.上下刺乎。
13.眩暈證辨治八種
一.肝火上炎一龍膽瀉肝湯.
二.痰濁暈眩一半夏天麻白術湯.
三.氣血虧虛一歸脾湯.
四.腎虛眩暈一左歸飲,腎氣丸.
五.肝陽亢挾熱一羚羊鉤藤湯.
六.肝陽亢挾風一天麻鉤藤飲.
七.肝陽亢中風一鎮肝熄風湯.
八.肝陽虛風內動一大定風珠。
14.祛斑疹美容湯
一.方藥:
1.1防風通圣丸、上清丸。
1.2銀花、黃芩、白芷、連翹、生地、麥冬、
玄參、花粉、山梔、大黃、女貞子、旱蓮草丶仙茅、仙靈脾。
二.隨癥加減:
2.1疹多:加五味消毒飲、苦參、蟬蛻……
2.2面青黑:加肉蓯蓉、知母、黃柏、黃連。
三.歌訣:
面部痘疹或瘀斑,
防風通圣上清丸;
銀芩芷翹地冬玄,
粉梔黃二至二仙。
疹多五味苦參蟬;
青黑蓯蓉知柏連。
15.痰飲證辨治十種
一.寒痰——二陳湯,
二.痰迷心竅——滌痰湯.
三.痰熱上擾——溫膽湯.
四.痰結胸滿——順氣導痰湯.
五.肺寒留飲——苓甘五味姜辛湯.
六.肺熱留飲——貝母瓜蔞散.
七.懸飲初期——柴枳半夏湯.
八.飲停胸脅——控涎丹、十棗湯.
九脈絡不和——香附旋復花湯,
十.陰虛內熱——沙參麥冬湯、瀉白散。
16.郁證辨治七種
一.肝氣郁結——柴胡舒肝散.
二.痰氣交阻——半夏厚樸湯.
三.心神失養——甘麥大棗湯.
四.心腎陰虛——六味地黃丸、補心丹.
五.食積痞滿——枳實消痞丸.
六.六郁百病——越鞠丸.
七.早期梅核氣——半夏厚樸湯。
17.五苓散證治訣
五苓散:水液代謝和劑,
通內外上下各處氣機,
汗.尿.渴.涎.吐瀉.肉上粟;
外郁滯:則表里不和兮,
內阻滯:則上下不通利。
發汗:瀉合谷.補復溜穴;
止汗:補合谷.復溜瀉。
人中.水分.中極,
陰陵泉.三陰交.三里,
針能利尿兮。
關元.三里和腎脊,
中脘.天樞.腹瀉醫,
神闕拔罐效頗奇。
18.水腫證辨治十六種
一,清熱燥濕通用方一二妙散.
二.濕熱型腎炎——茯苓皮湯.
三脾虛水腫——五苓湯(主治一切水液癥).
四.陰虛水腫——豬苓湯.
五.氣滯水腫——五皮飲.
六.氣虛水腫——防己黃芪湯.
七.脾腎陽虛水腫——實脾飲.
八.陽虛水腫——真武湯.
九風水型(瞼面先腫)——越婢加術湯、苓桂浮萍湯.
十水濕浸漬型(下肢腫顯)——胃苓湯,五皮飲.
十一濕熱壅結型(全身腫)——疏鑿飲子.
十二.脾陽不振(反復消脹)——附子理苓湯.
十三.腎陽衰弱型(水腫久延)——濟生腎氣丸.
十四.氣滯血瘀型(腹大如鼓)——調榮飲.
十五.月經前(眼瞼、下肢微腫)——溫經湯,調經丸.
十六.氣血兩虛型(肢腫及面〉——歸脾湯、養榮丸、參苓白術散。
19.口干欲飲方藥
口干欲飲:麥味丸,(麥味地黃丸)
消渴.生脈.五苓散。(消渴丸.生脈飲)
亦加花粉地冬玄;(生地.麥冬.玄參各30g)
酒調桂粉敷涌泉。(睡時肉桂粉2g貼涌泉)
20.壯骨湯
壯骨湯:芪.三七,(黃芪)
膽星.鱉甲.珍珠奇,
杜仲.川斷與牛膝,
骨碎補及狗脊。
益氣益血增記憶,
可醫骨骼各種疾。
骨會大杼.髓(會)絕骨,
八會穴,甚效乎。
腎補復溜.瀉涌泉,
膀胱至陰.朿骨點。(補母穴至陰.瀉子穴朿骨)
21.骨髓瘤
1、病因病機:多發性骨髓瘤又稱漿細胞骨髓瘤。臨床70%患者以骨痛為主要癥狀,疼痛多見于腰骶和胸背部,特點是活動后疼痛加劇,夜間減輕。屬中醫學骨瘤范疇。《外科樞要》曰:“若傷腎氣,不能榮骨而為腫者,其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正是“最虛之處,便是留邪之地。”
2、方藥選用:(方中“+”為加)
以補肝血,益氣血,祛風濕,止痹痛的獨活寄生湯+接骨丹(土鱉蟲10克,自然銅30克,骨碎補30克,+血竭沖,龜板10克,徐長卿)
針灸:阿是,大杼,腎俞,肝俞,陽陵泉。
歌訣:
骨瘤動痛為特點,
獨活寄生,接骨丹,
血竭,徐長卿、龜版。
針藥并用效更顯,
阿是,大杼,陽陵泉,
腎俞,肝俞,針灸痊。
22.骨質疏松的中藥治療:(辨證施治)
1、服二仙湯,加杜仲、川斷、牛膝、骨碎補、狗脊。
2、服八地黃湯(辨證選—種),加龍骨、牡蠣、仙茅、仙靈脾、肉蓯蓉。
23.針藥并用治足跟痛
一、癥:
步履不穩,下肢乏力,甚或疼痛。
二.病因:腎陰腎陽虧虛,或外傷,或出現骨刺增生,或跟骨結核引起。
三.治療:
3.1.服地黃飲子(功效——喑痱足不履用,聲音不出者;腦梗塞;脊髓癆;脊髓空洞癥;腎炎;高血壓等)。隨癥加減。
3.2.針灸并用(取穴——昆侖、太溪、申脈、照海、三陰交、絕骨、承山、承筋、足三里、
陰陵泉、陽陵泉、大杼、阿是穴)若能留針時間長點(3~12小時)效更佳,起到立刻止痛作用;并能達到增強人體自身平衡功能、排異功能、免疫功能的佳效。
24.益智方藥
益智:歸脾湯效神,
龍牡沖劑.生脈飲。
益智健腦中藥穩:
黨參人參西洋參,
麻七赤白芍葛根,(苧麻根、三七、赤芍、白芍)
胎盤知味柏子仁,(知母、五味子)
首烏菖翹蜂花粉,(菖蒲、連翹、蜂蜜)
遠志枸杞子麥冬,
冬蟲夏草芎茯苓,(川芎)
靈芝紅景天黃精,
益智健腦顯效能。
麝蘇合香郁犀角,(麝香、郁金)
智仁龍牡開心竅。(益智仁、龍骨、牡蠣)
25.疲勞乏力方藥
<1>證:屬“虛勞”、“郁病”范疇。可歸結于一種生活方式病。
<2>癥:全身疲憊,四肢無力,周身不適;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睡眠困難,多夢易醒,醒后精力不能恢復;
伴有咽疼,肌肉痛,頭痛,關節痛等頗似感冒表現;
食欲下降,情緒低落。
<3>因: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大,社會競爭日趨激烈。
<4>病機:為脾虛,腎虛,肝實。
<5>治:
A、中藥療法:
1、六味地黃丸、八珍益母丸、烏雞白鳳丸、歸脾丸——滋陰補腎。
2、補中益氣湯舒肝和胃丸——疏肝理氣,健補脾胃。
3、越鞠丸、逍遙丸、開胸順氣丸——生樂消愁。
4、歌訣:
疲勞乏力男女,
歸脾.益氣.六味,(歸脾丸補中益氣丸八種六味地黃丸)
逍遙.益母.鳥雞,(逍遙丸八珍益母丸烏雞白鳳丸)
舒肝和胃開胸順氣。
B、針灸療法:
1、腎虛心怯型——百會、印堂、氣海、關元、內關,神門。
2、陰虛陽亢型——肝俞、腎俞、太沖、三陰交。
3、肝郁血虛型——太沖、行間、期門、三里、血海、陽陵泉。
4、脾虛濕困型——夾脊穴、腎俞、肝俞、中脘、關元、氣海、三里。
配合電針、拔罐、熏蒸。
26.泄瀉辨治九種
一.寒濕泄瀉(腸嗚便腥)——藿香正氣散.
二.濕熱泄瀉(灼熱瀉急)——葛根芩連湯.
三.食滯泄瀉(便酸臭粘)——木香檳榔丸、
保和丸. .
四.肝郁泄瀉(腹痛即瀉)——痛瀉要方.
五.脾虛泄瀉(時溏時瀉)——參苓白朮散.
六.腎虛久瀉(五更瀉)——四神丸.附子理中丸.
七.急痢(阿米巴痢)——白頭翁湯.
八.痢疾腹痛——黃芩湯.
九.急痢(菌痢)——芍藥湯、小檗堿片。
27.便秘辨治七種
一.熱秘(口臭唇瘡)——麻仁丸.
二.氣秘(欲便不得)——六磨湯.
三.冷秘(便澀肢冷)——濟川煎、溫脾湯.
四.氣虛便秘(排無力)——補中益氣湯.
五.血虛便秘(便結如粟)——潤腸丸,
六脾陽虛便秘——溫脾湯.
七,濕性便秘——升陽除濕防風湯。
28.便秘方藥
便秘:麻仁潤腸丸,
酉時服之效更顯;
六磨湯和濟川煎,
防風通圣(丸)、健脾散,
宜空腹服上清丸。
保和丸加玄地冬,(玄參、生地、麥冬各30g)
生白術和肉蓯蓉,
柏子仁蜜梔黃行。(蜂蜜、山梔、大黃)
關元.大腸俞,
支溝.足三里,
天樞治便秘。
29.哮喘證辨治九種
一.風寒哮喘(痰稀起沬)——小青龍湯、三拗湯.
二.風熱哮喘(氣急鼻搧)——麻杏石甘湯.
三.痰濁哮喘(氣粗痰壅)——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四.肺虛哮喘(聲低氣短)——補肺湯.
五.腎陽虛——腎氣丸、人參蛤蚧散.
六.腎陰虛——六味地黃丸.
七.肝腎陰虛——一貫煎、左歸丸.
八.陰虛挾火——大補陰丸.
九.陰虛低熱——秦艽鱉甲散。
30.“穿靴”“戴帽”癥治訣
“穿靴"與“戴帽”,(腿腳腫與面浮腫)
濟生.參苓白術(散)療。(濟生腎氣丸)
五苓散為主藥,(津液病主方)
上發汗;下利尿。(頭面腫發汗.腿腳腫利尿)
31.痿證辨治六種
一.肺熱痿證(突然發病)——清燥救肺湯.
二,濕熱痿證(下肢微腫)——四妙丸.
三.肝腎虧虛(發病緩慢)——虎潛丸.
四.血虛挾寒(經絡不通)——當歸四逆湯.
五.氣虛挾寒(經絡不通輕癥)——黃芪桂枝五物湯.
六.氣虛挾寒(經絡不通重癥)——加味黃芪五物湯。
32.痹病常用藤
用藤藥,治痹病:
肌肉、筋骨、關節痛。
雞血、絡石與忍冬,
天仙、石南及海風,
青風、雞屎和常青,
治痹安神夜交藤。
增效常加艽桃芎。
33.痹癥
1、概念
凡是風寒、濕、熱等邪侵入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均屬痹證范疇。
痹證病因多為外邪侵襲、臟器虧虛、氣血不和。外邪指風、寒、濕(熱)之邪,襲于肌腠經絡,滯留于關節筋骨,導致氣血痹阻而發為風、寒、濕(熱)痹。“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痹證患者多有肝(主筋、主血乃羆極之本)腎(主骨、內舍元陰元陽,乃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虧虛,為痹證的發病根本。
2、治則:
A、祛風散寒
邪正兼顧:體質素虛、外邪侵襲致,患者多虛實夾雜:
方用:附子湯、黃芪防已湯、黃芪桂枝五物湯;
合方——獨活寄生湯、活絡效靈丹、四妙散、四藤湯、止痙散。
B、活絡通痹
藤類藥宜:海風藤——風寒濕痹,肢節痛疼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辛苦微溫。
絡石藤——風濕痹痛,有熱象者,散風通絡,善走后背,多治后背痛。苦微溫。
忍冬藤——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者,味甘性寒。
雞血藤——行血活血,舒筋活絡,味苦性溫。
夜交藤——安神,通經絡、除濕痹,用于風寒濕痹。
C、痹證阻絡
用蟲類藥:全蝎——頑痹久痹。
僵蠶——去風化痰,合用通絡,化痰(百病多由痰作崇),加強通絡止痛。
蜈蚣——搜風定痙,走竄通達。
地龍——為便寒,通經活絡,清熱利水,對風濕熱痹或下肢痹痛尤宜。
水蛭——堿苦入血,破血逐瘀力強。瘀血劇痛者和蜈蚣合用,加強走竄之力。
D、調和氣血
活絡化瘀:丹參——功同四物,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調理血分首藥,量15g。
專業分工:白芍——白芍斂陰益營之功;赤芍行血之功,補中有瀉,瀉中有補,散中有斂,斂中有瀉,祛邪而不傷正。
炒枳殼,制香附——平和行氣、利氣之藥對。
當歸、乳沒、桃仁、紅花、雞血藤。“痹證有瘀血說”《醫林改錯》。
E、顧護脾胃
利疾防弊:砂仁、焦山楂、炒神曲、炒雞內金、茯苓。
痹證診治方劑歌訣:
痹證:體質虛,外邪襲,
附子湯,黃芪防已(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宜,
合獨活寄生,活絡效靈,
四妙,四藤和止痙。
痹證多為瘀血故,
丹參、赤白芍,枳殼香附,
當歸、桃紅、乳沒,
調氣血活絡化瘀乎。
活絡通痹,藤類藥宜,
海風、絡石、忍冬、雞血兮,
夜交藤,安神又除痹。
蟲類藥治痹痛,
全蝎僵蠶,蜈蚣,
破血水蛭,下肢痛地龍。
護胃利痹證,
砂仁,焦三仙,內金茯苓。
34.痹證辨治七種
一.風濕在表——羌活勝濕湯.
二.氣血虛關節痛——蠲痹湯.
三氣血虛又有熱——大秦艽湯.
四.風寒濕痹——桂枝芍藥知母湯.
五.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白虎桂枝湯.
六.寒濕凝痹(關節腫痛)——陽和湯.
七.頑痹(關節畸腫僵硬)——大活絡丹。
35.心腦血管病方藥
1、簡說腦出血、血拴與拴塞
A.腦出血:
病情——腦血管破裂、病情較急.
病因——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先天性動脈瘤.
癥狀——常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有跌倒.昏迷和偏癱.甚至嘔吐.有意識障礙.有人口歪流口水和面癱.
治療——中沖、人中、耳尖放血(待口眼恢復正常后,再移動治療,然后再用藥物治療)避免搬動,保持鎮靜。
B.腦血拴:
病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膜炎及血液稠度高.
癥忕——起病較緩,往往在睡眠和休息時發生.部分病人在病后逐漸加重.
2-4天達到高峰。昏迷少見,可有偏癱.失語、或僅有頭或肢體麻木.
治療——擴大血管藥物,預后較好.
C.腦拴塞:
病情一起病急,常在數秒鐘內癥狀達高峰.拴塞多發生在大腦動脈,常引起局限性癲癇、失語.以右上肢引起的偏癱和偏身障礙少有昏迷.
治療——擴血管,預后良。
2、高血壓與低血壓
一.正常成年人血壓小于或等于140/90。
二.高血壓是大于或等于160/95。
三.高血壓屬于中醫“肝陽"、“肝火”、“肝風"的笵疇”。
四.低血壓是成年人的血壓低于90/50.應常服歸脾湯、生脈飲等藥物。
五.高血壓應辨證施治,服鎮肝息風湯或天麻杜仲丸或血府逐瘀湯等藥物。
3、心腦血管病用方:
血府逐瘀(丸)蘇合香(丸),
麝香保心(丸)血脂康,
復方丹參(片)歸脾湯,
鎮肝息風(湯)天杜膠囊。(天麻杜仲膠囊)
心腦病速針穴,
腦出血則口歪眼斜,
耳尖.少沖刺放血。
針神門.公孫.內關,
中沖.太沖和行間,
列缺.后溪.勞宮點。
36.血證辨治十六種
一.血虛血滯——四物湯.
二.氣血兩虛——八珍湯.
三.心脾血虛——歸脾湯.
四.脈結代——炙甘草湯.
五.下焦蓄血癥——桃仁承氣湯.
六少腹宿塊——桂枝獲苓丸.
七.中焦瘀血——血府逐瘀湯.
八.周身血瘀癥——身痛逐瘀湯.
九.身體四周血瘀——通竅活血湯.
十肝脾血瘀——膈下逐瘀湯.
十一.少腹血瘀——少腹逐瘀湯.
十二.外傷性血瘀——復元活血湯.
十三.氣虛血瘀——補陽還五湯.
十四.各種血瘀——活絡效靈丹.
十五.宮寒血瘀——溫經湯.
十六.脾胃虛寒便血——黃土湯。
37不寐證辨證八種
一.心脾兩虛(多夢)——歸脾湯.
二.心腎不交(虛煩)——黃連阿膠湯.
三.痰濕內擾(胸悶)——溫膽湯.
四.心火亢盛——朱砂安神丸.
五.痰火上擾——生鐵落飲.
六.肝血不足——酸棗仁湯.
七.虛證心悸——天王補心丹。
八.心血不舒——血府逐瘀湯。
38.安心神方藥
安神:歸脾.養心丸,(歸脾丸、柏子養心丸)
磁朱(丸)天王補心丹,
五味合劑與補肝(湯),
二仙(湯)血府逐瘀丸。
安心神:麥棗柏仁,(浮小麥、棗仁、柏子仁)
合歡交藤珀茯神。(合歡皮.夜交藤.琥珀)
39.皮疹方藥
防風通圣(丸)五消飲;(五味消毒飲)
皮燥夜癢當歸飲:
刺蒺藜.芪草荊屑甚;(黃芪、甘草、荊芥、皮屑多)
四物.生首烏.風疹,(四物湯.治風疹病)
常加珍珠母.玄參。
皮膚瘡疹:蟬防風,(蟬蛻)
梔仁.黃芩.赤茯苓,(梔子仁)
赤芍.丹皮及木通。
疹鮮紅:地.葉.紅;(生地、大青葉、紅花)
初起寒熱:加薄荊;(薄荷、荊芥)
糜爛:瓜苓皮.土苓;(冬瓜皮、茯苓皮、土茯苓)
加銀翹,醫化膿;(銀花、連翹)
上身癢:菊.刺蒺中;(菊花、刺蒺藜)
下身癢:苦.膚用;(苦參、地膚子)
時好時發:土獲苓。
刺血拔罐奇效能。
40.治胃八法
概說:胃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以滯為逆,通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停滯則傳導失職。
法 癥狀 方藥
健脾和胃 脘腹痛脹,納呆食少,疲倦乏力 參苓白術散
疏肝理氣 胃脘脹痛,噯氣頻作,惡心嘔吐 柴胡疏肝散,+砂仁,烏藥,蘇梗,佛手
清胃瀉火 胃脘灼熱,口苦口臭,苔黃脈數 清胃湯或玉女煎十公英,連翹
辛開苦降 胃脘疼痛,喜暖喜按,得溫則減,口苦,苔紅黃 左金丸,若肝火,黃連多于吳萸;肝寒,吳萸多于黃連
消食導滯 胃脘脹痛,噯腐臭酸,不欲飲食 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疏膽和胃 憂思郁怒或膽汁不循常道,上逆犯胃,口苦,泛酸 柴胡四逆散,+陳皮,佛手
酸甘養陰 胃脘灼熱隱痛,食欲減退口干,少苔或無苔(胃燥) 麥門冬湯+芍藥甘草湯,+內金,焦三仙
化瘀通絡 胃失和降,初病在經屬氣,以脹為主,病久入絡入血,以痛為主
41.胃脘痛證辨治十六種
一.氣滯胃痛一柴胡舒肝散.
二.胃熱一清胃黃連丸.
三.血瘀胃痛一失笑散.
四.脾胃虛寒一理中丸,
五.陰虛(胃熱空疼饑不食)一一貫煎.
六,胃火一清胃散.
七.脾胃伏火(口臭)一瀉黃散.
八.胃虛火一玉女煎,
九.肝胃虛寒一吳茱萸湯.
十.中焦虛寒一小建中湯.
十一.肝郁胃痙攣一延年半夏湯.
十二.肝胃寒熱夾雜一半夏瀉心湯.
十三.脾胃虛寒便血一黃土湯.
十四.胃虛熱又胃氣上逆一橘皮竹茹湯.
十五.胃寒上逆一丁香柿蒂湯,
十六.肝氣上逆一五磨飲子。
42.胃脘痛方藥
痛在心口窩,
三合或四合:
丹參.失笑卓,(丹參飲、失笑散)
良附.烏百合,(良附丸、烏藥百合散)
金鈴止痛多。(金鈴子散)
胃痛吐酸安中散,
寒邪在腹脅胃脘,
每次五克日服三(次);
安中散:良姜.干姜,
元胡.肉桂.小茴香,
牡蠣.甘草為末嘗。
43.感冒十類辨治二十二種
一.外感風寒:
1.1無汗一麻黃湯.(1).
1.2有汗一桂枝湯.(2).
1.3有濕熱一九味羌活湯.(3).
1.4內有氣滯一香蘇散.(4).
1.5無汗.有里熱一大青龍湯.(5).
1.6無汗.有痰飲一小青龍湯.(6).
1.7喉中痰嗚一射干麻黃湯.(7).
二.外感風熱:
2.1喉腫痛一銀翹散.(8).
2.2有肺熱一麻杏石甘湯(9).
2.3有皮疹郁熱一升麻葛根湯.(10).
三.外感風燥(初起)一桑菊飲.(11).
四.陽虛感冒一麻黃附子細辛湯.(12).
五.陰虛感冒一加減葳蕤湯.(13).
六.氣虛感冒一人參敗毒湯.(14).
氣虛郁熱一升陽散火湯.(15).
七.氣分熱一白虎湯.(16).
營分熱一清營湯.(17).
血分熱一犀角地黃湯.(18).
八.少陽證一小柴胡湯.(19).
少陽、陽明腑證一大柴胡湯.(20).
九.中焦濕阻又有表寒一藿香正氣水.(21).
十.暑濕外感一新加香薷飲.(22)。
44.咳嗽證辨治十一種
一.風熱(咽疼.痰黃稠)一桑菊飲.
二.風寒〈痰稀白.清涕)一杏蘇散.
三.肺燥咳輕癥一桑杏湯.
四.肺燥咳重癥一清燥救肺湯.
五.痰濕(痰出咳平)一二陳湯.
六.肝火(氣逆痰粘)一咳血方.
七.肺火一瀉白散.
八.肺癰一葦莖湯.
九.肺陰虛咳輕癥一麥門冬湯.
十.肺陰虛咳重癥一百合固金湯.
十一.腎虛咳一金水六君煎.
45.外科九類二十方
一.消散:
真人活命飲.陽和湯.小金丹.消瘰丸.內疏黃連湯.
二.排托:
透膿散.
三.頑固性發際瘡一十棗湯.
四.皮疹通用方一當歸飲子.
濕熱皮疹一消風散.
濕氣腳水腫一雞嗚散.
五.熱毒(炎癥)一普濟消毒歐.
熱毒(疔癤)一黃連解毒湯.
熱毒(重癥)一清瘟敗毒飲.
熱毒(外科)一仙人活命飲.
熱毒(各種炎癥早期)一五味消毒飲.
熱毒血瘀一四妙勇安湯.
六.闌尾炎一大黃牡丹湯.
七.急性扁桃體炎一涼膈散.
八.寒實積聚一大黃附子湯.
九.小腸疝氣一天臺鳥藥散。
46.子宮肌瘤方藥
癥積病:平消(片)用,
少腹逐瘀(湯)桂枝茯苓(丸)。
不孕少腹逐瘀湯,
經崩帶病少腹鄉;
歸芎赤芍與干姜,(當歸.川芎)
靈脂元胡小茴香,
沒藥官桂及蒲黃。
熱:姜桂茴易丹香,(換丹參.香附)
郁金.益母草效良;
增效:合加陽和湯,
麻黃.熟地.白芥(子)強。
桂枝茯苓:丹桃芍,(丹皮.桃仁.赤芍)
肌瘤囊腫消效卓,
三棱.莪術.丹.甲可。(丹參.山甲)
47.更年期綜合征(ERT)
一.病理:
1.1.根本原因——腎精虧虛、天癸衰竭、精血不足、沖任不通。
1.2.發病誘因——水不涵木、肝郁木旺。
1.3.近代說法——病源于腎、發展于肝、累及心脾。
二.病因:
2.1體內代謝紊亂。
2.2外界不良刺激。
三.治療:(方中加為“+”;減為“-”)
3.1.按型治療ERT,調整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
3.2.肝腎陰虛型——左歸飲十知柏地黃丸或補肝丸。
3.3.腎陰兩虛型——二至丸十二仙湯。
3.4.心腎不交型——補心丹、坎離既濟丸或滋陰抑火湯。
3.5.肝郁氣滯型——逍遙丸(或丹梔逍遙丸)、或開胸順氣丸、
或越鞠丸。
3.6.痰郁互結型——二陳湯士。
3.7.陰血虧虛型——甘麥大棗湯十四物湯。
48.婦人經病方藥
婦人經病常用方:
不孕:少腹逐瘀湯,
逍遙(丸)歸脾(丸)七制香(附丸),
八珍益母(丸).(烏雞)白鳳(丸)嘗。
經病針灸穴:
氣會:膻中.血(會)膈俞也。
經血不調:針中極,
合谷.三陰交.三里,
大椎.曲池.環跳兮。
血崩不止:灸隱白,
次灸肝俞.交信哉,
再灸腎俞.天樞矣,
還灸關元.足三里。
功能性子宮出血:灸關元,
三陰交.隱白.氣海痊。
49.婦人帶病方藥
婦人帶病:六味丸,(八種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亦玄,
赤血:加歸.白(帶)芪添。(當歸.黃芪)
帶病:膻中和中脘,
三里.三陰交.關元。
50.婦人產后病方藥——
產婦一切雜病狀,
先祛瘀血:生化湯;
四磨飲對產婦良,
再補氣血:八珍湯。
產婦乳少:前豬蹄,(雄豬蹄)
白芷.木通.歸.生芪。(當歸、生黃芪)
產后身痛:速服用,
歸荊杭桂羌寄生,(當歸、荊芥、杭芍、桂枝、羌活、桑寄生)
乳沒芪鉤草防風;(乳香、沒藥、黃芪、鉤藤、甘草)
下肢痛重:膝瓜中。(牛膝、木瓜)
產后瘀痛:焦山楂,
元胡.木香.歸尾下,
劉寄奴,三劑佳。(一般服三劑愈)
子宮下垂:參術芪,(黨參、白術、黃芪)
升柴歸芎杭芍地。(升麻、柴胡、當歸、川芎、熟地)
麥芽三兩:斷乳妙;
回乳:神曲用酒炒。
51.小兒養生
要想小兒安,
三分饑和寒,
喝水.洗澡和通便。
常選藥物來保健:
玉屏風(散)健脾散,
雞內金(片)酵母片,
龍牡沖劑.保赤丸,(王氏保赤丸)
清解液.保和丸,(清熱解毒口服液)
防風通圣(丸).麥味丸。(麥味地黃丸)
52.小兒病證治療歌訣
52.1 小兒外感
歌訣:
小兒表虛外感,
服玉屏風散。
小兒外感咽腫痛,
銀翹散蟬衣桔梗。
52.2小兒偏桃體腫大
歌訣:
小兒偏桃體腫,
魚石脂外敷用;
籐黃膏敷神奇功。
內服玉屏風,
籃根、牛蒡、草、桔梗。
52.3小兒感冷熱
歌訣:
小兒易感冷熱方,
玉屏風合小柴胡湯,
半夏黨參去出方。
家庭護理要跟上。
52.4小兒易感又出汗
歌訣:
小兒易感又出汗,
桂枝湯合玉屏風散,
浮麥、龍牡功效顯。
勤洗澡衣常換。
52.5小兒低熱
一.癥狀:
體溫在37.5度C~38度C,持續2周以上。
二.歌決:
小兒低熱芪術風,
地骨、白薇、草服用。
糖鹽水要補充,
清淡、營養食物用。
52.6小兒易感患鼻炎
歌訣:
小兒易感鼻不通,
鵝不食、草、蟬、玉屏(風)。
久鼻不通蘇合香,
日服二次半月匡。
52.7小兒陣咳
歌訣:
小兒易感反復咳,
玉屏風、百部、貝、草卓,
桔梗、蟬蛻溫服藥。
急支糖漿量少次多。
萊菔子水有效果。
52.8小兒咳喘
歌訣:
小兒咳喘芪術風,
炙麻黃、甘草、杏(仁),
桔梗、蟬衣、桑葉用。
身柱、命門穴,
小兒喘妙訣。
52.9小兒厭食(疳積)
歌訣:
小兒厭食芪朮風,
內金、砂仁、草、菔行。
疳積:四縫、足三里,
三日一刺出明液。
飲食均衡營養齊。
52.10小兒驚厥
歌訣:
一.小兒驚風與驚厥:
水溝、印堂、大椎瀉,
再刺合谷、十宣血。
二.高血壓:針涌泉也,
不效雀啄中脘穴;
高熱:曲池、委中血。
三.小兒口噤:食不能(進),
體溫不定又攣痙:
第一次針十二井(穴),
次日再刺合谷中。
四.慢驚風證:灸關元,
大椎、神門、胃俞點,
太乙、(三)陰交、中下脘。
五.慢脾風:針中上脘,
刺氣海穴、灸關元;
嘔吐:膽俞用針點;
四肢冷厥:刺十宣。
六.驚食厥證:針十宣,
百會、水溝和涌泉。
七.兒驚厥:涌泉、人中,
曲池、大椎與中沖。
服七珍丹、玉屏風,
燈芯、蟬、草和茯苓。
52.11小兒腹瀉
歌訣:
小兒腹瀉拔火罐:
神闕穴和中脘。
兒腹瀉用炮姜,
玉屏風、內金、藥、草良。
食療山藥胡籮卜湯。
52.12小兒腹痛(腸系膜淋巴結炎)
歌訣:
小兒腹痛芪朮風,
藍根、芍、草、甲、蜈蚣,
丹皮、烏藥腹部病。
小兒腹痛拔火罐:
神闕、中脘、阿是點。
不食生冷防外感,
講衛生要保暖。
52.13小兒濕疹(對稱性、反復發作)
歌訣:
小兒濕疹:玉屏風(散),
荊芥、靈仙、草、土苓,
蟬衣、茯苓、苦參用。
氧化鋅粉外奇功。
辛辣刺激食不用,
衣服寬松又衛生。
52.14小兒便秘
歌訣:
小兒便秘玉屏風,
玉竹、黃、草、白朮生,
三仙、玄參、地、麥冬。
防風通圣丸服用,
吃水果和多運動。
52.15小兒五軟(頸軟、手軟、足軟)
歌訣:
六味、膝、茸補腎丸;
扶元:八珍、神、菖、遠,
山藥、黃芪、姜、棗煎,
交替服治兒五軟,
針灸配合效更顯。
52.16兒童計劃免疫程序及接種疫苗種類
一.新生兒一卡介苗.
二.2月齡一3價白色小兒麻痹糖丸活疫苗1粒.
三.3月齡一3價白色小兒麻痹糖丸活疫苗1粒.
百白破三聯針1針(第一針).
四.4月齡一3價白色小兒麻痹糖丸活疫苗1粒.
百白破三聯針1針(第二針).
五.5月齡一百白破三眹針1針(第三針).
六.8月齡一麻疹疫苗1針.
七.1歲一百白破三聯針1針(加強).
八.4歲一3價小兒麻痹混合糖丸活疫苗1粒(
加強).
九.7歲一麻疹疫苗、卡介苗、吸附精制百白
破疫苗、乙腦疫苗.
十.12歲一卡介苗(農村).
十一.13歲一乙腦疫苗.
52.17孩子聰明六先兆
一.兩歲左右的孩子能使用比較復雜的詞匯。
二.兩三歲的孩子善于觀察,非常好奇,向大人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
三.記憶力強,三四歲就能背一些詩詞,或講
一些大人給他講過的,情節比較復雜的故事。
四.思維比較高度集中,兩三歲左右便能全神貫注地聽5分鐘或更長時間故事。
五.具有理解復雜問題和抽象概念的能力,不說詞不達意的話。
六.具有廣泛的興趣與愛好,—個有天賦的孩子,愛玩游戲、唱歌、跳舞、看小畫書,對什么都感興趣,并有一定的持久性。
52.18治理瘦弱兒童
—.何謂瘦弱兒童:
1.1體重低于同年齡兒童體重平均值的兩個標準差曰瘦。
1.2多病曰弱。
二.瘦弱兒童的病因:
2.1兒童在生長發育階段,各器官、系統未發育成熟,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
2.2免疫系統功能未臻完善,而其物質基礎并不厚實,這樣就容易感染各種疾病;
2.3小兒患病期間,食欲不好,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加上疾病的消耗,致使病后營養缺乏,反復多次,除了體重不下或下降外,各器官系統的生長發育也受到影響。
三.治理:
3.1合理飲食,增加營養供給;
3.2做好兒童日常生活的護理,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睡眠習慣;
3.3注意體格鍛煉,做好預防保健。
3.4辨證施治一服用玉屏風散、麥味地黃丸、
保和丸、王氏保赤丸、健脾散、生脈飲、歸脾丸、龍牡沖劑、小兒七珍丹.
53.經穴養生
A.功效一
〈1〉針推人體的經絡穴位,可以達到養生療疾的目的(治病步驟:—針二灸三服藥)。
〈2〉灸人體經絡穴位,可以行氣活血、溫經通絡。
〈3〉在人體經絡穴位拔罐,可以散寒濕、除瘀滯、止腫痛、祛毒熱(俗話說“有病拔罐,病去—半”)。
〈4〉按經絡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絡、解郁、散邪。
B.穴位一
〈1〉中醫保健五大要穴:
五大要穴要牢記:
膻中.關元.足三里,
三陰交和涌泉兮。
〈2〉針灸十要穴:
肚腹:三里.四白求,
腰背:殷門.委中留,
頭項:后溪并列缺,
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
胸脅:公孫.內關謀。
〈3〉八會穴:
臟會章門.腑(會)中脘,
氣(會)膻中.筋(會)陽陵泉,
血會膈俞.脈(會)太淵,
骨(會)大杼位背上端,
髓(會)絕骨.八會全。
〈4〉八法八穴主治:
內關.公孫:陰維沖,(通陰維脈.沖脈)
主治:上腹與心胸。
申脈.后溪:耳項頸,(治耳.項.頸部病)
陽蹺.督脈兩合用。(通陽蹺脈.督脈)
外關.臨泣:陽維帶,(通陽維脈.帶脈)
銳眥.耳后.頰病哉。(目銳眥.面頰病)
列缺.照海:任陰蹺脈,(通任脈.陰蹺脈)
主臟腑.咽喉與胸膈。
〈5〉回陽九針穴:
合谷.環跳.足三里,
中脘.涌泉和太溪,
啞門.勞宮.三陰(交)取,
此九穴位回陽宜。
〈6〉婦科十大要穴:
一.神闕:(氣舎、臍中、氣合).
功效一
1.1隔鹽灸一治陽氣衰,下元虛損(命門真氣所系);
1.2加關元一治虛寒痛經、閉經、經后期、不孕;
1.3加氣海一治崩漏、經多、經先期。
二.氣海:(脖胦、下肓).
功效一治氣虛、氣滯之疾。
三.關元:(次門、下紀、大中極).
功效一補腎、培元、調補沖任。
四.腎俞:
功效一泌尿、生殖之要穴。
五.血海:(百蟲窠)
功效一血之諸病。
六.合谷:(虎口)
功效一通經。
七.足三里:(下陵、鬼邪)
功效一健脾胃、補后天、通經止痛。
八.三陰交:(太陰)
功效一補肝腎、健脾之要穴。
九.太溪:(呂細)
功效一為腎之要穴。
十隱白:(鬼壘)
功效一善治出血,實為止血要穴。
歌訣:
婦科十大穴牢記:
神闕氣海關元腎俞,
血海合谷足三里,
三陰交太溪隱白齊。
〈7〉耳病六穴:
中渚.外關.翳風,
足臨泣.耳門.聽宮,
統治一切耳病。
〈8〉眼病六穴:
三里.合谷.絲竹空,
頭維.攢竹與睛明,
統治一切眼疾病。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luoyanghongren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