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水煎溫服。
【方歌】苓桂棗甘治上沖,桂枝甘草加棗苓,增桂加重治沖氣,欲作奔豚本方中。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大棗和大量茯苓,并增加桂枝用量而成。本方和苓桂術甘湯看似無大出入,但在主治上大異其趣。即方中無白術,則知胃無停飲或少停飲,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改加大棗,則擅治腹攣急;增大茯苓用量,則擅治悸煩;增量桂枝,則加重治沖氣。故本方的適應證是小腹攣急、悸動而氣上沖較甚者。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65條: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脈,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解析:本條也是原有里飲,誤用發汗治療,里飲被激,伴強烈的氣上沖,類似奔豚發作,臍下悸是欲發奔豚的征兆。此證宜用苓桂棗甘湯治療。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第5條: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解析:本條是在《金匱要略》重出。
【臨證思考】本方不只能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證見心下悸者也能治之,他如諸飲證,如有腹攣急、氣上沖而臍下悸者,用之亦多驗。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心下悸、腹攣急、氣上沖者。
【驗案】張某,女,65歲,1965年12月13日初診。多年失眠,久治無效。近癥:頭暈,心悸,臍左跳動,有時感氣往上沖,沖則心煩、汗出,口干不思飲,舌苔白,脈緩。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與苓桂棗甘湯加味: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酸棗仁15克,遠志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上沖感亦減,前方加生龍牡各15克,繼服六劑,除眠多夢外他無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