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感冒的中醫治療,大家都知道要區別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來用藥。風寒感冒選用辛溫解表藥,風熱感冒選用辛涼解表藥,從藥品說明書、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到醫保目錄,都是這么寫的。那么,為什么感冒類中成藥要分為風寒感冒藥和風熱感冒藥這2類?為什么感冒經常從風寒和風熱來區別論治呢?
感冒常見的中醫證型
最簡單的原因,陰陽。中醫理論講究陰陽的對立統一,那么在感冒的治療上,自然也有“陰”感冒和“陽”感冒之分。風寒感冒以寒性癥狀(怕冷和流清鼻涕為主),屬于“陰”感冒;風熱感冒以熱性癥狀(發熱、口渴和黃鼻涕為主),屬于“陽”感冒。但是,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醫的醫圣是張仲景,寫了一本書叫做《傷寒雜病論》,其中就有外感病的診治方法和方劑,例如邪在表宜用汗法,選用麻黃湯、桂枝湯等方法。從“傷寒”這個名字以及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小青龍湯這樣的溫熱性中藥的角度看,《傷寒雜病論》中主要講的就是外感寒邪的論治。
張仲景與傷寒論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外感病的治療上,除了傷寒學派,還有另一大學派,叫做溫病學派。并且,中醫歷史上一直存在傷寒與溫病之爭,影響很大。簡單來看,《傷寒論》之后,在宋金元時期,溫病學在傷寒體系中逐漸孕育發展、變革分化,最終在明清時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宋代的韓祗和在《傷寒微旨論》中提出熱病可“別立方藥而不從仲景方”。元代的王安道強調“溫病不得混稱傷寒”。到了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正式形成了溫病學派的代表著作。實際上,在建國后部分中醫教材定義的中醫四大經典中,直接將《神農本草經》去掉,換成了《溫病條辨》,可見其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