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打仗最厲害的民族,估計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蒙古人。當年,蒙古人以20萬騎兵起家,打遍歐亞大陸無敵手,建立起的蒙古大帝國比今天的俄羅斯還要大好幾倍。為什么蒙古騎兵這么厲害?當然離不開吃苦耐勞,能長途奔襲的蒙古馬啦!
在非洲,也有一種很出名的馬:斑馬。按理說非洲斑馬的數量不少,非洲人每天和斑馬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為什么從沒有非洲人想到馴化斑馬去打仗呢?
其實啊,非洲人曾經做過馴化斑馬的嘗試的。不僅是非洲人,當年英國人殖民非洲的時候,也試圖馴服過斑馬來著。但是最后,他們都以失敗告終了。
為什么斑馬這么難以馴服?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之所以沒有什么人敢騎斑馬,是因為它來者不善啊!
身體素質跟不上
斑馬看著很結實的感覺,其實身體素質跟馬相比差遠了。馬一般可以跑到60km/h,而斑馬的速度一般只有40km/h;耐力方面差的就更多了,斑馬的短時間爆發力還行,但想要像馬一樣馱著人跑上一兩百公里,基本上不可能。
從斑馬的身體結構上來說,由于它的身體更加接近驢,前胸較窄,關節也不夠靈活。因此,斑馬跑起來速度不夠快,也不如馬有耐力。
除此之外,斑馬還是話癆,一天到晚叫個不停。不過,斑馬的叫聲讓人想起的不是它的近親馬,而是另一種動物……
鬼畜的叫聲,再加上時常不經意間露出的二逼笑容,所以斑馬也得了個外號:馬中哈士奇……
如果騎著這樣的動物去夜襲敵軍,估計還沒到敵方的軍營就會被發現吧。
就這兩點來說,斑馬已經基本上可以告別軍事界了,即使馴化了也只能像驢子一樣使,平時用來拉拉貨代代步之類的。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人類不選擇馴化斑馬,拿來當驢子用呢?
孤獨的斑馬
一般來說,能夠被大規模飼養的動物都有一個特點:家族性。羊、馬、雞等都是典型的家族性動物。在一個家族中,通常的結構是這樣的:
在家族中,所有的成員都會聽從老大的指揮,并遵循嚴格的長幼尊卑制度,在遇到危險時,一個家族會聯合起來對抗外敵。
▲將小象夾在中間是為了保護它們
斑馬則是一種很孤獨的動物,它們群居在一起,純粹是因為這樣對自己的生存有好處。一旦有獅子獵豹之類的動物攻擊它們,它們就會“大難臨頭各自飛”。
人類喜歡有家族性的動物,因為馴化起來很省力:只需要搞定家長,家族的成員都會成為你的小弟。以羊為例,在羊群中都會有領頭羊這樣的角色,當你想要把羊群趕回羊圈的時候,只需要驅趕頭羊就行,其他羊自然會跟隨頭羊的腳步。
▼跑在最前面的就是”領頭羊“:
至于斑馬,那可是出了名的無組織無紀律。大部分斑馬聚在一起時都會互相撕咬爭斗,只有細紋斑馬才會在發情期有短暫的群體性,但是時間過去后又會變成老樣子。
沒有紀律,加上斑馬脾氣暴躁,要是養一群斑馬的話,那真是天天要打架!而且你要是想讓在外面吃草的斑馬回馬圈,還得一個個往圈里趕。按照斑馬的暴脾氣,估計斑馬趕回圈里了,趕馬的人也被懟死了……
▲有時還要上天
從群體性這一點上來說,想要大規模馴化斑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這就是為什么沒有人大規模養斑馬的原因。那小規模的馴化斑馬做寵物之類的可行嗎?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很難,而且很危險!
神經質的斑馬
要說這斑馬的脾氣,總的來說就是三個字:神經質。
正常情況下,斑馬很膽小。非洲大草原危機四伏,生活在這里的斑馬也養成了警覺的性格,一有風吹草動那是撒丫子就跑。而且斑馬還是近視,所以把自己撞死的情況都是會發生的……
這一跑不要緊啊,沒人的時候還好,有人的時候,那可就是帶著四處顛了。想想打仗的時候要是出現這樣的畫面該多酸爽:數萬斑馬騎兵正在向著敵軍沖擊,突然對面扔出一串炮仗,被嚇傻了的斑馬四處亂竄,我軍死傷無數,敵軍不戰而勝……
雖然膽子小,但是斑馬的脾氣比其他馬屬的動物暴躁的多。一旦它覺得你有威脅,自己又退無可退,那可是上去就跟你懟。
蹬獅子:
追獵豹:
▼同類間鬧矛盾
不過人類被斑馬踢的幾率不大,畢竟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隔著籠子或者車窗看斑馬的。但是,斑馬還有另一個絕招:咬人,而且咬上了還不松口。每年美國動物園里被斑馬咬的人比獅子老虎咬傷的加起來還多。如果看到斑馬朝著你邪魅一笑,可千萬要小心,那是人家盯上你了哦!
那到底有沒有人成功馴化過斑馬呢?答案是有,但只是少數。
▼駕車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土豪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也不過馴化了不到20來頭斑馬,而且還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斑馬這么廢柴,馴化出來也基本上是用來拉拉車,或者單純做觀賞用,相比較馴化斑馬時付出的精力來說,完全是得不償失的。
總的來說,非洲人之所以不騎著斑馬去打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斑馬性價比太低,就算費千辛萬苦馴化了,使用起來效果卻不如駱駝、驢子,所以非洲人干脆就放棄了。
至于咱們嘛,與其惦記騎斑馬這件事,倒不如來非洲看斑馬奔跑來的自在~
本文作者:波布非洲編輯馬里布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帶你去非洲見識真正的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