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作為一門一級學科,其一項能力掌握是需要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選題、設計、調查、撰寫等主要研究流程,具有一定的獨立從事教育研究的能力。千字文論文寫作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仍會存在一定的問題,現結合我自身實際,基于四篇文章的寫作經驗,分析在論文的相關要點。簡要來講,論文的研究對象需要專一化,因為主體轉換會使文章混亂;研究視角需要理論化,使之具有普遍客觀意義;框架邏輯需要清晰化,可以采取過渡詞與分級標題形式;分級標題凝練需概括化,使讀者可以了解段落大意。
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從研究目標到研究內容的過渡。一般是指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通過專門的研究方法為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而在我的《與他者共存:大學生合作學習有何益處》這篇文章中,雖然小組合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但是在文章撰寫的過程中,從小組合作這個主體向著課堂、思維和時代等不同方面改變,造成文章寫作對象的多樣性,而沒有專注于一個主體去深挖。因此,提醒日后的寫作方面需要注意,關注于一個論文寫作對象的不同角度,而非想到什么方面的內容就和自己的寫作對象硬套。
研究視角屬于研究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研究文章主要對象的一種視野角度,不同的人看待同樣一件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視角分析。研究的視角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理論視角。它是從某個“學科”或“學派”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二是思維視角(或關系視角、分類視角),它是分類或關系判斷的某種思維形式。三是批判視角,它是研究者對新觀點或新材料、新方法(或新工具)的選擇。而在我的第四篇文章《大學生為什么熱衷于消費——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我主要采取的理論視角,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理論視角,五個不同層次的需求去分析我們身邊最常發生的消費心理問題,結合一些社會現狀與心理學視角,會使論文更加具有客觀性與理論性。需要注意的是,選取的理論視角要與研究的對象有著一定的關聯度,而非生搬硬套。
文章的邏輯結構就是一個整體的框架,是聯結組成其他文章內容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不同的作者會形成屬于自己風格的具體元素,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會擁有不同的邏輯結構。對于文章的邏輯結構主要有四種類型,即范疇式結構、評比結構、序列結構和因果結構。而在我第一篇文章《大一新生如何適應環境提升自學》撰寫過程中,主要采取序列結構中的順序結構,即描述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文章中我會經常采用“首先”、“然后”、“同時”、“最后”等過渡詞。而這樣的順序結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文章段落內容有條理,但是在使用時要注意段落之間的邏輯性,很容易造成讀者閱讀時產生混亂思維,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小標題或者是標序號的形式來使文章段落與段落清晰化。
分級標題是分段段落的主要內容概括或者是起到一個引言的作用,一般以凝練簡潔的語言呈現段落中最重要的觀點。同時為了需要吸引讀者的興趣,在標題凝練過程中不能過于簡單,會使讀者難以產生繼續閱讀的欲望,讀者可能會懷著“這誰不會”或“這誰看得懂”的思想而放棄閱讀;凝練中也不能過于長,就會喪失分級標題作為引言的意義。而在我的《大學生為何會被手機綁架》這篇文章中,我原本的分級標題其中之一為“生理本能:追逐目標的快感”凝練的過于簡潔與深奧,會使讀者不能直接了解生理上我們對于手機成癮的原因,而在修改后為“生理性'開啟易’:了解進展揭秘未知帶來短平快的實現感”,首先對手機上癮的生理性呈現了程序感,其次用相對概括性的話語解釋了成癮的原因,讓讀者可以對文章內容更加了解與清晰。
總之,回望來時之路,我在四篇小論文寫作中收獲了多方面的寫作經驗。首先是研究對象專一化,內容可以發散但對象不能游移;其次是研究視角理論化,理論依據能夠彰顯客觀性與學術性;再次是框架邏輯清晰化,使用序號、標題、過渡語等強化邏輯;最后是分級標題概括化,過簡與過繁都妨礙觀點的表達。
高教課堂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