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美國的大學生往往把就業看作是個人的事情,早早就為自己的未來作打算,進行長遠規劃。這主要表現為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及早規劃,培養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克·福雷斯特大學07屆經濟專業畢業生約書亞·金在大學二年級時就為自己制定了未來的就業計劃。他首先求助于大學里的就業指導辦公室,確立具體的就業目標。在校方幫助下,他早早地就獲得在銀行實習的機會。今年畢業前,他已經與一家大銀行簽約,獲得了投資經理職位。金說,及早確立就業目標對大學生而言非常重要,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盡早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從而為日后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該大學英語系應屆畢業生凱特·弗琳則找到一份在社區高中教書的工作。盡管這份工作薪水不高,但弗琳認為,對大學生而言,第一份工作收入如何并不重要,最關鍵的是鍛煉能力,為日后的事業發展奠定基礎。她打算工作一段時間后再報考其他專業的研究生,以拓展個人的發展空間。
在許多像弗琳這樣的美國大學生眼中,理想應是從現實做起,暫時找不到好工作,并不等于失去理想。美國某大學生就業服務網站進行的一次民調發現,80%的受訪者都認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應該是有活就干”。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學校、社會團體、用人單位和大學教授也大力參與到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對大學生就業起到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美國勞工部主要負責制定宏觀政策和做好就業調查等基礎性工作。勞工部設有勞工統計局,其主要職能是收集不同時期美國就業市場的職業需求狀況、不同職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等數據,重點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就業需求的影響。統計結果通過政府網站和出版物等方式向全社會公布,作為政府決策和個人擇業的參考依據。勞工統計局根據這些數據編撰的《崗位需求手冊》很受美國大學生歡迎,幾乎人手一冊。
學校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并提供就業信息。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關系到一所高校的聲譽,也會影響到學校在全美的綜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國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就業問題。美國高校一般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進行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
在美國的非贏利性就業組織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協會最為著名,其會員包括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單位,每年為100多萬大學生和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該協會的宗旨是幫助學生選擇并獲得滿意的工作,幫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員招聘計劃并提供優秀人選。該協會還出版期刊,對就業市場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求職和招聘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等進行調查和分析,其中最有名的是《擇業》雜志,許多學校把這本雜志列為學生就業和求職的指導用書。
此外,在美國,大學教授的推薦信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學生如能得到名教授的舉薦,找份像樣的工作幾乎不成問題。
在相對比較公平的就業市場中,美國大學生面對就業問題采取的是“長遠”眼光,這是一種成熟心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