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一名03級法學本科專業學生李某說,最近他在武漢、長沙趕場招聘會不下二十次,但都被用人單位拒絕。有的雖通過了簡歷篩選關,但最終還是在面試時被淘汰。李某說,此前武漢某知名公司今年擬在全國招一個法律專業學生,竟有上百個研究生與近千個本科生競爭該職位,面試時由于人數太多,他從上午一直等到晚上。
湖北工業大學的袁同學說,他讀的是信息與計算機專業(數學方向),所學專業知識卻不專,又不是重點高校畢業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全班六十多人,目前幾乎沒有人已找到意向單位。有些同學還掏了近萬元學費,自費參加社會職業機構的技能培訓去了。
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似乎已成為當前很多人的共識。而許多大學生都將就業難的原因歸結為高校連年擴招導致的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而有專家分析認為,中國教育改革失敗,培養不出適應市場要求的人才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07年六成大學畢業生或面臨失業
中國教育部統計,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5萬,待業人數約為34萬,占總人數的30%。到2005年,待業人數增加到93萬,比2001年增加了近兩倍。而2007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95萬,比2006年的413萬增加了82萬,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有媒體調查報道稱,2007年可能有六成大學畢業生面臨失業。
據抽樣調查結果,2006年已簽約和已有意向簽約的大學生占60%,不想馬上就業的占15%,還沒找到工作的占25%。也就是還有還有40%(約165萬)人待業,這批人加上2007年的495萬應屆生,2007年就將有660萬大學生需要找工作,創下歷史新高。而據2006年的數據顯示,市場提供的職位中,有意要招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企事業單位,總共也就只能給大學生提供不到三百萬的職位,約為該年畢業生的五成。
此外,還有二十多萬的中專畢業生,已在2005年突破百萬大關的研究生,還有博碩生,幾千萬大軍將共同競爭上崗。為此,有專家預言,2007年至少有六成大學生找不到工作。
擴招是高校“大躍進”
為了緩解上大學難的壓力,中國近年來擴大了大學招生的數量,簡稱“擴招”,極大的滿足了民眾上大學的需求,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局面得到基本改變,應該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勝利。但擴招卻相應帶來了大學生的就業危機,僧多粥少,供不應求。為此,有人稱擴招是中國高校的“大躍進”。
政法大學教授楊帆認為,現在大學畢業生工作不好找,主要原因還是供過于求,政府近年高校擴招的規模太大,而就業市場卻提供不了相應的職位。在北京一所大學畢業的一位研究生也表示,供求不匹配是目前就業市場很明顯的問題。 這位碩士說:“就業崗位是有限的,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是有限的,而每年的畢業生目前來看還是屬于擴大的趨勢,所以之間的缺口還是很大的,這是顯而易見的,這是擺在大家,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事實,所以我覺得會有一部份畢業生在畢業后也許會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自己合適的滿意的工作。”
路透社報道稱,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報告他們缺少具有技能的職工,這顯示中國的勞動市場在供求方面是不匹配的。報道還指出,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像他們上一代處于中國正在發展的時期,愿意去重工業的行業里工作,但是現在服務行業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又無法容納那么多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過于求意味著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其中包括花費昂貴教育成本的高校畢業生,中國的人才發展和使用狀況令人擔憂。
應屆生素質不合格 用人單位招不到人
深圳一家網絡公司負責人表示,自己公司一直處于缺員狀態,雖然每天都有在面試,前來應聘的人也不泛碩士研究生,但卻一直招不到合用的人。而且公司因為吃過應屆大學生眼高手低的虧,招來的人經過了好幾個月的實際培訓才能用,為此,公司半年前已經定出不再招應屆畢業生的規定。與網絡公司老總的“急”相比,深圳一工廠的老板更“急”。因為這個老板花了三千萬元買來車床,但在人才市場上卻招不到會開機床的人,無奈只好高薪從別的工廠“挖”來幾名機床工人。照理說深圳是中國各地人才聚集地,應該不缺人,為什么會出現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單位又招不到人的現象?
國家發改委曾明確指出,“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所謂“結構性就業難題”,一方面是指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差異,致使許多專業的就業形勢冷熱不均;另一方面,許多畢業生的目標就業地域和職業過于集中,導致部分地區和崗位人才過剩,而另一些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區和崗位乏人問津。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根本不合格,現在許多大學生多半思想浮躁,眼光過高,創造的價值也不能跟所要求的薪資等同,待人接物態度也不行。
教育失敗是大學生難找工作主因
專家認為,目前在中國大學教的東西很多已經不符合實際市場需求,造成許多大學生畢業后面對一些實際操作卻無法上手。這顯示,中國教育的失敗才是應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
以前的大學生就業就是把人直接分配到各個單位去,單位再派幾個“師傅”帶,進行再教育。而現在沒有了分配,市場也變了,但教育卻沒變,這樣就造成畢業了的大學生只是個半成品根本不能用,而市場只要成品,這就造成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單位又招不到人的局面。
有專家曾作這樣的比喻:在就業市場上,教育機構是廠家,大學生是產品,產品銷售情況關鍵在質量,而并不在于廠家的生產規模。破解就業難的根本途徑,主要在于教育機構怎樣培養合格大學畢業生,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