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科創板正式開板,
2020年4月新三板精選層掛牌業務正式開啟,
同樣還是4月末,創業板注冊制正式發布,
從科創板,到新三板,再到創業板,
"三個板"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走進劇變改革的"大時代",
我們距離機會和風險常常只有"一線天"。
機會不可坐失,
風險更不可小覷,
資產配置的道路上,
我們始終在避坑升級,
"三個板"的新故事從這里開始。
科創板、新三板精選層、創業板,都是資本市場的載體,形成錯位競爭和相互補充的角色。
上市企業性質:
科創板更強調“硬科技”,科創板產業鏈主要是由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及新能源六大領域組成。
新三板精選層則是更早期階段的優秀創業企業,既是科創板、創業板的標的儲備,也能帶來更高的收益預期。
創業板體現的是創新創業成長型的特點。不僅僅限于服務戰略新興行業企業,也服務于傳統領域里的高成長企業。
上市企業財務要求:
科創板:對企業是否已經盈利沒有硬性要求,允許同股不同權。
新三板精選層:引入了市值管理的概念。
創業板:注冊制下仍然保留對公司盈利的要求。對于紅籌企業創業板有盈利性要求。
價格波動大?。?/span>
科創板:漲跌幅限制放寬到20%,首發、增發上市的股票,上市后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新三板精選層:相比科創板和創業板價格波動更大,對連續競價股票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漲跌幅限制比例為30%,滿足三類情況連續競價股票當日不實行價格漲跌幅限制。
創業板:與科創板一樣,漲跌幅限制放寬到20%,首發、增發上市的股票,上市后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現在主板和中小板漲跌幅限制還是10%。這3個板的價格波動會更大,賺錢和虧錢都來的更刺激了。
定價機制與盈利空間:
科創板:科創板全面采用市場化詢價的定價方式,引入私募參與網下詢價配售。
新三板精選層:新三板精選層實行詢價發行、競價發行和定價發行3種方式,而科創板僅實行詢價發行一種方式。新三板開始由場外交易機制向交易所交易機制靠攏。
創業板:打破了原來創業板相對固化的PE定價邏輯,根據發行人基本情況和市場環境等,合理選擇直接定價、競價或詢價等方式確定發行價格,對新股發行定價不設任何行政性限制。
退市風險大?。?/span>
科創板:退市制度從嚴,垃圾公司和違法違規的公司會有懲罰機制和退市,投資人要火眼金睛。
新三板精選層:精選層目前不存在直接退市的說法。如果精選層掛牌公司不滿足相應條件,則直接降級到創新層甚至基礎層。
創業板:與科創板相比,退市制度上差異不大,也借鑒了科創板對空殼公司僵尸公司的清理機制。閉著眼睛買的時代過去了。
一個浪里淘金的時代起航了。
短期內對A股的資金分流效果不大。
從歷史上看,無論是2010年創業板開通,還是2019年科創板注冊制,對市場的流動性沖擊都不大,沒有形成太嚴重的資金分流效應。甚至還帶動相似的風格板塊出現了一波上漲行情。
注冊制對創業板的中長期深遠影響。
股票分層、港股化。
創業板新股供應加大后,上市公司將會魚龍混雜,加上退市風險上升后,股票結構逐漸分層,呈現港股化特征。
盈利穩定持續增長的公司將得到投資者的偏好,不但享受估值溢價,流動性還很好。
而業績差、純靠炒作概念的公司會淪落成為類似港股里的“仙股”。即使絕對股價看上去很便宜,但是因為基本面看不清楚而無人問津。買了這樣的股票,不但可能長期不漲、流動性差,甚至還有退市風險。
注冊制后,原來的炒作低價股、差質地股的策略可能失靈,唯有精選基本面才是王道。
投資者結構機構化。
隨著上市公司數量增多,選股難度變大。同時,個股的單日漲跌幅擴大,會加大股價的波動,投資風險加大。除了少數專業投資能力強的投資者之外,大部分個人投資者自己直接投資創業板的性價比下降。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會選擇通過基金參與創業板機會。
同時,在大力發展公募基金等各類資管產品的基礎上,國家鼓勵社?;?、養老基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等機構長期機構資金入市。未來機構資金占比大幅提升,成為市場的主流。而散戶占比會越來越低。
科技股特色更鮮明。
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里,科技股的比例整體還偏低。部分是因為科技股、特別是早期的科技公司在保持高成長的時候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不滿足創業板的標準。注冊制后,創業板上市對公司的盈利要求降低,會有更多的具有子行業代表性的高科技、高成長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創業板將與科創板成為投資者分享國內科技企業高速增長成果的主要途徑。
科技立國戰略之下,科技行業將是未來較長時間內成長性最好的領域之一。而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能令更多的優質科技創新企業上市。
科技股值得投資。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精選層則是投資者分享科技股成長機會的主要載體。
投資者在這三類投資標的里,該如何取舍、配置呢?
主要可以從風險收益特征、投資偏好兩個角度來了解自己的需求,按需選擇合適的資產。
一是,了解自己對組合風險收益的需求。
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精選層整體屬于股票資產的一部分。
從風險收益特點上看,介于滬深300指數與pre-IPO類股權項目之間。預期收益率高于滬深300整體水平,但是低于pre-IPO類股權項目。而風險度高于滬深300整體水平,但是低于pre-IPO類股權項目。
投資者在做組合資產配置時,這三類資產主要是作為提升組合收益率的風險資產品種來使用。
如果投資者對部分資金的投資需求是希望獲得一個類股權投資收益率,那么新三板精選層標的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如果投資者希望獲得一個成長性投資的較高預期收益率,但是又希望相對穩一點,創業板相對更好的滿足這種需求。
如果投資者希望獲得科技股的投資機會,但是又不想承擔太高的不確定性,那么科創板就是最好的選擇。
二是,了解自己的行業、主題投資偏好。
如果投資者強烈偏好科技主題、行業,那么可以更多的投資科創板。
如果投資者更偏好成長股投資,既想分享科技公司機會,又不想失去其他行業的優質成長標的,那么投資創業板更加合適。
如果投資者希望能選到更多的新興子行業的龍頭企業,或者希望以相對較低的估值買到成長潛力大的優質公司,那么新三板、特別是新三板精選層,是一個很好的大浪淘金的市場。
前面講到,改革的路上,市場將越來越機構化,越來越分層,優勝劣汰將會成為常態。“排雷”成為混跡市場的必備技能。一個不小心踩到雷上,一個跌停20%,兩個跌停就近乎腰斬,更別提退市和隨之帶來的慢刀割肉般的資金鎖定和精神折磨。
任何的改革都有受益受損兩面性,走向春天的改革不代表人人都可以如沐春風。
沖入市場之前,請問自己一句:Am I ready?
監管層同樣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和創業板注冊制配套推出的,還有一項措施——新增創業板個人投資者,必須滿足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于10萬元,且具備24個月的A股交易經驗的門檻。也就是,你得有點錢、有點經驗,才能開始投資創業板。
之前是滿兩年股票交易經驗就能開通。這個新規定,其實是對小白的進一步保護。把一部分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先擋在門外,免得大家聽到消息,都一窩蜂地入坑了。
獨闖江湖者:懂宏觀、懂政策、懂行業、懂個股
新三板精選層、創業板注冊制入選的公司無論是企業自身的成長性還是市場成長的潛力,未來肯定是有機會的,但也存在著不小的風險。這兩個板入選進來的公司,自身成長性和行業發展前景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在這個市場個人投資者直接參與買賣打新股票,需要在股市歷練多年,投資經驗豐富,有相對一套完善的投資體系,需要懂宏觀、懂政策、懂行業、懂個股。
沒有時間研究個股、研究行業,投資經驗不足的小白散戶是不太適合獨自闖蕩市場的。個人投資者參與新三板精選層、創業板注冊制相關的股票打新有可能會賺錢,但并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科創板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打新賺錢,但是時間不長上市當日就破發,個人投資者直接購買新三板精選層和創業板注冊制入選的股票買賣更是要謹慎,一方面,創業板和新三板精選層的估值體系可能更接近一級市場,因此投研難度不??;另一方面,漲跌幅限制與現有A股交易有很大不同,而且創業板退市制度的順暢意味著,一旦投資者買入的企業發生退市,可能遭遇很大虧損。
轉向機構的懷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如果你沒有精力去研究個股去盯盤,你賬戶資金也不足開通新三板精選層、創業板,你可以直接借道公募基金參與,可以直接申購新三板精選層公募基金,申購以參與創業板注冊制獲批的股票打新為主的公募基金,來分享新三板精選層和創業板注冊制帶來的紅利。公募基金的參與起點一般為千元。
目前有意向發行新三板基金產品的基金公司共有20家左右,有6只新三板精選層基金在20日上報了材料,分別是博時新能源產業主題、萬家鑫動力一年持有、匯添富創新精選、富國積極成長、招商成長精選2年封閉、南方改革精選一年。
有機構對公募基金參與新三板精選層的收益做了測算,若假設首批為30家,預計總融資金額或為60億元。當首日漲幅在10%~60%之間,公募基金的獲配比率在25%~40%之間的情況下,中性假設下首批打新收益率或在4%~17%之間,打新收益率較可觀。初期新成立可參與打新公募基金產品或較少,收益率將在較高區間,但后續隨著參與產品逐漸增多,收益率或逐漸下行。
除了個人關注的精力和購買起點考量外,從研究實力、投資紀律和投后跟蹤管理的角度看,把錢交給專業人士打理,也比自己單打獨斗性價比高太多。
基金經理作為在資本市場中已經存在較長時間的一個群體,無論是投資經驗,還是基本面研究,甚至是技術分析,等等,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普通投資者的投研能力完全無法與基金經理相比,選擇基金會比自己炒股票獲得更多心態上的平和以及更多的收益和更高質量的生活。
而且相對于A股而言,新三板精選層的股票和創業板注冊制獲批的股票風險都是比較高的,直接投資新三板精選層和創業板注冊制獲批股票的投資人要有高風險投資偏好,要有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而且投資股票個人如果沒有健全的投資方法論、投資技術和投資紀律,很難做到持久的盈利。由基金經理來管理產品,也許綜合收益未必最高,但綜合風險收益比肯定是劃算的。選定基金經理后投資者可以將產品托付給負責的投顧,做好及時的投后跟蹤管理,這樣就不用再時刻盯盤,天天去研究個股,關注各類宏觀政策、行業政策,省事省心。
記住,市場從來都是機會和風險并存,找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賺自己看的懂的錢,賺自己能賺的錢,懵懂沖動只會走向反面讓虧錢變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