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簡介
黃道周(1585.1646年)初名螭若,字玄度,亦字幼平,幼玄,去道等。明萬歷十三年生。福建漳浦人,自幼讀書于銅山孤島,四面皆石取書舍名為“石齋”,又稱“石齋先生”。黃道周是天啟二年進士(公元一六二二年),天啟四年任翰林院編修,崇禎二年官至右中允。清軍入關,他在福建擁立隆武帝。一六四五年被清軍所俘,一六四六年在南京就義,終年六十二歲。
黃道周為明末一代大儒“以文章風節高天下,嚴冷方剛,不諧流俗”。他學貫古今,通天文,歷數,易經,精詩文,善繪畫。被后人譽為人品與書品完美統一的典范。他的書法以小楷,行草書聞名于世。清人稱:“石齋先生所謂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令人叫絕”。徐霞客評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沙盂海先生曾評:“明季書家,可奪王鐸之席的,只有黃道周”。他的書法個性鮮明、風格突出,遠師鐘繇、索靖,在晚明書壇獨樹一幟黃道周的小楷高古質樸,古拙奇掘,行草書氣勢磅礴,具有縱橫淋漓的豪邁之象。他的書法另辟蹊徑,打破了明中前期以二王帖學為主的沉悶書風,為晚明書壇帶來一股新的風氣,近現代書法家曾植、馬一浮、來楚生、沙孟海等書家深受其影響。
二,小楷及其風格
崇禎十三年八月,黃道周因得罪楊嗣昌,與解學龍各杖八十發西庫司。在獄中,黃道周“時時為書《孝經》以當役錢,凡手書《孝經》一百二十本,皆以獄卒持去,散盡無余。”直至崇禎十四年臘月謫戍辰陽。此篇《孝經》正是黃道周獄中之作。(《黃漳浦集.年譜》)
黃道周《孝經定本冊》紙本小楷(選頁)25.8×347.5px×13開崇禎十四年(1641)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孝經》點畫勁健,時而帶有隸意:結字扁平,時而略顯方峻;字型姿態開合有度,憨厚樸拙,意趣橫生,時有夸張和變形。更難能可貴的是,所作每一本《孝經》,每一筆每一畫都是一絲不茍的,毫無懈怠之處,其精神之堅韌,不得不讓人佩服。
黃道周1644年所作《張溥墓志銘》此銘卷前有清何紹基楷書題首,后紙有清周永年、梁章鉅、何紹基等人題跋。曾經清高士奇、梁章鉅、錢大昕、羅振玉等人鑒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下圖,氣度雍容,少了幾分銳氣,多了分沉靜。在明朝極及可危的情況下,能有這樣的一份心境,
讓人難以想象
黃道周《張溥墓志銘》紙本楷書 28.7×193.8 cm 弘光元年(1645)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于1645年的《贈龍尹兄東陽開警詩扇》(如下圖)楷書扇面,氣息直逼鐘繇《宣示表》。黃道周對于藝事的態度,愈到晚年,愈是返樸歸真,直溯源頭。結字,點畫,亦或是整體氣息上,都渾然天成,肇乎自然,“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黃道周《贈龍尹詩扇》金箋 楷書 15×48.9cm 弘光元年(1645)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行草及其風格
而他的行草書,筆法圓勁,渾厚而迅猛,大有‘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的境界”。古拙、奇側的用筆,夸張奇崛的結體,強悍奇宕的格調,酣暢的用墨。點畫亦辣而潤,尤厚尤健,又融入了章草的筆章和漢隸的橫勢。他把今草的窮變極化和章草的古雅意態結合在一起,實在是獨樹一幟。
黃道周《贈眉仲戴蓬萊即事詩軸》絹本行書 192.5×49.5cm 崇禎十七年(1644)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信有斷鰲足,遂來無定山。蛟何為水氵裔,犬欲吠雲間。海客負圖出,珠人入示還。群峰應撫掌,為我故潺湲。甲申端陽蓬萊賦即事似眉仲戴兄。黃道周。
黃道周《洗心詩》 行書 日本藏
釋文:塵垢辭虞夏,波瀾長布衣。花溪垂竹葉,砧杵靖柴扉。已信天無夢,但聞雪即非。開眸青浩浩,不共軟云歸。洗心詩。黃道周。
黃道周《示同學文軸》絹本 行書 178×44cm 弘光元年(1645)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釋文:讀書先看孔門人言論。如游夏文辭見于《戴記》者,最宜諷誦。其次則曾夫子數篇,見于《小戴》尤為深雅。左氏親見仲尼,其言論一字不可輕。寘其下者,乃至劉向、董仲舒、賈誼,于文章性道均有從入處,其余碌碌不足觀也。司馬八書有出入茍卿者,于時務上亦大畧閎畼,過此則文人之游溪,托足無地矣。宋人書須至四五十時家塾請老師談話,要是絕華歸根、披枝見果也。張橫渠才高識地,亦透陸子靜于孟子書上看得最有淵源,若先看宋人書以尋周孔,雖脈絡最親,猶指魯檜而辯嶧碑,不復知其真補也。大抵此事亦看人才質以為遠近,舍此二種,無復讀書之法矣。弘光元年夏五月黃道周。
黃道周《進神宗實錄有作詩軸》絹本 行草 189.2×50.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冏寺饒青草,邊鹽中白金。貴人能按劍,縣令亦投簪。匹馬行天下,三旬克鬼陰。況當遼海外,飲醴碧蹄深。 進神宗實錄有作,呈政,黃道周。
黃道周《鵬鳩豈有五言詩軸》 行書 1642年
釋文:鵬鳩豈有常,各自喻適意。當其控榆枋,亦具一天地。羽生負文藻,澹然足真致。不 過侯鯖門,不改翟羅義。舉世事薦舉,鳴蜩共鼓翅。朝為草澤游,暮為廊廟器。羽生獨掉頭,云 非吾所事。捉鼻*名花,牽船遠搖曳。擲賦聞宮商,還山得年肆。同心一兩人,戛詠數百字。不 樂為詩名,不著江湖氣。寄語老侯嬴,毋乃失高寄。壬午五月廿日。黃道周頓首。
(文章轉自漢風書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