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今年二十五歲,在交通局下屬交管站工作。因為文筆好,經常寫些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就被借調到交通局辦公室來寫材料。
由于是新手,領導讓辦公室主任多帶帶小李,好讓他能夠盡快獨當一面。
辦公室主任姓張,干辦公室工作好些年頭了,深諳給領導寫材料之道。領導們對他很賞識,很放心,大有提拔重用之意。
那天下午下班前,張主任急匆匆過來給小李叮嚀,“一會兒文印室會送過來一份局長的匯報材料。我寫好了,你給仔細看看,校對一下哦。”
“嗯。”小李滿口答應。
文案校對的事情,對于精于筆墨的小李,那真是小菜一碟。寫東西的人,對字詞本來就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準確,清晰,生動,順溜,舒服。再說了,借此機會,自己正好可以熟悉熟悉領導講話的意圖和用詞的喜好。
“細心點看啊,只是嚴格照我稿子校對,輕易不要把我的原稿亂改動。”主任出門的時候特別叮囑了一句,“明天早上直接送局長辦公桌上,局長參加縣委常委擴大會議的時候要帶走。——我明天要去市上開另一個有關交通工作的會議。”
臨下班的時候,文印室把匯報材料送過來了。小李趕忙坐下來,仔細看了一遍。材料果然寫得很好,思路清晰,要點分明。可是呢,他對著幾處明顯的錯別字想了好一會兒:“停滯不前”給寫成了“停止不前”,“嚴懲不怠”給寫成了“嚴乘不代”,“徘徊不前”寫成了“排懷不前”,“造詣很深”弄成了“造紙很深”。其他地方,再沒有什么問題啊,連標點符號都很規矩的。
張主任是老機關了,跟了三任局長,怎么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那么,會不會這是要故意考驗我,看我是不是細心呢?——這樣的“考驗”,在他大學畢業應聘、面試的時候,見多了。有時候,地面上一張紙片都是對你的考驗呢。
思考片刻,他趕忙提筆把這幾處錯誤做了修正。
修改完以后,小李自己還不放心。坐端正,清嗓子,對著墻上的鏡子,模仿局長的口氣,自己先“匯報”了一下。這才放心地拿給文印室,讓盡快打印兩份;然后放在了局長辦公桌上。
等他走出局大門的時候,夜燈已經初上了,一閃一閃的,就像給凍得打哆嗦。
第二天快下班的時候,張主任氣呼呼地趕過來,對著他一頓怒吼:“你把我的稿子改動了?”
小李一臉茫然。
“沒有啊,就幾個錯別字,我給校對好了。”說著,小李拿出放在這里的另一份匯報材料叫主任看。
張主任看著看著,臉上陰得能擰出水,額頭的汗珠子也亮晃晃地滾落下來。
“你呀,當時咋給你說的?叫你照我原稿校對,不要胡亂改。你倒是把錯別字改對了,你給咱改出了大麻煩啦!”
張主任沮喪地出去了,小李木頭一樣地站在辦公室中間發呆。
壞消息傳播的速度,總是比洪水沖過橋洞還快。回家路上,有人給他傳出了那天局長的匯報情況:他把“停滯不前”給念成了“停帶不前”,“嚴懲不怠”給寫成了“嚴征不臺”,“徘徊不前”寫成了“非回不前”;當他把“造詣很深”說成“造紙很深”的時候,一位老常委實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了,立馬插話打斷他,“你還造紙呢,就問你們是造報紙呢還是造宣紙呢?我看你干脆去當造紙廠廠長算了。”
小李嚇得臉都哆嗦起來,脊背上的冷汗“唰”地就冒了出來。
第二天,小李就被“送”回了原單位,負責三輪車管理工作。
過了半年,局長被調離,張主任成了副局長。
(作者簡介:陳啟,陜西西安人。乒乓球初級愛好者,寫作初級愛好者。散文《吃麥飯》入編《2019年中考沖刺卷陜西語文專版》。)
(書法: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