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含義】
巨廖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國際編號:ST3。
巨,大、巨大的意思;髎,空隙、骨頭縫隙、凹陷的意思。本穴位置在上頜與顴骨交界處的巨大縫隙中。胃經濁氣在此化雨冷降地部。四白穴傳出的天部之氣,行到本穴后散熱化雨冷降。本穴處天下上端(面臉的天部),降地之雨遮蓋的地區大,名叫之巨,又以其降地之雨細微,如由孔隙度漏落一般,名叫之髎,故稱巨廖。
【經穴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精準取穴】
正坐或仰臥位,直視前方 ,沿瞳孔垂直線向下輕推,至鼻翼下緣水平線處,橫平鼻翼下緣,即為該穴。
【簡便取穴】
雙目直視,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水平線交點處,即為此穴。
【局部解剖】
巨廖穴局部解剖有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
淺層分布有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深層分布有面神經頰支,面動、靜脈。
【功效作用】
巨髎穴屬足陽明胃經穴位,為陽蹺脈、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具有明目退翳、舒筋活絡、清熱熄風、冷降胃濁的功效。
【主治病癥】
巨廖穴位居面頰,故多作用于治療面部疾病。
1、五官病癥:如牙痛、眼瞼瞤動、鼻衄、齒痛、唇頰腫、口眼?斜、目翳等。
2、面部病癥:如面腫、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現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痛、鼻炎、鼻出血、面部浮腫、面部皮膚干燥無彈性、雀斑、黃褐斑、牙周膿腫等疾病。
【穴位配伍】
1、巨廖穴配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口眼?斜。
2、巨廖穴配合谷穴、下關穴、內庭穴,治牙痛、三叉神經痛。
3、巨廖穴配天窗穴、頰車穴、外關穴、合谷穴,治唇頰腫。
【古籍摘要】
1、楊繼洲·明《針灸大成·卷六》:“目障無見,遠視?(huāng)?,淫膚白膜,翳(yì)復瞳子,腳氣膝腫,取巨髎。”
2、吳昆·明《針方六集·卷五》:“主鼻塞,面風,頰腫,口?(wāi),瘈(chì)疭(zòng)。”
3、《針灸甲乙經》:“相貌惡寒癥,巨髂主之。”
【操作方法】
1、按摩療法
用雙手食指指腹同時揉按兩側巨廖穴3-5分鐘,具有冷降胃濁的功效,可治療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等。
2、刮痧療法
用面刮法,刮板傾斜45度,由內向外刮拭穴,可清熱解毒熄風,改善面部腫脹、面神經痙攣。
3、針刺療法
用毫針直刺0.3-0.5寸,可感局部酸脹,治目翳;向頰車方位透刺治療面癱等;尖針向四白穴或瞳子方位透刺,可治療面癱、近視等。
4、艾灸療法
艾條距離皮膚3~5cm懸灸5~10分鐘,可舒筋活絡,治唇頰腫痛、三叉神經痛。
【注意事項】
1、穴位按摩時,按壓力度不宜過重,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
2、針刺治法需由專業醫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該穴不可深刺,不宜捻轉提插行針。
3、刮痧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為度,不可強求出痧,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4、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參考文獻】
[1] 孫國杰.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3] 趙吉平,李瑛.針灸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4]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針灸經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區)[M].黃龍祥,胡衛國,胡驍維,等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5]潘文,針灸甲乙經語譯及腧穴臨證實錄[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8.
[6] 沈雪勇.經絡腧穴學.第4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7] 劉乃剛.精準取穴不出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提示:本內容僅供醫學知識科普使用,不能替代專業診療。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