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信息】
案例名稱:《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二課時)
指導教師:付華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 語文特級教師 )
講課教師:江培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老師 )
評課教師:付華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語文特級教師 )
【教學設計/教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一、素質教育目標
1. 知識和能力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 2 )了解《戰國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 3 )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分析人物形象。
2. 過程與方法
( 1 )朗讀課文,培養借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 2 )合作探究,體味本文寫作技巧之妙,分析鄒忌勸諫成功的原因。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除蔽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齊威王這兩個人物形象。
2. 領悟文章高超的寫作技巧和鄒忌勸諫成功的原因。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概括(5分鐘) PPT1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鄒忌諷齊王納諫》,疏通了文意,講到它是《戰國策》里的名篇,而《戰國策》堪稱中國古代散文的典范,那作為名篇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到底美在哪里?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探尋——
板書: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下面我找同學來讀一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PPT2
提示:“六要素”法(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不重要的要素可以忽略。
(二)解題(2分鐘)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課文題目的意思了,它包含哪些內容?
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兼語句式點明文章講述的是兩件事。
全文圍繞著哪個字而展開?(諷)
板書:諷
(三)品味構思精巧之妙(10分鐘)
1. 文章哪一個自然段寫的是“諷”? ——第二自然段。
那第一自然段寫的是什么呢?(比美)它是如何轉到寫“諷”上來的,抓住一個關鍵人物、一個關鍵字。 ——鄒忌、“思”
板書:思鄒忌
“思”字是最能體現鄒忌這個人物特點的一個字。 鄒忌在三問之后,從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鄒忌又是怎么做的?(明日徐公來……)說明鄒忌有什么樣的品質?( 自知之明)
板書:自知之明
于是“暮寢而思之”。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鄒忌“思”的內容,再找一位同學試著翻譯一下。你們認為他翻譯得好不好?在不同的語境下,這三個“美我”的意思是否相同?妻、妾、客從內心里都認為“我”美嗎?
對于妻子,情人眼里出西施。俗話說:“刺猬夸兒光,狐貍夸兒香”,別說鄒忌本來就挺美,就算不美,在愛人眼里他仍然是最美的。 文中交代鄒忌美嗎?妻子的態度從哪句話可以看出?熱情地贊揚“君美甚”,打心眼里就“認為我美”。
對于妾,地位低下,害怕會失寵,回答時就一門心思想著去迎合他。妾的態度從哪里可以看出?我們在翻譯古文時一定要做到“以理解文”,就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按照生活的邏輯,心里害怕,心里想的和嘴上說的就不一定一致,也就是可以說違心的話。鄒忌在反思之后也說了妾是“畏我”, 那么妾的“美我”應該如何翻譯?(說我美)
對于客,他是有事來訪,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所以回答總得讓對方滿意,其實客人是能分辨誰更美的,從他的語氣中能體會到,客的回答較為平淡,有敷衍成分,那這里的“美我”該如何翻譯?(說我美)
文言文閱讀,有兩把“金鑰匙”—— “以文解文”和“以理解文”。“以文解文”,就是根據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進行理解的方法。“以理解文”,就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學習文言文,要注意注釋,但如果解出的意義有悖于常理,不合邏輯,就需要我們回歸原文,結合語境再做仔細的推敲。 PPT3
鄒忌在“思”中,比較客觀地總結出個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難得的是,他能進而類推到治理齊國的大王身上,“于是入朝見威王”。 這體現了鄒忌什么樣的品質特點?——善于思考
板書:善于思考
可以說這一“思”是文章情節推進的關鍵,正是有了“思”才會有下文的“諷”,這是行文的一大轉折──由不值一談的閨中小事轉向了國家大事 。
2. 文章第三自然段寫的又是什么呢?(勸諫及結果)出現這一結果有一個人物起了關鍵作用,他是誰?他的態度從哪個字可以看出?——齊王、“善”
板書:善 齊王
齊王針對什么內容說“善”的?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齊王回答“善”,這一字千鈞,鮮明地表明了齊威王的態度,集中地表達了“諷”的效果。 齊王在聽了鄒忌的閨房小語之后,一沒有怪鄒忌在朝廷上談閨中之事;二沒有責怪鄒忌與自身相提并論;三不掩飾自身深受蒙蔽的事實。相反,他只說一“善”字,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虛懷若谷)
板書:虛懷若谷
文中對齊王著墨不多,一個“善”字鮮明地表明了他的態度,那接下來他是怎么做的? ——“乃下令”, 體現了他的什么品質?(英明果斷)
板書:英明果斷
諷諫最終的結果如何?——勸諫成功
板書:勸諫成功
(四)分析鄒忌勸諫成功的原因(15分鐘) PPT4
(小組合作探究)
1.封建社會,歷來有“武死戰,文死諫”之說,有多少謀臣良相因批龍鱗、逆圣聽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馬遷身受腐刑,多少千古奇冤!然而,鄒忌卻能勸諫成功。
請同學們齊讀第二自然段,前后桌討論交流:鄒忌勸諫為什么能成功?
(1)鄒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心中有國有君。
鄒忌向齊王獻策之時,從“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的推斷來看,齊國的政治存在諸多弊端。但鄒忌很了解齊王有修明內政以興邦的宏志,為此設喻使齊王欣然接受勸告,納諫除弊,提升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諸侯的尊敬。
(2)勸諫藝術高超
鄒忌見威王,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齊王進諫,而是從自已個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這個問題上受到妻妾和客人蒙蔽的這件事講給齊王聽,先引起齊王的興趣,然后抓住這一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的相似點——受蔽,把兩件事巧妙地聯系起來,進而指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這一嚴峻事實,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形象而委婉地說服了齊王。
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CHǎN)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3)遇到明君。
板書:善于勸諫的忠臣 樂于納諫的賢君
2. 鄒忌勸諫成功給我們今天的啟示PPT5
(1)勸說他人時態度要真誠,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2)提建議要講究方式方法,使對方樂于接受。
(3)要善于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
(五)虛擬生活情境(6分鐘)PPT6
劉曉龍假期玩電子游戲上了癮,借了別人的錢需要還,于是找到作為好朋友的你:“借我一百元錢,別告訴我爸媽,也別告訴老師,千萬要保密!”面對劉曉龍的要求,你該如何回答?
回答要點:
1. 不借。
2. 幫他解決問題,想辦法,激勵他戒掉,可以陪他一起找家長。
(六)課堂小結(1分鐘)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戰國策》中的名篇,雖然只有343字,卻具有健康的思想性和極強的藝術性。其構思精巧,語言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別是鄒忌的諷諫藝術,對于當代構建和諧社會,人際交往仍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愿同學們學會將古代前賢的智慧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點亮智慧人生!
(七)布置作業 PPT7
1. 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分析鄒忌的方法分析齊王這個人物。
2. 比較閱讀《觸龍說趙太后》,體會古人勸諫藝術的高明。
(八)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思→→→→→→→諷→→→→→→→善
鄒忌: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齊王:虛懷若谷,英明果斷
勸諫成功
善于勸諫的忠臣
樂于納諫的賢君
【課堂實錄】
【課后反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初中語文傳統的經典篇目,也是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這次已經是我第四遍教了,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和體會。
以前的教學我常常是以中考為導向,側重于字詞的理解和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這次,在北京市特級教師付華老師的點撥指導下,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意識到文言文,尤其是那些兩千年來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的典范之作,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文本所蘊含的深刻的現實意義挖掘出來,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一、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信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如此深刻,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在初三(3)班授課時,我還設想了許多種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后來都沒有用上。隨后在初三(1)班授課時我做了調整,給學生預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表現很精彩,課堂上出現了許多生成性資源。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不要被老師的擔心束縛了手腳。
鄒忌成功勸諫的現實意義,我設計了一個“虛擬生活情景”的環節,放手交給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展示交流,鍛煉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二、 以“思”、“諷”、“善”三字串聯全文,思路清晰而簡潔。
“思”、“諷”、“善”這三字是全文的關鍵字,既能推動主要情節,又能體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諷”是全文的關鍵字,故事情節圍繞它而展開。“思”是文章情節推進的樞紐,正是有了“思”才會有下文的“諷”。而“善”字則算是全文的高潮。
三、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積極思辨的精神。
文言詞語“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書下注釋是“認為我美”,可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時就出現了問題。我在課堂上及時告訴學生解釋文言詞語,要注意注釋,但也一定要做到以理解文。書下注釋都是專家學者多年來潛心研究的智慧和結晶,我們要尊重前輩的勞動,但這畢竟只是今人對古文的理解,所以如果解出的意義有悖于常理,不合邏輯時,就需要我們回歸原文,結合語境再做仔細的推敲。也是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幫助學生樹立敢于懷疑,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四、整合課外資源,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學生視野。
鄒忌的勸諫藝術至今給我們頗多啟示,《戰國策》里的另一名篇《觸龍說趙太后》里觸龍的勸諫藝術也是十分高明的,通過這兩篇文章的比較閱讀,我們既可以更深入地學習古人的說話藝術,又能深入體會《戰國策》的藝術成就。我事先印制好了《觸龍說趙太后》的原文和譯文,讓學生課后進行比較閱讀,并設置了幾道思考題,拓展學生的思維。
課后,有學生告訴我:“學文言文蠻有意思的,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預設的課堂容量偏多,致使對某些問題的落實難以深入,不能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很難利用新生成的教學資源。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努力做到精心設計,機智生成,讓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
【案例評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各位同仁耳熟能詳的篇目,要講好這篇散文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要把一篇大家都熟知、而且有很多優秀教師都講過的文言文講好難度就更大了。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的江培英 老師卻在這篇傳統古代散文的名篇中挖掘出符合課標要求,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既有文言味道,又有現代思考與實踐的好課。
一、落得實,學生對文本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和理解
語文教學首先就要實實在在地教,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學,在實實在在地教與學中,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知識、培養實實在在的能力。
作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的第二課時, 江培英 老師先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但在復習的時候有變化,沒有讓學生翻譯文章,而是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這個環節看似起步平平,實則巧妙有效。沒有理解就無所謂概括;沒有對文章的準確理解,就沒有正確到位的概括;有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沒有較好的概括能力也不能概括。課堂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說明這個問題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計的。
二、有質疑,注重培養學生以文解文的科學思辨能力
課堂討論中對文言詞語“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書下注釋是“認為我美”,可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時就出現了問題。江老師在課堂上及時告訴學生解釋文言詞語,要注意注釋,但也一定要做到以理解文。書下注釋都是專家學者多年來潛心研究的智慧和結晶,我們要尊重前輩的勞動,但這畢竟只是今人對古文的理解,所以如果解出的意義有悖于常理,不合邏輯時,就需要我們回歸原文,結合語境再做仔細的推敲。也是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幫助學生樹立敢于懷疑,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三、入題巧,課堂環節連貫、縝密、流暢、靈動
1. 力求體現“大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教學不應是內向聚斂式的,而應該體現為外向延伸的開放式教學格局,為學生建構輻射型的網絡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其相關的技能。因此,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控制也應該是開放性的: 教師的設計思路要開放,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為設計目標;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是開放性的,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能力的培養,都不能局限于一篇一章;觀點的表達,更不能局限于某一角度,因為在語言表達的問題上,學生的表達可能會有優劣之分,但大多無對與錯的界線;課堂的組織形式是開放性的,要給學生更多的思維與表達空間;這樣,教師才能與學生一起開創出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
2. 解讀課文與認知生活緊密結合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有所知的前提下,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能。因此,我們應注意將教學內容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相聯系,鼓勵、促進學生將從課文中學到的知識與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將知識的學習鑲嵌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體現教學的策略性和個性化特征。也就是說,教師要努力使學生將解讀課文與認知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為解讀課文的目的是認知生活,而生活認知的積累又是解讀課文的支撐。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基本能力,信息的確認及整合能力,將課文作為獲取多項知識的范例。
3. 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力求按照閱讀理解三個層次之間的順序設計教學步驟
首先是封閉式閱讀,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準確把握文本內容,理解文本含義;其次是開放式閱讀,指導學生與社會生活對話,將語文課放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之中;然后是拓展式閱讀,指導學生與思維對話,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